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书籍《被讨厌的勇气》:四个重要的转变
这应该是我第三次拿起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是跟读书会的小伙伴们一起读的。
过去几周,我们对这本书以及书中所倡导的阿德勒心理学进行了多次探讨。
前两次读的是电子版,这一次因为是组织者,便买了纸质书,一收到,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这次看没有前两次那种特别惊艳的感觉了,而是一边看,一边对照自己近些年来的行为进行反思,这个过程并不美好,很多观念在看的时候拍案叫绝,可在生活中却并没有真的实践下来。实践这样一本勇气之书,真的不容易。
因为是寒假期间读的,小家伙们偶尔会在我看书的时候进来看看我在干啥,特别是小宝,经常在我旁边蹦来蹦去,有时候还拿笔在书桌前看到的任何东西上乱涂乱画。
一天,我刚看完一部分出去做了个什么事,便顺手就把书放在桌子上了,等我回来的时候,封面上已被小宝画上了他的“涂鸦”。
当时就比较生气,又有点心疼,对于书我是十分爱惜的,经常告诉宝宝们不要在上面乱涂乱画,所以看到小宝的这幅涂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吼他几句,为什么屡教不改?但是几乎就在那一瞬间,我想到了本书最重要的观点:目的论。
1.从“原因论”到“目的论”
我曾是“原因论”的信徒。
我曾经相信,是外在事件导致我产生了各种情绪,从而做出各种反应和行为。而本书把我从“原因论”中解救了出来。
“原因论”:过去或者外部的事件形成了现在的我,我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反应者,这让我们很不自由。如果一切由过去决定,那现在的我还能做什么呢?原因论,让我们无能为力。比如,我一直以为自己现在的“不善言辞”,是由于我高中和大学时做过的几次失败的公开演讲导致的。
而阿德勒心理学倡导的“目的论”认为,我们之所以做出现在的选择,在于我们现在的特定目的。再拿不善说话举例,给自己贴上这样一个“缺陷”,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可能是为了使自己安于现状,不去改变;也可能是为自己如今的现状找的一种借口。一旦我认清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我就没有办法拿它作挡箭牌了。
情绪也是一样,“目的论”让我开始正视各种情绪背后的目的。我们以为自己是因为孩子写作业磨叽而生气,因老公说了一句批评的话而愤怒,因上司发了一顿脾气而委屈,又或者因自己出身低微,/高考/考研/考公/找工作失败,而对当前人生的不断“下滑”趋势无能为力,于是悔恨、愤怒、无助、绝望……
若单纯地为各种情绪寻找源头,我们总能找到,之后我们便紧紧地揪住这些“根源”不放,“我还能怎么办呢?我都这样了啊!”似乎把一切怪罪于过去,就能让我们心里好受些。可是阿德勒认为,这是陷入了“原因论”。
若想将自己从过去中解脱出来,可以试试换一个角度——目的论。
当我们产生了某种情绪或感受时,试着问一问自己:我产生这种情绪的目的是什么?
就在我即将要对小宝发火时,我停了下来。stop,我好像又要对孩子发火了,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
你看,一旦我分析自己的目的,我瞬间就觉得自己枉为人母,因为这个目的一点也不光彩。我已经是个36岁的大人了,他只有4岁,我吃过的盐都比他吃的饭都多,照理讲,我不应该这么蛮不讲理的,但是我却试图选择用“暴力(语言暴力也是暴力的一种)”这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妄图令对方屈服。
这么一想我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接着,怒火就自动下去了,我又变回了那个讲道理、温柔而坚定的妈妈。
这是目的论带给我的最直接的转变。不仅是对孩子,对其他大人,比如面对我曾经眼中的权威人物,我也不再任由自己的情绪控制着自己的反应。
曾经统治心理学界很久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外在的刺激导致了一个反应,这句话可能对动物是有效的,但是作为拥有大脑新皮层的人类,要深刻地明白,外在的刺激和我们的反应之间,其实是存在着一段距离的,而我们成长与幸福的关键就在于这段距离之中。
2. 从“他们与我为敌”到“人人都可以是我的伙伴”
当我准备将一腔怒火倾泄到我4岁孩子身上时,我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我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我坚持认为: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你看,就连我最爱的孩子们,我们都偶尔会站在他的对立面,更何况那些与我们有过长期冲突的家人亦或敌人呢?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给我的第二个领悟。
从生下来的时候,我们拿到的是一张仅有部分单调线条的世界地图(基因刻画),接着,通过与父母、其他亲人、朋友、老师、伙伴、恋人的密切互动,这张世界地图色彩逐渐丰富了起来。当然,绘图者还是我们自己,那个拿着画笔的人,决定画什么,不画什么,其实只有我们自己。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非常不幸地,我们没有与任何人形成安全型依恋,那就极有可能会对这个世界失去信任,从而认为这个世界是极其危险的地方,人人都可能会伤害我,其他人不值得信任,这个时候,自证预言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因为世界是危险的,所以我们走到哪里都带着戒备之心,我们把其他人看作敌人,我们疑虑、怀疑、猜忌,也就无从做到敞开心扉,这当然不可能给我们带来高质量的关系,有些人一开始比较爱我们,可能会试着多敲几次心门,但除非他们展现出极强的耐心,否则我们是不可能轻易开门的。最后,他们失望地走掉了,留下我们伤心欲绝。最后,我们一边品尝着痛苦,一边自己说,果然吧,我早就知道他不值得信任了。
过剩的自我意识也是我们在创造世界地图过程中的一个狠角色。正因为过度关注自己,比如自己的自尊心、安全感,我们会时刻警惕,当有人哪怕踩到了一点点红线,内心的警报就拉响了,铃声大作,我们陷入“自动化反应”,马上启动了自我保护模式。
这样的自动化反应几乎是立刻的,避开了我们的理性监测;而且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人际互动的强化,几乎会成为我们根深蒂固的信念。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却声称是这个世界没能如我们所愿。
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唯一方法就是:建立人人皆是伙伴的横向关系。这太不容易了,对于那些深陷“人心险恶”之说的人来说,这样的观念他们简直嗤之以鼻。所以我才说,幸福真的很难。
3. 从“我执”,“纠缠”到“课题分离”
我曾经相信“世间险恶”,然后我就发现,我遇到的人,真的没有几个是好人。比如一两位老师,我一直认为,若不是他们,我的人生会更好;还有那谈过的没有结果的恋爱,分分合合带来的痛苦,让我深刻怀疑“人性之恶”;还有其他一些陌生人、短暂遇见的人,都曾让“世界很危险”这个理念在我的脑海里扎根。
由此而带来的恐惧,曾经像“蝼蚁”啃噬树根一样摧残着我的自尊和安全感。我陷入了“自卑情结”之中,这是一种“我执”。再加上没能承担责任而催生出的过剩的自我意识,我在一段段关系里,都陷入了无止境的纠缠状态。人际关系里的我很不安,畏惧每一个评价,甚至于畏惧于一个表情。
直到今天我在回顾这些时,我才会理智地认识到,自己在这些“痛苦的往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当我想要扮演受害者时,其实是我的那些思维方式出了问题啊!
可我明确知道,我在十几岁之前一直不这样想啊,偏偏在十几岁至三十岁之间,才有了这样的思想。幸好在三十多岁成了妈妈之后,我才带着好奇心走上了探索之路,我对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件进行了多次彻底地探索,又庆幸遇到了好书籍、好老师、好伙伴、好的心理学,才扭转了这样的危险思想,也正因为扭转了思维模式,才敢说,现在的命运是由我自己把握的。
蜕变是痛苦的,首先要做的,就是“课题分离”。
当我鼓起勇气进行“课题分离”的时候,是生活已经摇摇欲坠之时,这令我既痛苦又骄傲,因为我不再把安全感建立在别人身上,渴望别人爱我,也不再讨好,更不会将别人的责任和人生,背在自己的身上,因为那个时候,我连我自己的人生都扛不动了。
这场分离花费了数年时间,但它太重要了。直到今天,我还需要时时提醒自己,这是谁的课题?如果不是我的,那对不起,它与我无关。
也正是在一次次课题分离中,我找回了那个勇敢、自信、有动力的自己,也开始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不再逃避。
4. 从“自卑”到“勇敢”
转变在念出“课题分离”这个咒语时悄悄实现了,因为无法进行课题分离的背后,可能藏着我们自尊建立的条件、安全感的来源以及价值观的体现。所以分清人生的“三件事”:你的事,我的事,老天爷的事,尤其重要。
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休管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管也管不着。
那些旧的思维模式依然会在我的生活里时不时冒出来打扰我、挡住我前进的脚步,甚至把我往回拉,可正因为知道这个过程很艰难,摆脱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我才不敢轻易放弃,才坚持用“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完善”。
要明白,这条自我成长和完善之路,既不能让我们改写过去(也不可能改写过去),更不能让我们无止境地规划和追求将来,因为这会让我们陷入“空洞”。幸福的秘诀就藏在“当下”。
书里有个绝妙的比喻,人生就好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我们绝不应该在跳舞的时候想:我之前是怎么跳的来着?我准备跳到哪里去呢?我的舞姿优美吗?那些旁观者会怎么评价我?……如果你这样想,你的舞就绝不会好看。
你就只管舞着,跳着,享受着,身边的人说不定也会受你的感染,而翩翩起舞呢!
最后,你蓦然回首才发现:我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不管跳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先要跳起来!人人都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不怕被人讨厌,只管悦纳自己,活在当下,这或许就是能赋予给人生的意义呢。
下一次拿起这本书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但是我猜,若是看到小宝在这本书的封面上留下的“作品”时,我恐怕会感叹:原来这是他在4岁那年留给我的礼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