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说种群小段子
所谓存活曲线,就是以生物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得到的)为横坐标,再以各个年龄的存活率L为纵坐标由此画出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L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可以归为凸形,对角线型和凹型。第一种其实就是种群达到生理寿命之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例如大型须鲸,象,大型猛禽等等。这些生物往往都是繁殖率较低,成年个体大,发育慢,迟生殖,产仔数目少而大,寿命长且有存活率较高的生物学特性。它们将大部分能量用于提高存活而非用于提高自己的繁殖。如果在人类的不良影响之下,它们的种群趋势指标I值很可能会小于等于1,这是·它们新一代种群的后代数量和上一代种群开始时候数量的比值。而对于谁是这些大型动物种群数量变化起到主导作用的关键因子,主要还得是一部分生物因子(个人推断),例如蓝鲸离不开的磷虾。至于如何去算出谁是关键因子—还得看相应的分析法和图解法两种方法,第一个是按照世代总死亡力和亚死亡力的相关关系来决定关键因子,第二个是以图解的方法和回归系数来决定关键因子。
或许,如果在食物,空间和同种其他动物数量处于最优,实验中完全排除了其他物种的时候,在任一温度适度食物质量的组合下获得的最大增长率是可以体现的(这就是内禀增长率)。当然我们很难排除其他物种,毕竟生物和生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而它们很可能和不少小动物存在原始协作这一松散的双方获利。例如说牛椋鸟对于大型植食动物身上的寄生虫。还有印鱼作为搭便车的鱼经常在海中大型生物身上搭便车—当然这个其实是种间相互作用仅仅对于一方有利,而对于另一方无影响的偏利共生。另一边它们自己也会因为资源利用性竞争(比如白犀和非洲水牛都吃草),或者是相互干扰竞争(损害其他个体),而陷入洛特卡-沃尔泰勒模型的竞争之中。当然,这群大型的动物并没有完全的生态位相同,在自然竞争压力下,经过选择和净化,以及不同物种的特化和多样性的发展,这些物种生态位分离也是有的,排斥现象也被免了—你看到的是露脊鲸吃桡足类,蓝鲸滤食磷虾,猛犸象生活在草原而乳齿象喜欢森林,白尾海雕喜欢水域,林雕喜好温暖的森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