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戏曲知识——傩戏

2021-09-10 07:01 作者:独活氏  | 我要投稿

【转载】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4日

来源:中国戏曲学院

傩戏是在傩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称谓各地不同,有“傩愿戏”“傩堂戏”“脸壳戏”“神戏”“师道戏”“端公戏”等。傩舞(仪)产生年代可上溯商周以至更早。据《周礼·夏官》记载,当时王朝设有方相氏,其职司即“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事傩,以索室驱疫”。傩舞(仪)转化为傩戏,至迟宋代已有。《东京梦华录》卷十有较详记载。元明后进一步发展。文天祥在《衡州上元记》中云:“岁正月十五……州民为百戏之舞,击鼓吹笛,斑斓而前,或蒙倛马(“倛”即面具),当是时,舞者如傩之奔狂之呼。”继后,传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流传至今。据考,全国有土家、苗、布依、侗、彝、汉等十多个民族有傩戏,计二十余种。


傩戏节目较多,但情节一般比较简单,人物也不多。如《盘古开山》《董永卖身》《柳毅传书》《孟姜女》等神话传说,《李斯操兵》《关公斩貂蝉》《张飞闯辕门》等历史演义,也有《西游记》《封神榜》等说部中的人物故事。这些戏发展水平不一,有的还只是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有的已经有了生旦净丑行当的雏形。它们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面貌。


责任编辑:邱婧 杨志


戏曲知识——傩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