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话「碳衡科技」黄彦翔:碳管理是各行各业都需要面临的底层需求

2022-03-15 10:46 作者:IPO早知道  | 我要投稿

"成立之初曾获得饿了么联合创始人汪渊的种子轮投资。"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Olivia

在本月举行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提议尽快制定统一的可持续ESG信息披露指引。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亦在两会上建议,为更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统一大市场。在全国碳排放统一市场中,各地区和部门要为直接或间接碳排放支付同样单位的费用,即碳排放价;相关主体也可以按照同样碳价从碳汇或碳捕获项目中获得收益。

随着政策的落实和行业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ESG,各类投资机构对ESG投资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碳中和绿色转型成为国内监管机构、行业组织和企业所关注的重点。以此为切入口,不少科技公司纷纷加入碳中和转型的浪潮之中,共同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碳中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碳衡科技」正是其中一员。

成立于2021年8月的「碳衡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赋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管理、绿色低碳转型的科技公司。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为企业提供碳中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碳衡科技」的产品主要是碳数字化管理的软件/SaaS。

产品示意图(图片截自官网)


「碳衡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兼CEO黄彦翔曾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及胡润Under30s创业领袖榜单。创立「碳衡科技」之前,黄彦翔曾在陶氏化学工作近10年,历任销售、市场、产品等职位,曾负责管理中国区新业务,具有丰富的行业及管理经验。

创始团队中,联合创始人兼CTO由前饿了么研发总监李磊担任。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拥有丰富且扎实的软件系统架构设计及实施经验。此外,合伙人兼解决方案VP由前陶氏及巴斯夫高管张澳鹏担任。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毕业后,他曾任陶氏及巴斯夫多个职位,拥有丰富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经验和业务管理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碳衡科技」于今年2月中旬完成了由元禾原点领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所融资金主要用于团队发展、产品迭代及市场开发。成立之初,「碳衡科技」曾获得饿了么联合创始人汪渊的种子轮投资

日前,《IPO早知道》对话「碳衡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黄彦翔。在这次对话中,他详细介绍了碳衡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他对碳中和数字化转型前景的看法。

以下为精编整理的对话内容:

Q:当时是什么样的契机选择切入碳中和赛道进行创业?

黄彦翔:读大学的时候我选择的专业方向就是环境科学,毕业后也一直从事与环境相关的工作。去年这个时候正式切入碳中和领域的原因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有碳中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许多之前接触过的客户找到我们,想让我们帮他们做数字化的碳中和化转型,基于市场需求,我们成立了碳衡科技这家公司。

另一方面,去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所落地,说明国家在这方面的探索已日趋成熟,对进一步深化推动整个市场和相关企业的节能减排也体现出更加坚决的决心。综合这两方面因素我们确定了碳衡科技的方向,即为企业提供碳中和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服务。

Q:在确定赛道后,怎么去决定商业模式的?

黄彦翔:我们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市场需求决定的。有很多客户找到我们,想让我们提供碳中和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帮助企业定义早期零碳的路径,制定整体碳中和战略,以数字化驱动整体战略的形成。基于客户和市场的需求,我们形成了现在的商业模式。

Q: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哪些?他们解决了哪些痛点?

黄彦翔:我们主要的产品和服务是帮助企业做碳的数字化管理。目前行业里大家在这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明确的场景,一个是企业碳排放的管理,另一个是产品碳足迹的管理。针对这两个场景我们提供一系列数字化服务。

具体来讲,企业碳排放的管理是以企业为单位,产品的碳足迹管理以产品为单位。服务的形式是数字化,支持公有云、企业专属云、本地化部署等多种部署方式。企业的碳排放管理指的是企业对于整体履约以及对外上市报告的披露有更多的需求,包括上市报告中碳排放披露、绿色资产的相关服务。

产品的碳足迹管理更多地是以产品为主体,追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即制造这个产品)所产生的碳,这里面涉及上下游多级供应商,包含数据来源、测量方式、数据形式、数据质量、时间范围等多样化因素,计算方式繁杂,数据量庞大。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加精准地进行产品碳足迹计算,支撑上下游碳数据联动的体系运转。如果要进一步降低每一件产品的碳足迹,则需要上下游行业的协同,共同降低碳排放量。

我们解决的痛点主要是不同行业,甚至同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在碳中和转型的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优先程度并不完全一样。我们结合企业自身所处的行业和业务情况,帮助他们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碳中和转型解决方案

Q:在技术层面碳衡有哪些比较大的创新?在这半年产品上有没有什么大的迭代?

黄彦翔:在创新层面,我们更多地是把一些先进的底层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传感器等应用到碳中和赛道里,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市场带来颠覆式创新

产品也是基于客户的需求往前迭代。我们在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会考虑新技术的引入能否帮助客户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客户所处的行业里管理产品碳足迹和上下游供应商数据协同场景里,分析完客户需求、提供改进建议的同时,我们发现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帮助客户解决实际数据交换、保密等一系列问题。

Q:在成立这半年多的时间里,碳衡遇到的比较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去克服的?

黄彦翔:遇到的比较大的挑战主要是对于不同的客户,他们在减碳或者碳中和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问题不一样。一方面,行业与行业之间差别明显;另一方面,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和业务组成,不同的企业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在提供数字化服务的时候,如何在早期将众多行业客户的底层需求抽象提取出来,将标准的模块产品化,从而定义不同行业的标准,推动行业数字化产品标准的形成,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个机会。正因为这是行业所缺少的,我们才需要更积极地探索和推动。

我们的团队在互联网科创和企业服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克服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产品化和抽象化的能力把客户的需求提炼出来,形成一个个标准的模块,然后根据底层技术的组合,去解决不同客户在不同场景里的需求。

Q:目前的客户画像是怎样的?大家的诉求分别是什么?

黄彦翔:目前的客户画像大概有三类。第一类是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履约客户,包括全国和地方的履约客户。这部分客户对企业碳排放数字化盘查,以及预测、管理后续企业整体降碳的战略,有非常大的需求。

第二类是基于行业节能减排,对ESG企业社会责任有要求的企业。例如苹果公司,在带动企业减排的同时,还要鼓励和推动行业上下游供应商一起减排。这类客户对于整体企业减排以及产品碳足迹也有非常大的需求。

第三类是对出口产品碳足迹有特定需求或者与欧盟碳边境税相关的企业。这类企业对于即将实施的碳边境税所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比较担心,因此提前进行自我碳盘查并且积极地制定降碳计划,以应对接下来的机遇和挑战。

Q:收入来源主要是哪几块?未来可以怎么进一步拓展?

黄彦翔:我们的收入来源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客户提供软件、SaaS等数字化服务;另一部分是提供更深层次的企业碳中和转型所需要的软硬件改造、一体化部署,以及企业低碳转型整套解决方案的产出。未来,我们会更加积极地引入多样性生态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更丰富、更全套的碳中和数字化解决方案。

我们同时也非常关注行业前沿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未来我们打算引入更多生态链合作伙伴,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好地制定长期降碳战略的解决方案。

Q:您之前说“未来十年中国一定会产生世界级的企业碳数字化管理的独角兽”的原因是什么?

黄彦翔:首先,从企业的角度看待碳这件事情,本质上是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的底层需求。过去几十年中,类似的底层需求孕育出许多全球知名公司。例如因企业整体财务及生产数字化需求而诞生的SAP、Oracle这类全球知名公司;因客户关系管理(CRM)需求而诞生的salesforce这样的全球顶级公司。同理,碳管理作为这个时代全球各行各业、几乎所有公司都会面临的底层需求,一定会塑造出世界级的碳数字化管理的独角兽。

为什么我会讲世界级的独角兽企业会诞生在中国?首先,从排放体量来讲,中国的碳排放体量是全球最大的;其次,中国在碳中和转型这块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响应程度等方面,也是全球范围内最积极的。因此,从政府积极推动、企业积极配合响应、碳排放体量这三方面条件综合来看,中国在接下来的十年一定会孕育出一批世界级的碳数字化管理的独角兽

Q:从全球范围来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对标或者参照的公司?

黄彦翔:一些早期阶段的科技初创公司,例如美国有家专门做碳数字化管理的初创公司SINAI,是我们关注比较多的一类公司。在企业碳数字化管理方面,我们积极地与全球优秀的创业团队一起赛跑,推动行业进步。

Q:在成立之初,碳衡就获得了汪渊的投资,当时你们聊的比较多的点是什么?

黄彦翔:我们当时聊得比较多的是做企业碳中和转型、碳数字化管理这类公司,能给解决企业什么具体问题,以及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甚至能给整个人类社会和地球带来什么益处。我们始终非常坚信的一点是,如果企业创造的价值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那对于企业来讲就是一件非常意义的事情。汪渊总和我都非常认同这点,即企业家的终极责任是把社会利益变成企业自身的利益,两者高度一致,从这个角度去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也是碳衡科技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对话「碳衡科技」黄彦翔:碳管理是各行各业都需要面临的底层需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