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读红楼梦|43 薛宝钗信命,对命运坦然接受,她却未必一直坚守下去

2023-04-04 05:16 作者:同读红楼梦  | 我要投稿



王夫人称失手打了金钏,撵她出去两天,等过两日还叫回来。宝钗见王夫人正在垂泪,于是叹道:

"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宝钗听到金钏跳井死了,先想到去安慰王夫人。旧社会女子讲究三从四德,宝钗是客又是晚辈,按礼她也要殷勤侍奉王夫人。

她这种凉薄态度让人反感,但她并非是薄情冷漠之人。宝钗就如《异乡人》的主人公默尔索一样,她对所有人都很好,但与所有人似乎都存在隔阂,让人无法亲近,她天生对身边的世界带有疏离感。


宝钗对死亡坦然接受,笃定命运的安排。

生死执念源于贪念,宝钗小小年纪就能勘破这迷津,非同寻常令人敬佩。当然,这只是作者在她身上所寄托的精神,平常人一辈子都不可能有如此觉悟,更不用说一位及笄之年的女孩子。

宝钗喜欢一些虚幻莫测的易理,她相信命运之说,被礼教和理学文化深深影响着,渐渐找不到真实的自我。

宝钗体内藏着一股热毒,她也渴望真情真性,在无人的时候,她也会流露出自己的天真烂漫。

宝钗对金钏跳井的冷漠,源于旧时的礼教文化。《孝经》开篇就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子女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赐予的,自己不能擅自决断。即便遇到再大的困苦也不应该放弃,要努力侍奉婆婆孝敬父母,自尽的人是不孝的表现,是不值得同情的。

这种封建糟粕也无需多论,但我们也不能拿今天的精神来批判古人的愚昧,用现在的知识评判古人的见闻,后知者充当先知者并不显得有多高明。


她的冷漠是封建思想约束所致,她认为生者为大,以孝为先。她安慰王夫人是出于孝道,她对别人悲惨遭际的冷漠,并不是因为她的绝情,相反她十分同情关心身边的人。她细致体贴大度谦和,事事为他人考虑。

她对金钏的自尽不感到惋惜,反说她是个糊涂人,但她却把自己的新衣服给金钏装殓用,试问谁愿意把这样的事往身上揽的?

你可以说宝钗不迷信阴司地狱,可她为什么这么笃定金玉良姻?你可以说宝钗心怀鬼胎,但不要仅凭猜忌就给人定罪。你可以不喜欢说教,但有人需要,人不喜欢的事有很多,但因为不喜欢就可以推卸掉身上的责任吗?因为不喜欢就逃避这缤纷世界吗?


第六十七回薛姨妈提起尤三姐自尽的事。

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

她认为这是人命中注定的事。万般皆是命,一个命字,就让天下百姓低下了头,甘心忍受剥削与不公,如果从此认命,以后便再也找不到方向,只会受命运的摆布。

曹公愤世嫉俗,傲岸孤高,面对这浊世,他虽不认命,但也无可奈何,他孤独的在一个小山村里创作,感到寂寞苦闷,却无人倾诉。但曹公也是认命的,这体现在他对生死的态度上,他向往和刘伶一般醉生梦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他不贪恋世上风物,只想留下一个美梦供人畅望。

宝钗平时谨言慎行,小心与这个世界相处,她不在意尤三姐的死,反而提醒薛姨妈酬谢底下的伙计们,她更注重生者的利益,更愿意给予实际帮助,而非口惠而实不至的夸夸其谈。

她只想努力做好自己所能掌控的事,至于婚姻和命运,全由父母和上苍决定,也由不得她,所以她便不再思想这些事。

她积极乐观,从容豁达,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少年当立鸿鹄志,衬着好年华,盘飞到九霄云上。

她生活朴素,罕言寡语,任时光穿梭韶华渐逝,纵然一生坎坷,也不改初心绝不自弃,一身清贫过此生。


她将理学思想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格物致知顺应天理,但是身为女子,即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现实,她只能祈求嫁给一个好丈夫,以后相夫教子,继续实现其价值。

宝钗心里幻想着金玉良姻,希望嫁给拥有无瑕美玉的如意仙郎,可现实的世界由不得人自己,不去争取,如何能获得想要的?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宝玉最后还是离开了她,可那又怎样?即便如此,她也不改本心,她就是这么倔强,或许她觉得这就是命。

她的冷淡是天性使然,也是封建思想影响所致,她笃定命由天定不能更改,生老病死沿着固定轨迹运行,又何必悲伤?

人死不能复生,但生者还要继续活着,与其沉浸在悲伤里,不如努力为世界多创造一份价值。她试着这样规劝宝玉,但宝玉怎会听!他只想着自己的林妹妹,只想着彼此的誓言,只想着化为一缕青烟,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甲戌批语【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宝钗的命运就隐藏在《葬花吟》里,第五十八回宝玉担心,在杏花开时,飞来的小雀还能否找到伴侣的香巢?

《红楼梦》的诗词那么动人凄美,曹公心思如此灵巧,世人怎忍心将这段故事思想的那么污浊不堪?


宝钗苦苦寻觅,日日煎心,终究没能等来狠命的绝情郎。

如果说黛玉对命运的态度是逃避,宝玉是积极享受,那么宝钗就是平静接受。宝钗信命,她虔诚相信和尚的话,笃定了金玉良姻。她始终对宝玉有着异样的情愫,即便宝玉有意疏远她,她也隔三岔五半夜三更过去坐坐。

宝钗列位薄命司正册之首,也注定了她一生的悲惨遭际。她的人生悲剧,要远比黛玉更加让人感到心酸。

理学和礼教文化是违背人性的,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当真正的绝望来临时,宝钗最终会怎样呢?她是否能像劝别人那样来规劝自己呢?常言道:医者难自医。在忍受了漫长的煎熬和折磨后,她是否还能继续坚持不自弃的精神呢?

人的痛苦往往来自于所求太多,而所得太少。她正因为那么喜欢宝玉,正因为那么坚定信仰,她最后的绝望,最后的孤注一掷,才让人感到无比的辛酸。


宝钗身上的长命金锁,象征了礼教文化和理学思想对人的禁锢和束缚,我想她最后一定会挣脱这命运的束缚,扯断这金锁,抱着梦想一起幻灭。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黛玉含恨而终,湘云望穿秋水,宝钗苦等一生,宝钗和湘云黛玉三者的命运紧紧相连,互相映照。湘云和宝钗的命运要比黛玉更加凄苦,更加磨人。

王宝钏寒窑苦等十八载,好歹等来了薛平贵,而薛宝钗青丝等成白发,只等来一场空欢喜,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她的命运注定了平淡如水孤苦无依,最后在凄厉的冰雪里结束这痛苦的一生,消散在一片白茫茫中。


同读红楼梦|43 薛宝钗信命,对命运坦然接受,她却未必一直坚守下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