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编大潮的终点,是帮开发商卖房?

2022-07-30 19:04 作者:蓝白argentina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蓝白。


编制这个词,从来没有像2022年一样,跟房地产深度捆绑在一起。


武汉东西湖区的财政局,最近发了一份《预发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的方案》。


将向符合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购房职工,一次性预发补贴15万元。


一次补贴15万,这是什么神仙手段。


方案里,限定了时间和区域。


1,要在2022年12月31日前买,也就是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2,只能在东西湖区买房,别的地方不算。


钱从哪来?


行政和事业单位,来自财政补助,不是财政供给单位的,先用单位自己的钱,然后再由财政来补。


公职人员、买房、补贴15万,这几个关键词交织在一起,非常具有冲击力。


这个消息的有趣之处在于:


你很难判断,补助15万买房,到底是编制超然地位的馈赠,还是加杠杆接盘的大坑。


东西湖在武汉三环外,大的区位来看,北边离孝感不算远,南边挨着汉口的主城区。


区域的主体大部分在四环外,但三环到四环之间的径河区域、吴家山板块,楼盘分布的最密集。


虽然是远郊,东西湖有临空港经开区,产业还是有基础的,在武汉13个区里表现不算弱。


但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总是有极限的,不可能南北两头兼顾。


东西湖的产业虽然不差,可遍地都是工厂和产业园,很难跟光谷这样能提供高端就业环境的地方媲美。


没有人,就意味着购买力不可持续。


2017-2018年的时候,开发商拿了太多高价地,后来调控收紧,区域楼盘严重供大于求。


不少徘徊在爆雷边缘的开发商降价跑量,直接带崩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


从巅峰逼近两万,降到1万出头,也不过是一两年的光景。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觉得,这个时候给你卡上打十几万,让你去一个短期看不到反弹迹象,但长期有概念、有题材的区域买房,你觉得会抄底,还是站岗?


但有一点,必须要说清楚,请注意,很重要:


你以为这15万是白给的,那就错了。


注意文件里,有一个关键词:


预发。


这词我一看就感觉不对,要么发,要么不发。


预发是什么鬼?


本着求证的精神,我查了一下原文,第三条的第二段里明确说了:


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实施,单位应该对职工已经领取的预发补贴资金冲抵。


不够冲抵的,在按月发放的住房货币化补贴里抵扣。


5年时间里,按月发的补贴,还不够扣的,就从职工其他发放资金冲抵。


一次性预发15万的买房补贴,到底是不是福利,留给大家自己判断。


反正,我们能从这条措施,看到一个事实:


房地产,很重要。


前段时间,我还看到一个事。


青岛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办,把买房纳入“社区工作考核”,截至6月底,每个合作社完成网签不少于2个,各社区负责牵头汇总,及时把居民购房意愿摸排情况报发展保障中心。该项工作纳入2022年度工作考核,超额完成任务的合作社一事一议加分,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有记者以有意向买房人士的身份,联系了社区,工作人员说,完不成的话,社区是要扣分的。


青岛这个城市,最近几年,也没了往日的荣光。


克而瑞数据,青岛的商品住宅狭义库存,高达2500万平方米,排名全国第一。


之前社科院的纬房指数显示,截止2020年年末,青岛房价已连跌4年,和最高峰比跌去了22.8%,跌幅排名全国第二。


而青岛的西海岸,又以养老、文旅地产居多,房多人少。


大家可以看看这地方的热力图,武汉东西湖虽然人也不多,至少跟主城还有联结。


黄岛,是孤悬主城之外的,去化周期早就突破了20个月。


不管街道办年终是不是要考核KPI,着急忙慌的宣传,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武汉和青岛的远郊,用补贴、考核的手段刺激楼市销售,我又想起来,前段时间,还跟大家聊过,广西玉林拉人进城买房,各单位都分派的有任务,下乡宣传,进城买房还帮忙介绍工作。


这几个例子,如果算“编制与房地产”之间纠葛的孤例,那还有一件事,更能证明一个事实:


各个城市,各个单位之间的地产焦虑,正在大范围蔓延。


据澎湃新闻不完全统计,6月以来,至少包括山西太原、广东中山、辽宁沈阳、浙江桐庐、安徽铜陵、云南普洱、四川巴中、湖北黄冈、吉林长春等地发布“购房团购”相关政策或活动。


更重要的是,单位团购商品房,甚至可能突破“限跌令”。


以湖北黄冈为例,对20人以上的团购,开发企业给予不低于个人总房款3%的优惠。


浙江桐庐,在备案价打折后价格基础上,对一次性购买10套及以上商品住宅的再下浮优惠3%;对一次性购买20套及以上的再下浮优惠5%;对市县认定的人才首次购买商品住宅的,购买单套即可下浮优惠3%。


四川巴中,各单位的团购房,与开发企业协调达成的优惠价格,不计入商品房备案价格跌幅比例范围。


组织单位团购商品房,这可能是地方上,为了缓解保交房压力,为了给房企输血,“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理解,刚开始蓝白说,2022年,可能是房地产和编制,捆绑最深的一年了。


为什么地方上穷尽补贴、促销、考核、团购各种手段,刺激购买力?


我们换个角度。


经济观察报前段时间有个报道,今年5月底,杭州部分区县、街道等机构薪资调整,涉及上城、西湖、拱墅等区县,目前还未涉及到省市级。


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将年底一次性发放的绩效,分配至月度发放。


经过调整,普通科员年到手收入下降3万-4万元。


科级职务到手收入下降6万-11万元。


正职领导年收入降幅达到50%(15万元-20万元)左右。


这可是杭州啊!


如果连全国卖地一哥,楼市最火热,待遇最顶尖的岗位都要降薪,那中西部、东北的三线以下城市,眼下的境况,可想而知。


这篇报道,还采访了一位北方省份国土系统人士,他透露:


由于缺乏高税收的产业,他所在城市收入中,土地及房地产相关税费占比超过8成。


今年以来,由于防控、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下滑严重,上半年仅卖出两块宅地,加上其他性质土地,卖地收入不到10个亿。


7月中旬,财政部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的收支情况。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也就是卖地收入23622亿,比去年降了31.4%。


这直接导致,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比去年降了29.7%。


请注意,这份数据,只是统计了卖地收入的波动,没有把城投拿地托底,考虑进去。


真实的土拍成交额降幅,不会只有30%。


经济观察报在去年底,也有一个类似的报道,账算的更细致。


当时他们的记者,采访了一个县城的财政系统工作人员,描述了卖地下滑后的财政现状。


2021年,县本级预计可用财力40亿元,汇总支出需求50亿元,财力缺口达10亿元。


从月度账本来看,本级市刚性支出3亿元,其中工资性支出每月约2亿元,运转、社保等总计约1亿元。


税务部门每月收入大概2亿元左右,仅仅“三保”支出,每月库款缺口1亿元左右,库款运行压力非常大。


开发商为啥不拿地了?


民企一连串的爆雷,想拿也有心无力,靠央国企和城投,根本吃不下一年8万亿的盘子。


几百个城市放松限购首付和利率,房子还是卖不动,开发商没回款,土地就卖不动。


不卖地,就没钱。


已经把该用的招数都用过了,买房门槛低的不能再低了,你说这咋整?


那就只能想出来各种奇招了,先从各个单位开始,至于有没有用,试了再说。


一边是卖地收入下降,导致编制不再像以前我们想象的那么香了。


可神奇的是,另一边,却是愈演愈烈,浩浩荡荡的考编大潮。


“慢就业”的现象,已经跟大家聊过很多次了。


毕业生考研躲进象牙塔,考公投入到编制怀抱内。


在四处都是不确定性的年代,整个社会都在追求一份有尊严、收入稳定的安全感。


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457万人,与去年相比人数增长了80万。


2022年,通过国考用人单位资格审查的人数达到212.3万,同比去年增长34.7%,创历史新高,平均报录比约为68:1。


清华大学的报告显示,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是3669人。


前往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比,高达69.9%。


天之骄子的清华学子,也不能“免俗”,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就业环境下,大家还是觉得编制够香。


就连浙江遂昌,广东和平县,江苏滨海县,这些小县城的事业单位、县属一档的国企招聘,也引发了硕博的激烈争抢。


遂昌县24个基层岗位,吸引了4名博士和19名硕士。


和平县计划引进82名人才,有31名博士和700多名硕士报名。


人上人、稳定、体面,别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要自己待在编制的舒适区,就感受不到外界的疾风骤雨。


没错,宇宙的尽头,是考公。


可万万想不到的是:


考公的尽头,是帮开发商卖房。


考编大潮的终点,是帮开发商卖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