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代入角色进行议论读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今天我们上的是二年级第三单元的经典名篇《曹冲称象》。
教学思路:
一、听故事
1、两个方法
方法一:老师播放或者读故事。
评价提示:要注重听的完整性,在过程中坚决不打扰同学
方法二:学生一人一段接龙读故事。
评价提示:做好指导工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进行随机指导。
2、让小朋友表达自己的感受
听完故事后,我们可以问小朋友:“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小朋友可能会觉得曹冲很聪明、很会想办法。这种感受正是培养小朋友发散性思维的重要一环。

3、聚焦本文的主角曹冲
通过开放式的提问,例:“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思考和想象。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类课程对于小朋友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二、读故事
1、朗读第一段
提问小朋友“第一段出现了哪些人呢”,我们知道第一段出现了曹操、曹冲以及大臣。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对三者的身份进行区分,曹操是大王、父亲,他管着曹冲和大臣;曹冲的身份是儿子;大臣是身份是曹操的下属,听令于曹操。先来捋清楚人物的故事系图谱,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君臣与父子。

2、关注故事中总被忽略的“大象”
我们先来读一读。
读完之后我们可以提问“大象到底有多大呢?”
文中有描述:"它像一堵墙"和"它的腿像四根柱子"。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在墙的图片下面放上四张柱子,并逐步添加大象的耳朵和鼻子。通过使用拼图的方式,与孩子们一起完成一幅大象的图像。拼完之后我们一起感叹,大象可真大呀!这么大的大象,人们第一次看见它的时候该有多惊奇呀!

我们可以进一步问“小朋友,假如你来到现场,你会怎么说?”
这样可以激发小朋友的想象力。根据之前的拼图,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大象的身体像坦克、耳朵像磨盘、鼻子像大蟒蛇等等。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可以激活小朋友的思维,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由此,我们再问:"这样的大象,你最好奇的是什么?" 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到大象,肯定会好奇:"它有多重呢?""它有多高呀?""这么大的动物怎么养活它?" 到这里,小朋友们才真正开始思考。我们可以先进行讨论,让有想法的同学站起来发言。在这个阶段,进行语言文字边看边议论的读法非常真实,各种议论纷纷出现,每个人都表达了自己的好奇心。这个时候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是议论了。

3、读好第二段的议论
a、出图(刚才我们区分的三个人物关系)——回归人物的身份、人物置身的场合
b、角色(趣味)——在场的大臣分文臣与武将,文臣斯文,武将强硬。让小朋友各自来担任这样的角色,让讨论更加有趣。
c、制造效果(赋予身份)——借用刚才体验感丰富的议论纷纷。我们来制造一个现场议论的效果,议论的课题就是:“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请小朋友们以各自的身份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一下现场议论的气氛。
三、继续读好故事
1、三种对话形式
我们告诉小朋友,这个故事都是由对话构成的,故事中的对话可以分为三种形式:议论、问话和说话。

议论是一群人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就像之前我们进行的讨论那样。
问话则只有地位最高的人才能提问,在这个故事中,只有曹操才能问大臣和儿子问题。说话部分需要根据之前写的文字来表达,如果没有写什么,就按照正常的方式说出来。例如,在课文中,如果前缀是“有的说”,那么后面就直接读出来;如果前缀是“站出来说”,那就需要往前一步大声喊叫。这样的“站出来说”是一个巧妙的提示语。
2、读好三类对话
a、曹操问(居高临下)
b、大臣(直接说)

c、随文识字
这里交代一下年轻的老师们,请一定要好好“出图”,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说“秤”这个字,我们就出一张有提绳、秤杆、秤锤的一个完整的“秤”。用一个“秤”做批注,我们提示一下学生这个“秤”是左右结构,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生字书写。
“秤”讲完之后,就立刻讲“称”,“秤”如何“称”呢,可以搭配微课来进行理解。
出示三幅图:
第一幅图:称小物——银两
第一幅图:称活物——鱼肉
第三幅图:称重物——看“杆”
通过称小物、称活物、称重物,我们可以问“同学们,假如用这样一杆秤来称大象,能行吗?” 很显然是不行的。
这一段我们可以教的简单一些。每个段落都有其独特的教学重点,第一段强调人物关系,第二段介绍了议论的读法,而第三段我们重点就放在生字的教学。
3、重点教学第四段
我们先来看看曹冲怎么说
a、读句子、数句子、串联句子。读完这一段发现共5句话。
b、从第几句开始称呢?发现从第2-5句开始称。

c、重点放在2-5句。先读一读,找动作。
第2句我们拎出“赶”、“看”、“画”三个动词。让孩子脱离课本自由的组词,孩子们就可以组词:“赶大象”、“看船身”、“画船舷”。组词后我们再让小朋友连着说一说,曹冲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是什么。
第3句我们和第2句一样的处理方式。先拎出“赶”和“装”两个动词,让小朋友自由的组词,最后再连起来说一说。
第4句我们就读一读,拎出“称”这个动词,这一句主要就是讲称石头。
第5句就是一个结论。到此我们就讲完了这4句话。

梳理几个称象的步骤:
赶——看——画——又赶——装——称石头
大家请注意,我们在这个问题中开始的是称大象的过程,最后得到的结果却是石头的重量。这说明通过称量石头的重量,我们可以推断出大象的重量。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借助辅助绘图的方式。将大象放在左边,石头放在右边,并在中间写下它们的重量。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到称量石头等同于称量大象的情况。

再来看课后的第二小题,刚好就是让我们来排序,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除了运用我们梳理步骤来答题,我们还可以来观察一下细节。文中给了我们一些衔接词,比如:“再”、“然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特别关注这些描写顺序的衔接词,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这些衔接词。
4、我们再来关注曹冲
在这段中,所有的话都是曹冲站出来说的。尽管曹冲只有7岁,但他的才华超乎想象。他年纪小小却聪明过人,更加令人称奇。当曹冲站出来的时候,他就成为了焦点,大家都会注意到他。他站出来后,讲话变得大声、大方、大胆,因为他想要清晰地表达自己。
我们可以请同学们来表演曹冲站出来讲话的情景。在黑板上,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关键的动词,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实际上就实现了背诵的过程。
5、生字补写
a、故事的结尾补教
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我们带着小朋友读一下就可以,这个故事就结束了。
b、生字补教
生字刚才我们已经写了“秤”、“称”、“杆”等,剩下的我们就缺学补教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