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实版的无证之罪:“杀妻者”,蒙冤17年

2022-03-15 10:45 作者:中国工程报  | 我要投稿

被控杀妻17年后改判无罪。谁是真凶?



作者 | 茜茜人儿

编辑 | 荐叔

讲个故事。

25年前冬天里的一天,安徽蚌埠市市委机要局副局长、东市区区长助理于英生回家看到了骇人的一幕:他的妻子一动不动地俯卧在床上血泊中。屋子里一片狼籍。家具的柜门,抽屉全都大开着。液化气罐打开搬至屋子中间,床头柜上的烟灰缸里有一支熄灭的蜡烛。这除了是一个凶案现场,还似乎是一个盗窃现场,和一个未遂的纵火现场。

和失妻之痛同样的灭顶之灾,在十天后,降临到了这位34岁的副局长、区长助理头上。于英生被警方怀疑为“杀妻凶手”。警方相信,凌乱的现场不过是他布下的欲盖弥彰的障眼法。年轻的官员成为凶案嫌疑人,被蚌埠市中区公安分局刑拘,并很快被蚌埠市检察院正式批捕。

于英生一直喊冤。冤屈、痛苦,和他为自己平反的意志,在此后十多年里绞织成一个承载他生命的托盘。悬浮在深不见底的黑洞里。但无人理会。只有他一人,承受周遭的无边黑暗。

案件历经侦查、起诉,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两次判处于英生死刑和死缓,均被安徽省高院发回重审。

2001年,在没有新证据补充的情况下,蚌埠市中院判处于英生无期徒刑,安徽省高院二审裁定维持原判。“杀妻”之名就此做实。

于英生继续喊冤。继续无人理会。十七年的冤狱生活像把刀,蛮不讲理地在原有生活轨道上切下去,不由抗辩。在监狱里生活的十余年,于英生拒绝穿囚服照相,他说:“它不应该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我也不会把这里的一点一滴带出去。”

“我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承认杀人。”于英生说。

1、

于英生的妻子名叫韩露,生前是一名英语老师。在蚌埠,这本是一个体面、有地位、有希望的年轻家庭。谁也不会想到,一场从天而降的惨剧,彻底剥夺了这个家庭的一切。

韩露的遇害现场极为残忍。于英生不愿意再去触碰那可怕的一幕,除了在后来一次又一次审讯里。韩露的颈部被凶手残忍地割开,身体里的血几乎流干了。虽然看上去她俯卧的身体上穿的毛线衣被人为地拉平了,但里面的内衣被凶手推到了胸部上方。显然,遇害前,这位妻子遭遇了凶手的强暴。

一个丈夫,究竟出于何种动机,要对妻子作出如此冷血的暴行?这始终难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但动机有时并不重要。就是这个很难自圆其说的疑问,在警方的调查里,被强行填平了。

法医推测韩露是扼颈窒息死亡。死亡时间大概在1996年12月2日早上7点左右。法医从韩露的体内提取出部分精液。痕检组用碘蒸气熏蒸法,在案发现场提取到几十枚不同的指纹。

刑侦队的案情分析会推断出三个作案动机。

强奸杀人。丈夫强奸妻子,还要残忍杀害,这太不符合常理。另外,韩露和于英生的交际圈都是知识分子和公务员,有严格而规律的上下班时间,很容易找到旁证。如果是陌生人,又是如何进入房间的?

仇杀。于英生做区长助理的时候,曾经指挥过一个旧小区的拆迁工作,得罪过不少人。但走访调查后发现于英生现实生活里对谁都客客气气,他指挥拆除的那个旧小区也未发现可疑的对象。

抢劫杀人。强奸只是临时起意。在案发现场的抽屉和立柜外面提取到了陌生人的新鲜指纹。但大多因财杀人的案件,凶手都会提前选定目标,且多在夜晚发生。

每个动机推测出的种种疑问还没有合理的解释。但限时破案,在1996年全国“打击刑事犯罪专项行动”风暴下,是道死命令。必须找出凶手。

在找不到其他嫌疑人的情况下,丈夫是第一嫌疑人。是的,刑侦旧案的教科书是这么说的。案发第十天,安徽省蚌埠市中区公安分局侦查认为于英生有重大犯罪嫌疑。于英生接受了七天七夜昏天黑地的审讯。

警察分成四班,24小时轮流审问。警察问于英生死者体内的精液是谁的?于英生说不知道。警察就反复问,直到DNA鉴定报告显示,样本99.99999%与于英生不符,他们才罢休。

连续的审问让于英生神志不清。侦查员出了一招,他们让于英生自我假设,假设你了解案情,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已经无法还原那个审讯现场了。但的确就是在昏昏沉沉中于英生自己做出了一版假设:

凶案发生的一天前,他们一家三口逛商场时,妻子将2800元现金交给于英生让他存入银行,但却不愿告诉这笔钱的来源,引起他的不满。

第二天,一早他送孩子去上学,回家后再次追问妻子2800元现金是哪来的?韩某坚持不愿说明来源,二人发生争吵厮打。自己将妻子推倒在床,然后从厨房拿了一根塑料绳,将其双手拧到背后捆上。接着又用棉被盖住韩某头面部,并隔着棉被用双手紧捂其口鼻至昏迷后,匆忙离开现场,到单位上班。

然后,忐忑不安的于英生上班中途又回到家里,发现妻子已经死亡。他就先解开捆绑妻子的塑料绳,用菜刀对妻子割喉,接着,做出家中被抢劫、妻子被奸杀的假象。临走时,又将液化气打开并点燃一根蜡烛放在床头柜上的烟灰缸里,企图使液化气排放到一定程度,烛火引燃液化气,达到烧毁现场的目的。

案发仅二十天,于英生这份假设出来的“有罪供述”最终成了定案的依据。

2、

显而易见的疑点就在那里。这疑点本身为于英生争取到了生机。但这一线生机,将用漫长的时间去置换。

从1996年12月2日至2001年7月1日,“于英生杀妻案”经过两级法院六次审理,安徽省高院两次发回重审,在没有新证据补充的情况下,六次拉锯式审理,蚌埠市中院判处于英生无期徒刑,安徽省高院二审裁定维持原判。

除了杀人动机的逻辑疑点,案子本身依旧有两处明显的疑点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一,于英生的案卷材料里,有一份DNA鉴定报告:蚌埠警方曾于1997年1月31日将案发现场被害人内裤上提取的精液样本送往辽宁省公安厅刑技处进行比对鉴定,刑事技术鉴定书证实现场提取的精液不是于英生的。

二,卧室梳妆台抽屉和立柜外面的指纹是谁的无法落实。

辩护律师曾多次向法庭提交这一关键的鉴定报告,并作出无罪辩护,但始终未被法庭采纳。

法院忽视了这两份明显对于英生有利的证据。于英生质疑,为什么所有对自己有利的证据都神秘隐匿了。他当时不知道影响他裁判结果的,不是证据的补充和完善,而仅仅是一次人事变动。

案件初期,公安部门在“破案”后向检察机关移交并不顺利,因为证据不足,于英生的案子被市检察院退查两次,甚至已经作出了不予起诉的决定。看守所所长告诉于英生,“你可能会被无罪释放。但问题是市里马上开两会,公安局长要到检察院做检察长了,如果真这样,肯定出不去。”

一语成谶,“如果”真的变成了现实。“破获”于英生案的时任公安局长调任蚌埠市检察院任检察长,于英生很快被提起公诉。

那份对于英生相当重要的无罪证据,样本99.99999%与于英生不符的精液DNA鉴定报告,却被指控解释成为,来源于一只他人用过后丢弃的避孕套,被于英生捡拾用来伪装犯罪现场。

是的,在“有罪推定”的前提下,逻辑断裂是可以“手动”缝补的。

但在法院那里,疑点终究还是疑点。

无期,是对“疑点”最好的搁置。

而这搁置,就是人的一生。

3、

在蚌埠市广播电视台任中层领导的哥哥于宁生走上了为弟弟洗冤的申诉之路。这个曾经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睡过涵洞,被人截访过,也被单位施加过各种压力。

一场外人无可想像的和时间的拔河。暗淡的胜算,像微弱的烛火,仅仅来自于于英生在狱中残存的一点信念,和家人在外面的不弃。

转机终于出现在于英生服刑的第十六年。

2012年,安徽省检察院受理申诉后,经复查认为原审裁判存在错误,“于英生杀妻案”由安徽省检察机关移送最高人民检察院,由最高检提请抗诉。

2013年7月4日,监狱长找到于英生,告诉他会马上把他调到犯人医院去,叮嘱他“现在起你什么都别干了,好好休养”。正值盛夏,于英生被安排进一间有空调的病房。于英生的无罪之路终于不再是原地踏步,这年初,最高检的检察官从北京来监狱找他,核实了证据。

根据于英生那份“有罪供述”称从单位办事回到家之后,去伪造现场,因事先用塑料绳子捆了妻子的手,后来把塑料绳扔到了窗外,但侦查人员事后根本就找不到作案的塑料绳。于英生还“交代”,他割妻子颈部时,颈部的血喷涌出来,呈放射状,但是经过尸检之后,颈部的损伤系“死后伤”。因人死后身体并无压力,颈部割伤不可能形成喷溅,于英生的“有罪供述”与该案的证据存在明显的矛盾和冲突。

最高检的检察官翻阅现场勘查笔录,有一句话引起注意:“双人床的左右床头柜抽屉各拉出10厘米,上有手印”。这句话里手印二字后没有备注指纹有多少枚,而现场勘验笔录中其他有手印的地方,均备注了指纹数,而且其数量之和,刚好是笔录结尾描述的26枚。

左右床头柜是否发现指纹?如果有,是不是于英生的指纹?这个细节与当年做出的‘现场没有外来指纹’的检验结论是否有矛盾?

最高法将最高检的再审检察建议转至安徽高院。

2013年8月13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再审判决:撤销原审判决裁定,原审被告人于英生无罪。此时,曾经意气风发的于局长已经51岁。

4、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17年前这起凶案的真凶,竟然就几乎在和于英生平反的同时,露面了。

蚌埠市公安局重新侦查此案,当年那份被忽视的对于英生有利的DNA比对样本,成了抓获真凶的关键证据。依据留在案发现场的DNA证据,警方锁定了Y染色体系当地武氏家族男性所有,接下来对武氏家族男性进行逐一取样。最后找到了一个叫武钦元的人。

17年前,警方仅用了二十天就找出了“真凶”于英生。17年后,警方也用差不多的时间揪出了真正的凶手。

案情一点不复杂。当年的武钦元是一名编外交警。案发那天,在韩露家门外的马路上执勤。武钦元对穿着棉睡衣出门倒垃圾的韩露起了邪念。

因为交警武钦元的值勤范围,就是于英生韩露家附近,所以平常韩露和他常常打照面。不熟但认识。当穿着警服的武钦元敲响于家房门时,韩露没有什么戒备地开门了。没想到,进屋的武钦元凶相毕露,他把韩露推倒在床上,实施了暴行。韩露一直反抗。武钦元将她的双手捆绑,用枕头捂住她的头部,实施强奸。在发现韩露已经窒息身亡后,这个冷血疯子竟然又找来菜刀割断受害人颈部。

切断家中电话线,翻乱衣柜和抽屉,也的确是武钦元伪造犯罪现场的动作。他仓皇逃离凶案现场前,把液化气罐打开搬到屋内,点燃蜡烛,想制造一场爆炸彻底毁灭犯罪现场。

穿堂风熄灭了蜡烛,没有帮凶手完成最后一步计划。倒是后来的警方帮了他。

在惊慌不安中度过二十天后,消息传来了,蚌埠警方已经将案件破获,“凶手“是韩露的丈夫于英生。武钦元就这么续了17年的命。17年后,这个真凶被抓获时,已经从当年一名编外交警成为蚌埠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三级警督。

于英生冤狱换来的国家赔偿,加上补发的17年公务员工资,一共100多万。他补交了十七年的党费。重返工作岗位,成为蚌埠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的一名正科级公务员,和他当年入狱前的职务相当。

他说,“法律本身没有问题,只是运用法律的人,有时还有着私念和偏见。希望我的遭遇能让执法者把视野放得更远,让与我有相似苦难的人获得自由。如果我的经历能换来司法的进步,我愿意做一块铺路石,这不是摆高姿态,是心里话。”

他还说,“个体相对于国家机器不过像是一颗尘埃。只有当这部机器正常运转时,才能有所依附,否则只能是无影无形。”

于英生至今没有再婚。他说,他无法忘记遇害的亡妻。



来源:荐见美学

授权:腾讯科技

现实版的无证之罪:“杀妻者”,蒙冤17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