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去词牌名的身份,什么是点绛唇?
何为点绛唇?
“点绛唇”是一支古老的词牌与曲牌,自唐代有了记载之后,便在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各时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点绛唇”一词也因作为词牌名而广为人知。
而抛去了词牌名的身份之后,“点绛唇”的本义是什么呢?
点绛唇是一种唇妆式样吗?不!

在网络上直接搜索“点绛唇”时可以看到,在2018年左右,有大量通稿称《延禧攻略》剧中复原“点绛唇”。制片人于正也发微博表示剧中唇妆是复原清代妆容,掀起了不小的讨论度。而“点绛唇”是否真的是像他们所说的一样,是类似于咬唇妆的古代唇妆吗?
不!点绛唇并不是一种唇妆式样。我们可以将“点绛唇”理解为“画蛾眉”一般动宾结构。大白话就是涂唇膏、涂口红。我们将“点绛唇”拆分为“点唇”和“绛”,分别从字意方面来分析:
“点唇”一词则可以理解为:女子用胭脂等化妆品点抹嘴唇。用唇脂涂唇在古代又称“点唇术”,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光泽,并给人以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
秦汉时期的女子多采用“点唇”的唇妆。在下唇中间点一个圆点,然后上唇稍微向上凸起,使口红呈“上唇小、下唇大”的形状晕开,其余部分用妆粉装饰。唇膏在古代称为“口脂”或“唇脂”,汉代《释名》中解释说,“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可见最初的唇膏是以丹砂(即朱砂)为原料,用来模拟和增强嘴唇天然的红润色泽。此时人们还未能做出绛色的唇膏,直到晋代崔豹《古今注》载:“今人以重绛为燕支(胭脂),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所染,自为红蓝尔。”此时人们才开始用紫草作为染色剂制作绛色唇脂。由此可见在秦汉时期不存在绛色的唇膏,自然不会出现“点绛唇”一说。
只有在秦汉时期“点唇”作为一种唇妆存在,特指这种点状的唇妆。而随着社会发展,“点唇”不再局限于一种式样,各个时代所点的唇各不相同。在秦汉之后的朝代,“点唇”逐渐成为点染嘴唇这一动作,而不特指一种唇妆。

“绛”一字的形容词形式和动词形式皆与颜色有关,名词则是地名。
【形】大红色
绛,大赤也。——东汉·许慎《说文》
纶组紫绛。——左思《吴都赋》
绛皓驳色。——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绛帐(绛帏。红色帷帐;对师长之尊称);绛脂(大红胭脂);绛纱(红色的纱帐);绛帻(大红色头巾。代指宫中侍卫人员);绛节(红色符节)。
【动】染为绛色
如:绛天(把天空染为绛色)
古人唇膏的颜色十分丰富,唐宋诗文中可见朱唇、猩唇、桃唇、樱唇、绛唇、檀唇、紫唇等。“点绛唇”中的“绛”也可以看作是现在的口红色号,用来区分众多不同颜色口红中的一种。由此“点绛唇”则可以理解为:绛色或将嘴唇点染为绛色。大白话就是涂口红,将嘴唇涂为绛色。
从历史方面来看,现有记录中也未曾记录过“点绛唇”这一唇妆样式。所谓的“点绛唇”唇妆只是大家一直以来的误解和营销号杜撰的。可以明确的是,目前能够找到的历史资料中未曾记录过“点绛唇”这个妆容。至于《延禧攻略》中的唇妆是否真的复原了清代妆容这个问题我们不做探讨。
有记录的唇妆有许多,但是大部分我们都无法得知具体的颜色和式样。唐宇文氏妆台记上,即记载有唐末妇女口脂各色,也有十余种之多,即胭脂晕、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透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格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等,其中内家圆、天宫巧、露珠儿等有数种,可能是指涂唇脂后的唇形,但大部分都是各种红色的名称。
历史上也还出现过用乌膏注唇的奇俗。如唐代元和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和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白居易在他的《时世妆》一诗中曾描述过“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这种以黑膏涂唇的时髦妆术,使人的本态尽失,呈现悲啼之状,一度被认为是不祥之兆。这与当时社会渐趋衰败不无关系。但由于这种妆术毫无美感可言,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很快便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即浅绛色。北宋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依然流行。(此处的“点檀唇”亦可佐证上文观点)

从牛河梁红山文化彩塑女神头像我们可知在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唇部涂朱的现象,经碳十四方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5000-5500年。经由很多传世的上木绘俑像或绘画中我们得以窥探历代妇女唇妆式样。像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汉彩绘木妇女俑,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绢画妇人像,唐人书卷奕棋仕女,故宫博物院藏宋元明清历代帝后书像,及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塑宫女像等等,其点唇式样都各不相同。

陕西博物馆历代妇女点唇样式展板
关于中国古代唇妆的研究仍有许多的疑问,很多已知式样的唇妆我们都无从得知当时人们是如何称呼的,或者已知名字却不知样式。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足以见得中国古代妇女唇妆的丰富多彩,变幻多端。生活中小小的唇妆反映了历朝历代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审美风向。期待更多有关中国古代唇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史青.古代妇女脸部化妆——唇[J].服务科技,1996(05):23.
[2]宋丙玲.中国古代妇女的唇妆[J].文史杂志,2005(03):32-36.
[3]寇洪.古代口红那些事儿[J].老友,2021(09):68.
[4]何燕.古代中国女性美容文化初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01)
:51-55.DOI:10.13277/j.cnki.jcwu.2002.01.012.
[5]宋丙玲.从红山文化女神头像谈中国古代唇妆艺术的产生[J].民俗研究,2005(03):195-204.
[6]武芳芳.“点绛唇”的唐、宋、元、明[J].北方音乐,2017,37(21):1-2.
[7]韩晓雯.百草染绛唇——聊聊古代的口红和唇妆[J].中医健康养生,2018,4(06):69-71.
文案:蓝蓝五
编辑/ 美工:糖糖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