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读红楼梦|45 薛宝钗结局探秘-她会抱着自己的梦想幻灭

2023-04-04 05:17 作者:同读红楼梦  | 我要投稿



真正的悲剧,往往是把最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你看。

曹雪芹无疑是营造悲剧的大师,他让每个人都猜忌憎恨宝钗,待黛玉因为金玉良姻泪尽之时,人们对宝钗的怨恨也将达到顶点。

曹公没打算要责备任何人,在那个时代没有绝对的是非,只有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当我们看到宝钗在艰难困苦中,摆脱了封建枷锁,看到她最终的选择,我们最后才会被她心中的真情而打动,为我们内心的幽暗卑鄙而羞愧。

《红楼梦》是用心用情创作而成的真实世界,每个人的转变都在悄然发生,看似毫无预兆,实际早已注定。

宝钗对命运不喜不悲,坦然接受,当命运的重担压在她身上时,她不会畏缩退却,不会拒绝逃避,只会默默忍受,忍到再也忍不了,才会发出绝望的哀鸣。


批书人说宝玉有常人莫忍为,情极之毒。这世界上没有人忍心会这样做,但是宝玉偏偏要做。也难怪批书人责怪宝玉,可怜宝卿了。

【庚辰双行夹批: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他人热衷追求,宝玉不屑一顾,他人视若珍宝,宝玉弃如敝履,他人不忍为之,宝玉偏要为之。

宝玉曾对黛玉说:“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谁知戏语终成谶,末回悬崖撒手,宝玉真的削发为僧,出家去了。

根据批书人透露的信息,至末回,宝玉于宝钗有悬崖撒手的诀别时刻,而后宝玉剃发为僧。


请诸位细想,为什么要选择在悬崖这个地方分手呢?在影视剧中悬崖撒手,可不会是什么好结局。

宝钗一生信奉理学,坚持不自弃,但当宝玉真的要离开时,宝钗是否会因为过度悲伤而忘记曾经对自己的要求呢?

我本想宝钗可能会苦守一生,孤独到老,对宝玉不改初心,始终盼着等着,终究是等不来绝情的人,于是孑然一身,平凡普通的过完了一生。但这可能只是我一厢情愿,钗黛的判词合并在一起写,她们的命运有相似之处,宝钗黛玉都是宝玉所辜负的人,宝钗的结局更可能是在伤心绝望中自尽而逝。

不知诸位看官是否留意到,凡在警幻仙姑造册,下凡造劫历世的风流冤家,都难逃一劫。他们或是如秦可卿、尤三姐、尤二姐选择自尽,或是如秦钟、香菱、王熙凤悲伤病逝,提前了结尘缘,或是如甄士隐’柳湘莲、贾宝玉随僧道二仙出家遁世,远离凡尘。


这些风流冤家,没有一个按和尚要求做的。

和尚劝甄士隐将香菱舍给他,甄士隐不听,最后出家而去。和尚劝黛玉不要流泪,不要见外人,黛玉不听,结果泪尽而逝。和尚劝宝玉不该早娶,宝玉偏偏娶了宝钗,结果落得悲惨下场。

和尚劝宝钗按时服用冷香丸,薛家落败之后,宝钗恐怕也无福消受,她最终没能压制住心中的一股热毒,按捺住心中的冲动,做出不理智的事,和尚送给了她一把约束自由的长命金锁,她最后偏偏要冲破束缚,扯断这长命金锁,去找寻自己的自由。

前生命定,书中这些主要角色都会迎来自己的命运转折,他们的悲剧是注定的。

《红楼梦》是个充满梦幻的故事,为了让人不伤心,作者虚构了这一段风流冤家下界造历幻缘的故事,并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提前透露给大家。当他们相约北邙山,魂归离恨天时,警幻仙姑挨个给他们封了号,因有警幻情榜一说,但这些梦幻故事背后,却是作者一生的亲身经历,饱含作者的一生之泪。


宝钗是薄命司第一位的女子,我想在末回悬崖撒手之后,她会选择跳崖的方式,了结这悲惨寂寞的一生。她也是薄命司第一位的女子,相比于黛玉,宝钗的人生悲剧更令人可敬可叹。

曹雪芹在宝钗身上赋予了特别的象征寓意,宝钗佩戴的金锁象征的禁锢思想的枷锁,她宛若世外高人严格约束自己,像个女夫子一样谨言慎行,做事妥帖,努力活成人们期待的样子。但她心里还存着天真烂漫,她也是下凡造历幻缘的风流冤家,体内还存着一股躁动着的热毒。

理学毕竟是虚的,人的感受才是真的,当她梦想的都注定要离她而去时,当命运的打击一次比一次沉重时,她一定会毅然决然抱着自己的理想逃离这个世界。


宝钗不仅不是心里藏奸的恶人,而且是一位拥有真性情,善良仁爱聪明贤惠的女子。

宝钗身上体现了封建礼教所要求的一切,她身上突出了一个冷字,她遇事冷静机敏,骗过坠儿和小红,避免误解,她所住的蘅芜苑一片冷寂,长满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屋里如雪洞一般。

她对金钏、尤三姐的死十分冷漠。但其实她并非是个无情之人。当悲剧发生时,她没有想过去叹息去可怜,她只想着做自己应尽的本分,尽量帮到身边的人。

她这种沉静冷漠,是她利用冷香丸一直压制的结果,她会和黛玉一样脸上作烧心潮澎湃,受到委屈也会哭一整夜,她也渴望大胆热恋一场,恣意尽情徜徉在爱情的海洋。

可宝钗偏偏把这份狂热,这份不理智的冲动,压抑在心中。她并非不想,而是努力不去想,努力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她的本性被压抑着被束缚着,她的命运又被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牵绊着。


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即便宝钗博古通今,也要守拙,把自己藏起来,即便她有女孩子天真烂漫的心性,也只有无人在侧时才敢表现出来。他的凉薄不是他本身的过错,而是那个时候对于贤惠女子要求的,孝义为先,自尽自弃是不孝行为,是令人不齿的。

她安静和平,心如止水,坚定地认为人应生不自弃,渴望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然而命运一次次捉弄着她,在经历了世间种种辛酸之后,她还能恪守那份执着吗?起初她不在意也瞧不上的自弃行为,是否会应验在她身上呢?曹公喜欢瞒人制造反转,故事的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宝钗对自尽的人缺乏同情怜悯,这是礼教文化赋予她的精神枷锁,然而当她亲自体验到绝望的滋味时,由谁来安慰她呢?

我想后来她一定会勇敢打破舒服心灵的枷锁,毅然决然抱着自己的美梦一起幻灭。

宝玉和宝钗的故事,到了尾声才真正了结,薛宝钗才是这场怀金悼玉的主角,这场人间悲歌在宝钗幻灭之时,才发出最凄婉的哀音。


《红楼梦》是个悲伤的故事,当看到二尤和晴雯接连死去,香菱又遭受委屈,让人有些不忍卒读,但后面的故事只会更加辛酸,更加令人惋惜,这是多么伤心的人才能写成这么令人悲伤的故事啊!

薛宝钗的人生悲剧,对于全文的主旨有着重要的揭示作用。曹雪芹隐居山林,素月孤舟,拒不仕清,宝玉离开宝钗也代表对这种世俗社会的诀别。

宝玉离开时越是坚决,宝钗的形象越是美好,越是令所有人艳羡,也就越能体现他对黛玉的感情之深。曹雪芹是在用对黛玉矢志不渝的爱,来体现对汉文明的忠贞与怀念,用与宝钗的诀别展现自己不屈于满清朝廷的决心,也因此,这份感情愈加让人悲叹动容。


同读红楼梦|45 薛宝钗结局探秘-她会抱着自己的梦想幻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