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各家注解梳理学而第一(一)

2021-11-21 15:22 作者:YUKI奏  | 我要投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

包曰:同门曰朋

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子曰学而至君子乎○正义曰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子者古人称师曰子子男子之通称此言子者谓孔子也曰者说文云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然则曰者发词语也以此下是孔子之语故以子曰冠之或言孔子曰者以记非一人各以意载无义例也白虎通云学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孔子曰学者而能以时诵习其经业使无废落不亦说怿乎学业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门之朋从远方而来与已讲习不亦乐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二不怒之不亦君子乎言诚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注马曰子者至说怿○正义曰云子者男子之通称者经传凡敌者相谓皆言吾子或直言子称师亦曰子是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云谓孔子者嫌为他师故辨之公羊传曰子沈子曰何休云沈子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其不冠子者他师也然则书传直言子曰者皆指孔子以其圣德著闻师范来世不须言其氏人尽知之故也若其他传授师说后人称其先师之言则以子冠氏上所以明其为师也子公羊子子沈子之类是也若非已师而称他有德者则不以子冠氏上直言某子若高子孟子之类是也云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者皇氏以为凡学友三时一身中时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故内则云十年出就外传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成童舞象是也二年中时王制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郑立云春夏阳也诗乐者声声亦阳也秋冬阴也书礼者事事亦阴也互言之者皆以其术相成又文王世子云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郑立云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时。阳用事则学之以声阴用事则学之以事因时顺气于功易。也三日中时学记云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是日日所习也言学者以此时诵习所学篇蕑之交及礼乐之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所以为说怿也谁周云悦深而乐浅也一曰在内曰说在外曰乐言亦者凡外境适心则人心说乐可说可乐之事其类非一此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亦说乐之事耳故云亦猶易云亦可丑也亦可喜也○注包曰同门曰朋○正义云郑立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党之谓故子夏曰无难离群而索居郑立注云群谓同门朋友也此言有朋自远方来着即学记云三年视敬业乐群也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也朋疏而友亲朋来即乐友即可知故略不言也○注愠怒至不怒○正义曰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者说有二一云古之学者为已已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纯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

——《阮刻论语注疏解经》阮元

白虎通辟雍篇论语曰有朋自远方来陆氏释文有作友郑康成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则鲁论党作朋友自远方来文选陆机挽歌友朋自远方来李善注引此为证惟后汉书寿碑有朋自远与何晏本同或是齐论以同为今文故不改

马融曰子孔子也白虎通曰学者觉也文从爻杂物撰德有所交效包内外兼人已合知行而成其觉者也先觉觉后觉后觉效先觉故人物之异全视所觉知觉之异全视所学但时势不同则所学异时当乱世则为乱世学时当升平太平则为升平太平之学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孔子为时圣学之宗师也时亦兼数义日知月无忘则时时为学循年而进无时过而难成亦是也习鸟数飞也假借为贯言熟习也说乐之内也凡学至熟习则观止神行怡然理顺逢源自得况圣人之学通天人神明精熟阖闢往来莫不自在安得不欣喜欢爱耶人道贱愚而贵智所以异于物轻野而尚文所以异于蛮此言修已以自得为先不得冥心坐废以时为中不得守旧泥古此为开宗名义第一旨故上论一书以时始以时终以明孔子之道全达于时学者不可不察也朋群也包氏曰同门曰朋郑氏曰同志曰友自从也乐喜也教学既精群党类聚仁智及人信从日远修学有效人生之乐也恶独而贵朋所以合乎群合小群不如合大群其学愈高其用愈远圣人则合亿万世界亿万年载之众生咸从其数尽为之朋其朋无尽其乐亦无尽也此言及人闻风皆归圣人于已身首言学于人伦首言朋盖万理有变而学之于朋贯万亿世而不易者太平世后人人有学人人皆朋只此二义尽之故尤尚之也

愠怨怒也君子人之道德成名者易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于优则达之确乎其不可拔斯为有的之君子也盖君子之入于人世智仁兼修人已共证拯救群生天下归往然群生之根性不齐时世之昏浊或甚举世疑谤固亦有之然君子人貌而天心燕处超然虽现身人群而不随于事物游于物表和于天倪在众如无众在身如无身故无所愠也圣人之于群生如慈母之抚婴儿无论笑啼但有爱怜全无愠怒争席则喜遇难而安故无量出入绝无窒碍也此极言圣者自得之至无人已之见存也

——《论语注》康有为

学即使学作人之道,初学为士人,以至学为圣人,皆不离学。时乃时常,习乃练习,说即悦。时常练习,所学有成,故喜悦。

朋,志同道合者。学儒必须寻师访友,学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寻来请教,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乐。

学在自己,用由天命,学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愠之有,故曰不愠。

——《论语讲要》李炳南

孔子说:随着不断的学习,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确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更大的快乐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仰慕你的才能从远方前来拜访。但是,即使不能为人所称道却能淡然处之的人,也确实是真正聪慧而高尚的人啊!

——《辜鸿铭讲论语》辜鸿铭

子曰:或说:“子,男子之通称。”或说:“五等爵名。”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

学:诵,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然社会文化日兴,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则二义仍相通。

时习:此有三说。一指年岁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二指季节言: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为时。三指晨夕言: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说:欣喜义。学能时习,所学渐熟,入之日深,心中欣喜也。

有朋自远方来:朋,同类也。志同道合者,知慕于我,自远来也。或以“方来”连读,如言并来,非仅一人来。当从上读。

乐:悦在心,乐则见于外。《孟子》曰:“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慕我者自远方来,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乐也。

人不知而不愠:学日进,道日深远,人不能知。虽贤如颜子,不能尽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无愠焉。愠,怫郁义,怨义。学以为己为道,人不知,义无可愠。心能乐道,始跻此境也。或曰:“人不知,不我用也。”前解深,后解浅。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

不亦君子乎:君子,成德之名。学至此,可谓成德矣。

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本篇各章,多务本之义,乃学者之先务,故《论语》编者列之全书之首。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实有深义。学者循此为学,时时反验之于己心,可以自考其学之虚实浅深,而其进不能自已矣。

学者读《论语》,当知反求诸己之义。如读此章,若不切实学而时习,宁知“不亦悦乎”之真义?孔子之学,皆由真修实践来。无此真修实践,即无由明其义蕴。本章学字,乃兼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言。孔门论学,范围虽广,然必兼心地修养与人格完成之两义。学者诚能如此章所言,自始即可有逢源之妙,而终身率循,亦不能尽所蕴之深。此圣人之言所以为上下一致,终始一辙也。

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为学,自不能尽同于孔子之时。然即在今日,仍有时习,仍有朋来,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学者内心,仍亦有悦、有乐、有愠、不愠之辨。即再逾两千五百年,亦当如是。故知孔子之所启示,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者不可不知。

——《论语新解》钱穆


《论语》各家注解梳理学而第一(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