谦虚的智慧
最初的时候,谦虚是一种要求,是父母传递的传统美德。
还小的时候,谦虚是耳濡目染来的。学着大人的动作,表情,语言,渐渐的好像掌握了谦虚的技巧。但归根结底,还是没想过这套谦虚的来来去去,究竟有何智慧蕴藏其中。
再长大一点,谦虚开始有了个人色彩。因为成长之后,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对一些所谓的“谦虚”产生了反感,本能的排斥它,开始对谦虚有了自己的解读,同时还夹杂了不属于谦虚的情绪。谦虚,本应该是非常正面的东西,在我的眼里,在我的生活中,却变得越来越中性。
我有时在思考,谦虚为何是种美德?为何我们与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就有这么大的区别?实事求是不是更好吗?
但是,我把与人相处想的太简单了,我也把这种千年来形成的品德想得太简单了。谦虚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提醒。
初高中时候的我,把谦虚当做精神胜利法的工具。因为虚荣心强,还很敏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搞得心情很糟,所以总喜欢在一些小细节上和别人较劲,这里比别人做得好一点,那里比别人注意一点,不是出于美德,而是出于比较。
越长大了,认识多了,虽然还是虚荣心很强,很敏感,但已经没有那么幼稚。以前不相信大人说的话,现在一看,还真是“长大了,就会发现以前的自己有多幼稚”。莫言的父亲和他说:“获奖前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以后就要比别人矮半头。”
“往往人一得意以后,翘起尾巴来了,趾高气昂,得意忘形...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谦虚,越低调,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一方面,谦虚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人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成就就沾沾自喜,总会给人很高傲的感觉。谦虚也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如果不能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不足,那成就往往就是下滑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