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90后设计师上厕所猝死!他经历的,或许我们正在经历!

战战兢兢走到了2020的年末,但他对我们依然不太友好。

2020年12月5日16时,江苏扬州市一名90后设计师在上班时突发意外,猝死在了厕所门外。
2020年12月11日22时,年仅23岁的上海某设计院某设计师因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去世。
更让人唏嘘的是,当江苏这位90后设计师发生意外猝死后,公司老板居然避而不见,以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推脱。

甚至,对方还表示,即使认定这位90后设计师是该店员工,他去的厕所也不在工作区域,因此并不能判定为工伤。

虽然经过调解,双方达成的协定,但是,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鉴。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设计师?
一边是功成名就的设计师夜夜笙歌,一边是熬夜奋斗的设计师通宵猝死,仿佛又要奋斗努力出人头地,又要早睡早起保养生息,这让不少设计师慌了神:
以前,你告诉我要熬夜工作熬夜学习才有未来。
现在,你又告诉我要注意养生注意健康,我到底该听谁的?

在我们这儿,有过设计总监6点一到赶员工回家休息睡觉的时候,也有过线下班学员熬夜通宵的时候。
我们不会站着说话不腰疼地奉劝大家不要熬夜,我们比谁都明白设计师这个职业想混出头,熬夜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关于学******休息这个问题,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答案,或许这么说比较圆滑:
找准定位,不要做无意义的努力。

第一,努力不是用来感动自己的,更不是用来感动领导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否认现在动辄鸡血式的煽动演讲的。
那所谓触动了内心悸动的弦,不过是当时病毒式传播的鸡血氛围拉升了聆听者的肾上腺素罢了。

这种不合规律的突然奋起,轻则昙花一现维持一两周,重则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抒发出了,不仅自己没法提升,反而会引起周围的不适。
所以,如果你是因为一场鸡血的演讲,是因为不愿辜负老板的一声你可以的,这种激情满溢但不知道何处挥洒的努力,仿佛就是一场综艺真人秀,感动了自己,或者感动了老板。
但低头一看,发现自己不仅伤痕累累苟延残喘,而且是在原地高抬腿。

真有效的演讲目的在于,不是说教你如何成功,而是给你审视自己的勇气。
努力,只是普通人在没有更快捷的情况下,达到明晰目标的一种最原始方式。所以,也没那么伟大,不必感天动地。
第二,努力是不值得攀比的。
前段时间川普和拜登竞选时流传着一个段子:
74岁和77岁两个老人,为了争一份工作争吵到这么激烈,你的人生还有什么借口不努力呢?

虽然是个段子,但不少朋友,可能都是从小被比到大的。
“隔壁家的孩子又聪明又努力,你好好跟别人学学。”
“你看看你同桌又踏实又努力,你怎么还一天这么懒。”
“你看看跟你同期入职的同事进步多快,你还有借口不努力吗?”
虽然普遍存在这样的声音,但也并不代表这就是一定正确的。
努力的判定不是说和别人相比多做了多少,少做了多少,而是在于为了实现理想,自己是否认真完成了每天细化的目标。

比如说,我要3天之内掌握全部的合成技法,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将拆分成3天的阶段性目标去完成:第一天掌握透视,第二天掌握拼图,第三天掌握配色与氛围渲染...
尽全力达成阶段性目标的过程,才叫有价值的努力。

包括我们,作为一个培训机构,自然报课的人越多我们业绩越好。
但是,我们也是有底线的,我们不希望你来报课是因为其他人都来了,你为了不被说闲话,所以你不得已才来。
我们真心希望每一个愿意相信我们的学员是出于认定自己这个阶段需要一个还不错的课程帮助,需要几个兼具实战与教学的老师监督,才来报名我们的课程。
所以,我们一向只给大家提供途径与优惠,从不会过度贩卖焦虑,干涉大家的选择。

第三,努力是有上限的,所以使对劲儿很重要。
这就又聊到了前两天的话题,职业规划。
对于自身职业规划明晰的定位对一个设计师而言,重要性不亚于他所掌握的职业技能。

一个人再努力再不需要休息,一天也最多24小时,曾有过这样的说法:
除了极少数的天才,大多数人做好做精一件事,至少需要10000个小时。
也就是说,就算不吃不喝不睡,精通一件事,至少也要416天的时间。再说了,就算是机器人,也需要时间充电喝机油,更何况是人了。

因此,为了我们为数不多的时间,明晰好自己的定位,才能在有限的努力里,最快地达成自己的目的。
甚至可以花上三五天的时间,想清楚,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想作为设计师实现财务自由,那就努力去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而不是努力练技法的同时还努力去炒个股票。

虽说年少有为是成功,大器晚成也是成功,但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如果能使对劲儿稍微提早一下成功的到来,又何尝不可呢?
所以,努力也讲究技巧与方向,不要再把有限的精力沉醉于无意义的努力加班以保自己饭碗。
如果一个公司评判员工的标准是谁下班更晚,那这个公司对设计师而言仅仅只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罢了。

找准了定位,牟足了劲儿,为了实践自己的职业规划,我们又该如何执行呢?
这个就不用再花个三五天去一步一步制定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想,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大型企业里,会青睐怎样的员工?
不是说那种活好还不要钱的人,我们可以借助现在被普遍使用的岗位评级表来看看自己和目标职级之间的差距。

阿里职称评级表
或许有朋友会说,这不前后矛盾吗,前面说不要跟人比,怎么现在又开始遵循别人的标准了?

这两者的本质不同,前者的攀比是为一时之快,是为了周围的眼光与喝彩;
而现在的参考是为了自己能根据定下的目标切实成长,是为了减少成长道路上的试错。
比如在我们的设计部,大家要么是每一届的学霸学神,要么是在技术上各有所长,任谁都有一个当主美的抱负。

为了更公平,更合理地评估每一位小伙伴的能力,确保每一个小伙伴都得到最合理的待遇,我们也引入了这么一套评级体系。
公开,透明,如果你想成为项目组长,想成为主美,想成为P7级别的高级设计师,OK,对照着对应级别设计师所列举的资质。只要都达到了,一切都顺理成章。

对公司而言,这样的制度简单有效,也最能让每一位员工信服。
同时,对个人而言,这样的体系也是一个检阅自己,明晰自己努力方向的明镜。
在这种公开透明的评级制度下,设计师更可以心无旁骛,不用再忙着和他人攀比,不用再抓瞎自己到底该把精力用在学PS还是C4D上,照着这些标准,对准目标,干就完事了。

至于是熬夜还是睡觉,这个问题本就是在迷茫阶段才会产生的困惑,本质是害怕熬夜带来的价值抵不上缺失睡眠所带来的危害。
但是,在目标明确的努力下,当摒弃了一切浪费时间的无用努力后,我相信熬夜只是短暂的,这种有效的学习不就是为了甩掉熬夜的烦恼吗~
还是那句话,小孩子才做攀比,成年人只要努力好自己的就够了。
该努力时好好努力,该吃饭时大口吃,该睡的时候放心睡,该压榨秋水的时候就可劲儿压榨。
努力的目的本就是为了生活的惬意,
可别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