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张辽大杀四方的戟,宋代之后为啥就成仪仗队专用?
中国五千年历史,战争历史也跟着走了五千年。从黄帝大战蚩尤一直到今天,战争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与战争相对应的就是兵器的发展。

在兵器中有一款相当流行,就是津津乐道的戟。这个武器在三国时期大行其道,张辽、太史慈都曾经使用过。甚至还有吕布的著名典故,辕门射戟。
当然,吕布使用的戟可没有罗贯中小说里方天画戟那么花哨。不管怎么说,汉代的热门兵器到了唐朝就很少使用。到了宋代之后就彻底变成了仪仗队的专用礼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款热门武器变成了冷门呢?

戟的历史相当悠久,要从商朝开始说起。戟和戈算是亲戚,戟就是在戈上面加了一个矛尖。这样戟既具备戈横向勾割的功能,又具备矛的刺击能力。算是买一送二,低碳环保的复合体神器。
由于商朝青铜锻造技术发达,戈和戟就成了商军的利器。到了春秋战国,戟成了重要的兵器。“持戟百万”就形容楚国军事实力的强大。
戟作为重要作战兵器一直使用到了三国和西晋时期。三国时期著名的合肥之战,双方就大量的使用了戟。张辽使用戟在吴军中左冲右突,最后逼得孙权躲到高地上利用长戟卫士进行防御。而刘备、董卓也都是使用戟的行家。
戟有着很长的木柄,可勾割可长刺,成了步兵进可攻退可守的利器。这也是为什么三国之前戟如此流行的原因。

但是到了东晋之后,戟的使用频率急剧减少。根据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戟基本已经退出了一线部队。使用戟的要么是将军的卫队,要么就是仪仗队或者后勤一类的士兵了。
戟唯一可查到的出场记载就是东晋祖逖与樊雅作战。当时樊雅夜袭祖逖大营,有了一句“拔戟而呼”。最后祖逖判断敌军人数不多,稳住阵脚克敌制胜。
三国到东晋南北朝,中间仅仅差了一个西晋。那么,如此重要的武器为什么就突然消失了呢?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中原境内穿的都是长袍并不方便骑马。所以中原地带主要作战方式就是车战。三个人乘坐一辆战车,一人持戈,一人持弓,一人驾车。正是因为战车是主要的作战工具,才有千乘之国这么个说法。
敌我双方进行车战的时候,由于不可能直接对撞,所以都是两车交错交战。这个时候持戈进行横向攻击比直刺更加具有杀伤力。

到了战国时期步兵方阵兴起,戟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所以从战国到汉朝,戟的作用都相当大。
汉朝虽然骑兵占据很大的比重,但是没有马镫的骑兵冲击力差。连生活在马背上的匈奴都是以骑射见长,而不是直接冲击。
所以在中原地区,骑兵和步兵配合作战。武器也分成了两种,即戟和矛、朔共同使用。汉代发明了铁质铠甲,戟的冲击力不够,对抗骑兵就要使用马朔和长矛进行冲击。张飞和马超都是马上的行家,使用的就是马朔。
这样多种兵器共同使用的时代到西晋就戛然而止了。五胡乱华为中国骑兵带来了跨时代的马具,就是马镫。
马镫出现后骑兵受力点下移,冲击力就更强了,勾割已经变得鸡肋。五胡都是马上民族,骑兵是他们的强项。一款兵器骑兵用着趁手,才是好兵器。
而且东晋南北朝出现了具装骑兵。具装骑兵人人披着重甲,防御水平大增。戟的复合体就变成了“干啥啥不行”了。论刺击能力,戟比不上马朔和长矛。勾割又无法割透铠甲。
虽然戟为了适应时代,把横枝改成上翘来加强刺击的能力。但是这种复合体结构明显没有长矛和马朔简单粗暴。
古代中国文盲率高,越简单好用的武器越吃香。在骑兵大行其道的南北朝时期,戟就慢慢没落了。
到了北宋时期,灌钢法出现,具装重骑兵成了各国的“重型坦克”。西夏和辽的具装骑兵让宋军极其苦恼。这个时期连长枪的刺击效果都不是特别好,更不用说复合体的戟了。北宋之后,戟成为仪仗队专用已经成了必然。

说到了戟就要说一个跟戟同时存在的兵器钩镶。
钩镶也是一个复合体兵器,他的存在就是因为戟的存在而存在的。钩镶就是在盾的基础上加了两个钩子。
这两个钩子下端长15厘米,上端长25厘米。这两个钩子的作用就是为了勾住戟的横枝。盾牌挡下戟的攻击,然后使用钩子将戟的横枝勾住。另一只手拿着刀、斧或者矛等作战武器对敌方进行攻击。这款武器可以大大降低戟造成的杀伤。
钩镶的存在就是为了克制戟,但是随着戟在战场上用途越来越低,钩镶也慢慢失去了作用。
这就好比因为有了飞机和导弹,才有防空武器的不断发展。由于戟的没落,钩镶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的命运比戟还要悲惨。因为戟可以成为礼器,而钩镶由于颜值不够只能消失。

根据《唐律疏议》记载,民间不允许收藏或者使用铠甲、矛、朔和弩,可以使用刀、盾、弓箭和短矛。这也证明戟已经不具备杀伤力。
而在实际战争中,只有少数将领还使用戟这种兵器。唐军的制式武器里根本没有戟的地位。与作为武器使用不同的是《新唐书》的记载。唐太宗命令吕才教一百二十八个宫人跳舞,他们个个披着银白色的盔甲,手里拿着戟。
可见在唐朝时期戟就很少成为主要作战兵器,而是成了礼器。看来颜值自古就比较重要,不能当武器还能当道具。
而与戟有同样命运的还有斧和钺。古代战争科技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看古代战争不能简单的以大刀长矛一语概括。
五千年的文化渊远流长,古代科技也是从钻木取火走到了今天。我们在为今天的科技成就而自豪的时候,也要惊叹古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