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红楼梦|47 没有了冷香丸和金锁,薛宝钗体内的热毒会怎样呢?



书中的风流冤家,没有一个肯听和尚话的,甄士隐,林黛玉,贾宝玉,乃至贾瑞,和尚让他们怎么做,他们都没有照做,而和尚赠与宝钗冷香丸秘方和一个金锁,那么宝钗最后大概也没有听和尚的话。
冷香丸耗时耗力,薛家败落后,宝钗一定是吃不了的,冷香丸和金锁是用来压制宝钗体内热毒的。我觉得这热毒就是藏在我们心中的愤懑和躁动,是我们不理智时的气血翻涌。
常言说,不蒸馒头争口气,人要是没了这点心气,那生活该有多无趣。这热毒不明事理,不谙世事,不循规蹈矩,不受金钱物欲影响,藐视世间各种礼法,只遵循我们的本心。
宝钗生活清冷,但她并非天生冷淡,她的热毒是从胎里带来的,她以前也爱看歪书,她悲伤时能哭一整夜,她情绪爆发时要比黛玉更加强烈。

第四十二回庚辰回前批: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宝钗和黛玉本是同一类人,只是黛玉从小受家人宠爱,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心性,而宝钗被家长打骂怕了,渐渐把自己的心性隐藏起来。
批书人称她为宝卿,而卿是一种敬称,这些看过全书原貌的批书人,自然比我们了解得更全面,从他们的态度来看,宝钗也并非人们想的那样。我们不相信他们的话,难道还要相信一些想当然的猜忌和偏见嘛?
人们受到影视剧和续书的影响,觉得是宝钗搅了黛玉的婚姻,因对黛玉的同情便将宝钗当作坏人。宝钗平时又爱说教,又喜欢帮助人,作者又喜欢瞒人,这无形中也加剧了人心中的猜忌。

一件事你可以看作是心机外露,左右逢源,故意现弄讨好别人,也可以看作温柔贤惠,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处处为人着想。宝玉和宝钗一个有情而无为,一个无情而有为,宝钗固然无情,我们对宝钗又何尝不是无情呢?
我想人们还是愿意尊重书中故事,而不是仅凭猜忌和偏见就妄下定论。这本是一个美丽的幻梦,我们为什么非要把这个梦幻想的那么阴险卑鄙呢?
有的人反感薛宝钗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不像黛玉宝玉这么真情真性,但古时候的社会就是如此。她的命运只能由父母安排,她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守拙藏愚,也是封建礼教所要求的。
薛宝钗一直藏着对宝玉的一段心事,她想着这金锁以后一定要拿个有玉的来配,当她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无瑕美玉时,而宝玉却忘不了木石前盟,最后离开了她。
贾宝玉想要逃离这浊世,一心想要追求自己的自由,但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一旦没了外物依靠,他的理想也只剩下一场幻梦。

黛玉宝钗她们身上都有着曹雪芹的影子,她们都渴望找到自己的无瑕美玉,她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着理想。
我本想着薛宝钗能平淡的过完这一生,但结合书中的线索,这种结局也不太可能。这些冤家都是警幻那里挂了号特意历劫而来,宝钗又是薄命司第一位次的女子,结合书中的判词判曲、伏脉谶语,和宝钗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以及曹公对理学和礼教文化的批驳态度,已经能窥测到这种反转了。
作者也特意交代,须从反面去看。按照作者的创作脉络,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会迎来重大转折,有的则让人意想不到。
就如秦可卿品貌端庄,有宝钗的鲜艳妩媚和黛玉的风流袅娜,受大家称赞,却落得个淫丧的下场。
晴雯看似刁钻古怪,实则至情至性,感动了无数人。袭人本想着嫁给宝玉,日后好争荣夸耀,不想最后却嫁给了失宠的优伶。香菱嫁入京中富商,却不想日后还有更大的灾难等待着她。
迎春性格柔弱和顺与世无争,反遭亲人算计,后因忍受不了折磨悬梁自缢。元春喜获尊容,却饱受孤独寂寞。探春志向远大,却远嫁它乡。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却是情根最深的那一位。
妙玉惜春孤高自洁,却辜负了青春好年华。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李纨与人和善,教子有方,会过日子,但最后却为他人做嫁衣裳。而巧姐先富后贫,遇难呈祥,最后则过上了平凡又温馨的生活

正如书中的故事那样,财富地位最终都将化为乌有,我们真正能留下的,只是人们心中的一抹幻想,名利荣辱都不如人们之间温暖的情谊,曹雪芹只想劝人向善,只想尽己所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一些。
这些人的悲剧,大都与为银钱忘骨肉的‘拐子’有关,这些‘拐子’将闺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这说的何尝不是那些无情父母。
晴雯的哥嫂、袭人的家人、香菱的养父、以及迎春、元春、探春、湘云,守备之子与张金哥,尤二姐,尤三姐,乃至那些小戏子,她们的悲剧都和封建包办婚姻有关,这些故事那么相似,其背后隐含的,自然也饱含了曹雪芹与初恋情人的恩怨缠绵,他们后来的经历或许也和家人的反对有关。
按曹家当时的处境,也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联姻巩固家族地位,当时的曹家人也许会做出为银钱忘骨肉的事来。因而曹公对封建包办婚姻极为痛恨,书中凡涉及到包办婚姻的,基本都没有好结果。
当曹雪芹面对这样的命运安排时,他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他会不会如书中的贾宝玉一样,抛家舍业,辜负大好青春,辜负了爱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呢?这些故事或许是他所亲历,或许是他的朋友亲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总之这背后一定隐藏了与作者有关的真实故事。
黛玉和宝玉都有着怪脾性,她和宝玉没结成姻缘也有自己的一部分过错,她最后的离开,可能是因为自己身上的病,可能是对宝玉无能的怨怼,最后主动放弃以成全他和宝钗的好姻缘,这种反转不是毫无征兆的,前面的几段争吵也预示了这一切的发生。

《红楼梦》不同于一般作品,曹公擅长制造反转,利用前后故事的巨大反差,烘托悲剧的气氛。
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出尘脱俗,宛若世外高人。她坚持不自弃的精神,乐观豁达积极向上,但最后她更可能因为对宝玉的绝望而放弃自己。从她对金钏和尤三姐悲剧的冷漠态度上,也让人预感到这种反转的发生。“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也让宝钗的人生悲剧,显得更加沉重。
我想薛宝钗最后一定会扯断和尚送的金锁,一定会像上天发出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一定会埋怨上苍为什么对她如此不公。她体内的一股热毒,最终会使她做出不理智的事来。当宝钗打开束缚自己的枷锁之后,当她的美梦彻底破灭之后,我想她一定会抱着自己的幻想泯灭。
曹公前面将宝钗写的藏有心机,引人猜忌让人怨恨,薛宝钗越是惹人讨厌,后面人们越会被这种深情所感动。而宝钗塑造得越好,就越能体现出宝玉对黛玉的忠贞不渝,所以宝钗一定是极好的。
批书人也替宝玉感到惋惜,困惑宝玉为什么会这么想不开?可是他不明白曹雪芹正是要把象征着忠贞自由洁白无瑕的白玉带挂于林中,把代表荣华富贵价值千金的金簪子弃在雪里。

金玉良姻可以理解为满汉交融,木石前盟可以看作曹雪芹对汉家江山的眷恋。如果单单认为这些隐寓是在贬低宝钗这个人,可就太死板了。他只是想借宝钗的悲剧来表达对吃人礼教文化的批驳,及卖儿卖女包办婚姻行径的痛恨。
他批驳的是奴役百姓,压榨普通民众的封建制度,反对统治者愚民弱民,阻碍文明进步的行径。曹雪芹并不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他更希望全天下百姓都能和谐友爱,平等自由生活在有情温暖的大家园里。
他为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恨,为无数忠贞不屈的好儿女感到委屈,他敢于发出来自心底的那一声呼喊,这正是来自他体内的一股热毒。
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一直传承下来,我们是龙的传人,拥有一身傲骨和不屈龙魂。我们不靠幻渺的神仙凝聚人心,我们靠的是赤诚的忠贞精神。
中华文明经历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又一次次挺立起来,靠的就是像曹雪芹、像贾宝玉、像晴雯、像黛玉、像尤三姐这样绝不屈服绝不顺从的傲然心气,靠的就是誓死不屈的热血,靠的就是这种不理智的热毒。
只有依靠这种心气,我们才不会被各种挫折击败,只要这口气还在,我们就能勇敢对命运的不公发出呐喊,就能勇敢打破束缚自己的牢笼,就能在金钱物欲面前,坚定选择自己的信仰,选择对得起心中的情,而不是浑浑噩噩的活着。

曹雪芹有着菩萨般的慈悲心肠和超凡的智慧,他向往真实和自由,他喜爱朴素与真诚,他的心向着全天下的老百姓。书中两位主角,宝钗和黛玉,她们各有风采,都是值得人们喜爱的角色。
人们因为对黛玉宝钗的偏爱,分成对立两面,但其实这些角色都是曹雪芹所塑造的,再怎么优美的诗词也是出自曹公笔下,再充满深刻哲理的话语也是曹公的思想。
曹雪芹隐居山野拒不仕清,但他并不想贬低宝钗这样努力融入世俗社会的人,他反而想要借宝钗的悲剧规劝世人好好生活,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曹公将这么沉重的象征寓意赋予宝钗身上,让宝钗承受了这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她的悲惨命运也是注定的。故事的最后,这份仅存的美好,也化为了虚无,让人感到无尽惋惜,也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可贵。
从前我只喜欢喜剧不喜欢悲剧,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但后来我明白,悲剧比喜剧更具有治愈的力量。
这本书原就是要写给那些在尘寰中痛苦挣扎的人们,有时候命运就是那么不公,但生活纵然充满艰难,我们也只能坦然面对,因为只要我们心中还存着梦,还怀着对美好生活的畅想,就能战胜一切苦难,有梦想就有了方向,所以还请善待心中的美梦,不要轻易放弃,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勇敢且坚强着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