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一、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
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译文:
从自己内心出发去求,
不单单能求得道德仁义,
还可以得到功名利禄,
内外都可以兼得,所以求是有利于得到的
二、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
但是如果一个人只顾着追求外在,
而不追求内在的话,就算不择手段地得到了,
最终也会内外都失去的,这样是没有用的。”
三、
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译文:凡人都有一颗妄想的心,因此会受到阴阳之气的拘束。如此一来就会存在数理。不过,也就只有凡人才会有数理。因为如果一个人极善,那么他不会受到数理的拘束,极恶也不会。
四、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译文:原来的所有,就像昨天,已经过了,以后的所有,就如今天,刚出现。做到如此,就相当于你又重生了一次,拥有了仁义道德的新生命了。”
五、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译文: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头顶三尺之高,一定会有监督行为的神明。所以无论是追求吉利还是避开祸难都是由自身决定的。要让自己心存善念,制约自己的言行,做到无愧于天地鬼神,并且能够虚心,委屈自己,让天地鬼神都能对我产生怜惜之感,只有这样才坐拥了享受福祉的根基。
六、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译文:孔先生算出你不能得到功名,也不能有孩子,
这是天作孽,还是可以改变;
你现在开始扩充自己的道德仁义,尽力去做好事,积攒阴德,
是你自己为自己累积的福祉,怎么能够不乐享其成呢?”
七、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译文:但凡向上天祈祷,都要不起一丝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上天的眷顾。
八、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
皆非诳语。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
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译文:《书经》提起过:“天道是很难相信的,人的命理也没有定数的。”又说:“只有命数是不能用常理推测的。”这些都不是骗人的。我这才明白,那些说无论福和祸都是自己求取的那些人都是圣贤之士;只有那些世俗的人才会说福祸皆有天注定。
九、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
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
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
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译文:你的命,不知道究竟如何?即使命中有富贵荣华之象,也要当成落魄那样来考虑;就算面对着顺利,也要做好不顺利的打算;就算目前衣食无忧,也要时时想着要是穷困窘迫怎么办;就算现在人们对你很敬重,也要谦虚谨慎;就算家族显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来看;就算自己学识还算不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学识还太浅薄。
十、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译文:一般而言,凶吉的预兆都是从他的内心萌发,然后再通过肢体表现出来的。一般那些对人忠厚的人往往都可以收到福泽,而那些对人刻薄的人往往都会比较偏向于受到祸害。凡人大多数都是眼睛看不清事实,总说旦夕祸福没有定数,无法推断。
十一、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译文:如果一个人特别诚心的话,那么他与天道就是切合的。一个人有福泽的话只要观察他做的好事,就可以预计到了;如果一个人将有祸患,那么看他做的坏事,就可以预计到了。如果现在想要得到福泽避开祸患,先别说做什么好事,先从改变错误开始。
十二、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①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译文:
不仅如此!只要那个人还有一口气,就算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也是可以悔改的;古时候,有一个人做了一辈子坏人,在最后临死之际,发了善念,最后就得到了好报。也就是,只要能产生一个坚决勇敢的善念,就足以洗清百年的罪恶!就像是上千年的幽暗山谷,只需要一盏灯照耀,就可以除去千年来的黑暗。因此不管那个错误是什么时候犯下的,只有改正才是最可贵的。不过人世间是没有常数的,我们的肉身容易损毁,一旦没有了气息,那么想要改过也没办法了。如果好的话,就是遗臭万年,尽管子孙孝顺仁爱,也不能洗清恶名;如果不好的话,就是沦落到地狱里,承受千百年的恶报,就算圣贤、佛祖、菩萨也救不了你。这样子又怎么能不恐惧呢?
十三、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①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②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译文:过失虽然有千千万万种,但是都是从心里生出来的;要是心里没有任何念头,过错又哪里来呢?如果能够不动任何念头,过失将从哪里产生出来呢?一个学者,对于好色、喜怒、追名逐利、追求物质等过失,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径,只需要一心向善,正义的念头就会出现在面前,那些歪门邪念就会自动被摒弃。就像太阳高挂时,那些妖怪鬼魔就都会消退,这是改正错误的精良妙计。过失发自一个人的心里,也要从心里改正,就像斩掉毒树,要直接把它的根部斩断,不需要斩断每一枝,更不必要摘掉每一片叶子。
十四、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
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茍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
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已。
译文:大概最好的改正错误的手段,就是治理自己的心灵,打扫干净心灵的尘埃;每次一产生邪恶的念头就发觉了,发觉后就立刻打消这样的想法。要是没法这样,就必须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再打消想法。再不行的话,就只能在快要做坏事的时候,强行阻止自己这样的做法。要是可以通过以上提到的方式治心兼顾强制约束自己,以此来消除自己的坏念,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但是要是只顾着用表面的方式约束自己,不顾及根本的方式治理心灵,那就是最傻的了。
十五、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译文:古话说:“有考取功名之志的人一定可以考得到;有获得富贵志向的人一定可以得到富贵。”一个人如果有了志向,就如同树木有了根基;一旦人立下了一个志向,一定要让自己无论什么念头都保持谦虚,并且无论什么事,就算是如尘埃一般的小事也能为他人考虑,如此一来就可以感动天地。福泽都是决定于自身的。
【附赠三条】
但改过者,
第一,要发耻心。
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译文:但凡改正错误的人,首先,要有羞耻之心。想一下,古代那些圣贤之人,跟我一样堂堂男子汉,为什么人家就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败名裂的地步?还不是因为在尘世间的私情耽搁太久,偷偷做些违反道义的事情,自以为无人知晓,还一脸无愧的样子。慢慢地就沦落成了禽兽,自己还不知道。人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样的事情更羞耻的事了。孟子说:“羞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天大的事。”如果能够感到羞耻,那就是圣贤之人,如果感受不到,那就只能是禽兽。这是改正错误的要点啊!
第二,要发畏心。
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③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④?
译文:其次,要有恐惧的心理。我们头上有天,脚下踏着地,鬼神是我们无法欺骗的,我的过错虽然在很细末的地方,但是,天地鬼神都是有目共睹,能够明鉴的。如果做了很大的错事,则会遭受很大的灾难,就算做的错事很小,也会折福的。我又怎么能不害怕呢?不单单这样子,就算是在没有人的地方,天地鬼神也能将我们的所作所为看得一清二楚;我们虽然做得很隐秘,还通过文辞进行修饰,但是心里的想法早就透露出来了,自己是没法骗过自己的。要是被人看破了,那么就毫无价值了,怎么能不恐惧呢?
第三,须发勇心。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
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
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
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译文:第三点,要拥有勇气。人做了错事不肯改正的原因,大多数是犹豫、胆怯。我们必须要鼓起勇气,不再犹豫不决,不要总是等着。小的错误,就像是刺在肉里的小刺,要快点予以剔除。大错就像被毒蛇咬到了手指,要快点斩断,没有一点点迟疑。这就是为什么风行雷厉,容易成功的原因了。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①,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