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会(上):科普自媒体内容共创的流程
分享会简介
为了帮助更多对化妆品成分感兴趣、想更好了解化妆品专业知识的小伙伴们,我们组织了一批在化妆品领域一线大品牌工作多年、并且有丰富自媒体科普经验的研发和市场人员,开发了《化妆品成分分析》这门课程。
以下是1月31日,全网第一套《化妆品成分分析课程》的初创团队首次公开分享:

成分党的进阶的危机
Dreamy:我们为什么要组织这次分享会?
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想问大家 2 个问题:
1.你对“成分分析”感兴趣的契机是什么?(单选)
A、工作中需要懂产品
B、个人兴趣爱好
C、我对针对成分党的内容与社群感兴趣
D、都不是
2.随着消费者中的不断成分党进阶,作为美妆行业人士,你有“危机感”吗?(单选)
A、有
B、没有
C、不懂你在问什么
在我们第一期系列课程的社群中,学员们提出了成分的起效浓度、配方、甚至法规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当天回答不了,团队还会一起商量,汇总到周末进行回答。
而且 1 月 16 号结束的考试当中,我们的最高分 97 分出在普通的爱好者里,而不是我们的行业人士。多位研发,皮肤管理师,皮肤科医生都没有考过我们多位普通的爱好者。
这些普通爱好者们在学习的时候,反复听课程(4个多小时的课程有人会听30-40个小时),做笔记(有学员整理了厚厚一本)。也许是他们”笨鸟先飞“,但我更想说是自己“高估”了行业人士的专业水平。
成分党(普通爱好者)的进阶,让我这样一个美妆行业八年之多的“老人”,对自己的专业度有了深深的危机感。
知妆汇
总结一下,对美妆人士而言,成分党进阶的“危机”有这样几点:
消费者更精明,品质越来越重要——“真正”的成分党整体水平非常高;
竞争环境更激烈——越来越多打着“成分党”名号的品牌涌入市场,产品越加纷繁复杂;
专业“度”更重要——你的产品或作品,用户因为信息差而看不懂/不喜欢
【总结】做美妆行业,“懂产品”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无论是产品策划、销售、运营或是老板,要“懂”消费者和“引导”他们,就必须比他们更懂产品更专业,同时又具备将这些专业信息轻松传达给消费者的能力。
以上是我做完整套《化妆品成分分析课程》之后内心的真实感受。而现在,我想把解决这些危机的方法,分享给每一个想要提高的你。
成分党进阶的“危机”
——2021年你准备好了吗?
妖妖:课程共创思路分享
团队及课程介绍
相信大家看到我和 Dreamy 的介绍以后就对我们的团队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了——以真魅为核心的在职技术者团队(平均从业 10 年),且有多年自媒体科普的成功经验。
作为第一个开始互联网科普的博客,真魅对“成分分析、科学护肤”的专业度在化妆品行业积累了公信力。全网 70 万粉丝中,接近 20%是行业人士。
而知妆汇,则以“真魅”为核心内容支持团队,还有多位行业中知名法规专家、研发共同把关课程内容。我们团队中的所有讲师都是一线在职的技术人员和市场前端人员,与课程内容的应用相关性很大,可以更好地将长期的技术经验运用到课程里,让课程更加专业、更有实操性。
课程设计
各展所长:每个讲师发挥自己擅长的领域抛砖引玉
课程前期内容框架和思路的搭建主要来源于内容团队从业经验和销售团队的市场洞察,接着每位讲师按照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内容创作。
每位讲师在各自的公司,公司从事着不同产品类型的开发,比方说Panda老师是天然有机化妆化妆品配方师,我们就给了他防腐剂和其他成分的安全性这一课,Dreamy老师是市场销售出身,她站在消费者选品和销售人士推荐产品的角度,自创了快速成分分析3步法这一课。
团队共创:保证内容的中立和专业
所有的内容产出都离不开一个环节,就是内容团队会一起对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审阅和修改。真魅博客创始人瑞可是我们内容的主审,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会请行业内法规专家对内容进行审核;此外,销售团队也会根据学员认知水平对专业部分提出修改指导,让内容更加的实际,最后才进入我们后期的视频创创作。
重视体验:根据学员反馈调整内容、安排
在第二期,我们就由我们内容团队里从事多年前端市场工作的讲师与销售团队,从学员需求上入手,让内容难易度更贴合学员的认知水平,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也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例如:我们第 2 期课程的结构将功效篇调整在配方篇之前。这是第 1 期根据学员反馈调整的。因为大多数人,更关心功效,而配方也是一个相对更难的升级内容。
内容稀缺性:专业性+实用性
以下我们从功效和配方两方面进行拆解:
A
功效体系篇:学了马上就能用
在大家的设想中,是不是我们讲功效成分就是把它的每一个体系像百度百科一样介绍一下呢?不是。
每一个功效成分, 我们都会从机理,常用浓度到推荐人群全面分析。我们帮助大家既可以按需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又可以根据推荐浓度来推测它的有效性;关于浓度这一块,我们会结合科学文献工作经验以及法规三方面进行输出,保证其专业性和科学性。
B
配方篇:再复杂的成分表也不会搞错
简单来说,3 大类产品(水剂类、膏霜类、清洁类)的配方架构与成分基础,我们结合科普自媒体的经验进行了以下的整理:
1)系统化的知识树
纵观目前的科普内容,大家都会发现他们会从不同的点进行产品成分分析,但是很少系统地将产品按照配方架构分类进行分析。我们内容团队大多是配方师,所以第一期课程里发挥我们最擅长的配方结构分析,摆出框架,让大家从整体把握每类产品的配方结构,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树。
2)场景化的成分解析
接着,我们抓住每一结构的核心成分展开详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成分讲解,而是结合大量市场案例贴合实际运用地分享,这一部分是由整体框架到局部基础成分的分析。
3)全网首发的简易“3步法”
我们全网首次推出的成分分析,用3步就可以轻松做出全成分表的分析。不需要依赖成分查询工具,不单停留在简单的单个成分分析,而是独立能通过成分分析辅助判断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使用性。
说了这么多,最后做一个小小的总结,我们本次内容共创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各展所长:讲师发挥自己擅长的领域抛砖引玉;
2、团队共创:保证内容的中立和专业;
3、重视体验:根据学员反馈,时刻调整内容和安排;
4、内容稀缺:系统化、场景化、简易化地梳理知识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