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仲礼问柴静:中国人是不是人?(完整版)


冷空气流动的原因,应该还是非极地地区因为伐林、工厂、人口增加等原因,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非极地温室效应加重,热空气向上流动,导致极地冷空气向非极地流动。所以就人类生存环境而言,二氧化碳浓度在大气中的升高是没有问题的。温室效应特指温室气体的保暖。但温室气体得增多也引发了冷空气的流动,同时这种流动就相当于冷热水混合,部分地区变冷的同时极地温度肯定升高,加剧了冰川的溶解。溶解吸收热,北极变冷,但奈何热空气仍然很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就是让人所居住区域的温室效应不那么明显,从而和北极冷空气差异不大,避免“降级流动。”
|水分和渗透压改变引起洋流变化|
放个《后天》剧照

大气中出现个别例案是很正常的啊,倒是老师在用例外否定总体趋势。南半球中高维度下降因为南半球有南极洲啊,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融化吸热降温很难理解吗?不然还有别的什么原因或者影响因素呢?这个事实可以说明“不是总体下降"但是对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地方温度是升高的啊。(我们又不在南极洲住)南极冰川融化、病毒放出,对于对此研究不足且不存在敬畏之心(对,就是德特里克堡)的人类来说,还是利大于弊,但终要去研究。

二氧化碳的扩散性在《环境化学》戴树桂第二版p34-35详细说明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具体数据得出的小结论是北极地区阿拉斯加的Barrow季节变化限制,南半球的二氧化碳变化越小,且越往北差异越大。直接二氧化碳浓度有地区差异并且有时空变化啊

如果扩散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为什么伦敦烟雾时间的气体没有扩散掉反而还造成伤亡呢?
“我们”是指什么区域,和全球不是一个概念啊。无语。一直在偷换概念。弹幕区让我体会到了“官科”的绝望(没那么严重)。
IPCC。(手动滑稽)我还以为是mbcc。

确实是因为有了人类,最重要的是有了“燃烧”技术,才把二氧化碳往天上(大气层)里抛的啊。不然都在包含树木、石油的生物圈、岩石圈里。
对以往二氧化碳浓度的推测是怎么来的?

气候变化趋势早于二氧化碳变化。(早about100年)应该都是全球气候。原因猜测其一:除二氧化碳以外的温室气体(有CH4、CO、N2O、HFCs、SF6、PFCs)的累积,或者太阳活动(?)(需找相关论文看)
但抛开时间差不谈,根据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相似程度,不能得出二氧化碳与气候变化有关系的结论吗?
对呀,积聚效应,二氧化碳累积到一定程度温度才会增加。但也是二氧化碳变化“在先”才谈得上“累积”。不能说气候的变化“延迟”了二氧化碳的生成吧。
太阳辐射√海洋影响(新增)四幅共振是什么?jiushi四个叠加到一起了。(有没有可能我国专家提出的这些理论和方向也是有研究性的,发达国家的决策智库也知道。但是他们为了能更正大光明地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故意不对这方面进行研究,进行“忽悠”(我不说假话,但能让你得出错误的结论进而做出错误的决策之类的)但被我国今年来“持续性”战略发展所达成的目标,“什么坝还是寨”、未来可达的“碳达标”“碳中和”以及美国的退出(不能说是自私,宁肯一起死也不愿过得差,还是已经研究出对美国没多大关系。就像文明6里全球变暖对高维度国家反而是一件好事(具体关系懒得说明了,主要从温度适宜农业发展讲,但光照还是那样,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会增加等)打脸了) 千年等一回的现象。共振,其实就是说这两玩意儿一起加强了是吧。但二氧化碳真就一点关系都没吗?有关系,是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眼,影响因子不到一半。IPCC的研究夸大了二氧化碳的影响,从而得出了较高的温度涨幅。实际就算人类继续排,未来环境也不会有太大影响。(怎么那么像走钢丝)

四张预报图——这可是预言了阿尔什么尼诺湍还是旋流的大佬啊

(有老师讲解的方式就是简便易懂)

(合影,奶对了就回来刀了这个预言家(手动滑稽,玩梗而已))
100年内,温度不会超过0.6℃。
(突然想到人类的命运或者说决策就掌握在这样一群人类精英 的手上……不管怎样,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是人类能殖民全宇宙,还怕你小小太阳辐射和海洋影响bushi)
极端天气其实是指对人类生存而言很极限的天气,所以即使是看着很小的数字波动,也会有雪灾、洪涝、干旱。气候变化可以说有怎样一个趋势,但是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它是有波动甚至相悖的。
高速公路,北极不是有北冰洋吗?水的比热容比陆地还大,北极冷应该是太阳辐射弱为主导因素吧。然后冷空气下沉。再回复到上述所说状态。空气向极地移动的过程是降温过程。
丁仲礼院士

哥本哈根会议讨论主题:每个国家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关系到能源利用。
不是实验室的出来的,近视计算模拟。说白了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然后宣传物种消失,(引发恐慌),从而流行。
“主流”。大佬的睥睨。哈哈。

CO2浓度最高为450ppm,人类还能向大气中排放8000亿吨。
C于CO2有3.67的系数,这就是做题中能体现的思维。可以用到学生算CO2的生成量的背景题里面去。( •̀ ω •́ )✧
先定量切走蛋糕,政治问题,大佬讲得足够通俗易懂,就不记录了。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看似没有要求,实则挖了坑要通过减排控制你的发展。没有算1900年以前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变成了钱,“你多排了,我们要解决啊”收“垃圾费”啊,或者你买技术啊,产业链(还是长期的)就发展起来了,是一个投向发展中国家的杀猪盘,因为发达国家已经把好处占完了。柴静就是被发达国家的减排80%的说辞忽悠住了。真正来说应该是发达国家先为他们透支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算总账,给发展中国家给钱。“国别”就是给他们来谋利的啊。并且大佬一直在比对数据讲道理,科学/真理是需要量化的。比发达国家减排少,并且还在发展过程。这个决策太好了。并且争取到了,并且在稳步向这个目标前进。(泪目)有礼有节。保全利益,也不能让任何人借题发挥。
低于 2℃。排放权是基本人权。
有二氧化碳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另外气温上升不能忽视太阳辐射和海洋变化以及还有个什么的四幅影响。
金句合影:
我所做的工作仅仅是老祖宗的工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外篇·知北游》)
不是由杂志说了算,而是事实说服。
自己被自然愚弄了也不要紧,保持自我怀疑又不是损失什么。(后半句是我自己加的)
交锋接近真理,真理于人类有益。
丁仲礼老师的有价值的可供参考的话
2度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不是做实验做出来的,没结合地质考察的大数据在。
科学就是能批评的。——摘 的一部分观点。
包容完整,公正弹性。
说一点视频内容之外的话,这个采访实际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观点的碰撞、阴谋的粉碎,带给我个人的感受不亚于观看爽文。被维护了权利还怼的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人很爽。内容足够通俗易懂,是通过数字,数字分析。国士无双的气概。幸生此地的感慨。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正确认知——要为减排努力,但不能成为攻击、遏制、要挟他国的政治工具。尽管有些内容还不能完全理解(四峰排放、二氧化碳的测定),也破除了一些迷思,传达一种情绪——祛魅。总之价值很高,值得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