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和概括!做题思路要开拓!?【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

得分锦囊
考场上如何猜中文言实词意义
1.联系前后文推断
文言实词通常一词多义,推断词义时要注意结合阅读材料中的上下文加以判断。如,2019年天津卷,《衡州新学记》中“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望”有很多词义,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作者明显怀念先王执政时期学习和施政统一的风气,因此“望”在这里应该是“回顾”之意。
2.根据语法结构推断
文言实词在句中做不同的成分时,其意义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语法知识做出判断。如,2018年北京卷,《苟子》中“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后边加了宾语“之”,可见它在这里一定是用作动词,表示“悲伤”,而“悲伤”用作动词时后边是不加宾语的,由此可以判断出“戚”在这里一定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悲伤”。
3.根据句型结构推断
文言文中有许多行文方式以并列关系为主,语意呈现出同义复用现象,因此可以根据句型结构分析词义。如,《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一句,前后两个分句的结构是并列关系,意义基本上也是一致的。据此,可推断出句子有省略,完整句式应为“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其中“举”和“胜”均文言文常见句式考场上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考场上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根据句意加以分析
指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如《宗子相集》序“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与《永州八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做对比(2019浙江卷),根据句意“时运不同却能相互应用”“到什么都看不见了却不想回来”可知,两个“而”均表示转折。
2.代入词义逐一排除
如果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就可将它的每种用法逐一代入句子中,排除所有说不通的选项,选择最合理的答案。当然,这就需要日常学习中的大量积累了。
3.句子结构帮助判断
文言文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我们可以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涡涡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由此可知,与它处于同一位置的“以”也是连词,表修饰。
1.判断句
(1)……者,……也。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菌相如列传》)
(2)……者也。
[例]沛公之参乘樊绘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3)……也。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左传·傅公三十年》)
(4)……者,……。
[例]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黄宗羲《柳敬亭传》)
(5)……,……(名词性短语)。
例]秦,虎狼之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乃(则/为)……。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7)……是……。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8)……非……(否定判断)。
[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苟子·劝学》)
2.被动句
(1)……于……。
[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见……。
[例]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并序)》]
(3)……见……于……。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为……。
[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5)……为……所……。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
(6)……为所……。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房。(《史记·项羽本纪》)
(7)……被……。
[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无标志的被动句
[例]戍卒叫,函谷举。(杜牧《阿房宫赋》)
(1)主谓倒装
[例]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以“之”或“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例]臂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3)定语后置
①中心词十后置定语十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葡相如列传》)
②中心词十之十后置定语十者。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③中心词十之十后置定语。
[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4)介宾短语后置
①……于……。
[例]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乎……。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苟子·劝学》)
③……以……。
[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孟子·梁惠王下》)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2)省略谓语
[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3)省略宾语
[例]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省略兼语
[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史记·廉颇菌相如列传》)
(5)省略介词“于”
[例]有碑仆(于)道。(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例]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并序)》]意为“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