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重锤(2)—敦刻尔克级战列舰
1922年,各个海权强国因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而将接下来十年间所有的新战列舰建造计划暂停,但法国和意大利在1927年后被允许可建造新战列舰取代两艘旧战列舰,新造战列舰的总吨位最多不可超过70,000长吨。
条约签订后,在签订前建造的战列舰成为1920年代晚期各国主要战力,这些战列舰在主要武器上多数装配8门15英寸口径主炮,并配置于4座双联装炮塔内,或是使用16英寸口径主炮。[c]法国在战列舰设计上不像美国、英国、日本重视装甲防御,只希望能将旧式军舰现代化、更新推进系统、升级主炮等。然而条约严格地限制,阻碍了法国海军现代化工程。1927年后,根据条约新造战列舰的70,000长吨总限制,法国工程师开始构想出建造2艘35,000长吨、3艘23,000长吨、3艘17,500长吨等战列舰方案。

1925年,意大利第一艘重巡洋舰特伦托级开始建造,并在隔年下水。这艘新型的军舰可能会威胁到法国本土到北非殖民地之间的海上运输航路。亨利·萨隆海军中将在1926年至1927年间便开始提出对策;首先提出的是17,500长吨级战列舰方案,在此条件下可容许建造4艘战列舰,主要武器上预计采用原诺曼底级战列舰与里昂级战列舰的四联装305毫米口径主炮塔设计,另外参考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将主炮塔全布置于前甲板。航速预计在34至35节之间,装甲可抵挡203毫米口径炮弹的攻击。然而在评估后,发现此设计连意大利的旧战列舰都无法应付,因此最后没有采纳。
法国设计人员后来在1927年至1928年间,以17,500长吨级的设计为基础研发37,000长吨级战列舰。在早期试航结果显示,37,000长吨级船舰的标准排水量估计介于32,000至33,000长吨之间,这非常接近条约限制的上限值。在37,000长吨级设计方案上共有2种草图。最初的设计是以絮弗伦级重巡洋舰加大船体而来,船长254米、船宽30.5米,另有2座倾斜式烟囱。主要武器为12门305毫米口径主炮,放置在3座四联装主炮塔内,其射控指挥仪放置在三脚前桅的上方。2座主炮塔布置在前甲板,另外1座则在后甲板。次要武器采用8门单装90毫米口径1926年型火炮,以及12门单装37毫米口径1925年型防空炮,另配有三联装鱼雷管以备不时之需。装甲带厚度从220至280毫米不等。机库位于上层建筑后方,2座飞机弹射器与第2座烟囱并列。动力系统设计参考自杜肯级重巡洋舰,由12组奥盖特·迪·汤普勒锅炉提供,分成2组锅炉及涡轮发动机运转,共可提供180,000匹马力,最高航速达33节。

1928年,原先的37,000长吨级经更改后产生第2种方案,在武器上更改为3座双联装406毫米口径主炮塔与4座四联副炮塔。船长缩短至235米,但船宽增加至31米,装甲厚度有所加强,但动力输出略下降,最高航速仅27节。然而,当时的法国没有能力建造35,000长吨级以上的战列舰,因为没有足够大的船坞可容下250米长以上的船体。若要建造所需的造船基础设施,所花的费用与建造2艘战列舰的成本相同,这将干扰当时其他的建造计划。此外,国际联盟与英国准备联手推动更进一步的裁军协定,试图将吨位限制在25,000长吨,战列舰主炮口径限制在305毫米,此时法国人不想冒着会撕毁协定的风险舰造新舰。在诸多考量后,法国海军决定暂停37,000长吨级方案。
1929年,时任法国海军参谋总长的路易斯·维罗泰特海军中将下令法国海军技术与建造局开始研究有关于防护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在这项计划中,船舰总吨位在23,690长吨,主要武器采用10门305毫米口径火炮,分别配置于2座三联装与1座四联装炮塔内,前甲板将布置1座三联装与1座四联装炮塔,后甲板则布置1座三联装炮塔。次要武器采用8门138毫米口径火炮,配置在4座双联装炮塔内,以及16门100毫米口径防空炮,配置在8座双联装炮塔内。最高航速可达29节,装甲可抵挡203毫米口径的炮弹袭击。船体上方的建筑与烟囱的设计近似于阿尔及利亚号重巡洋舰,而此设计草案成为敦刻尔克级前身。

1930年4月,各海军强权国家签署伦敦海军条约,将华盛顿海军条约延长至1936年,尽管法国也是签署国之一,但仍能根据旧条约建造新的战列舰来取代旧型号。然而由于德国的新军舰陆续服役,法国拒绝遵守与巡洋舰有关的新限制。意大利后来以法国拒绝遵守条约为由,同样拒绝接受这些新的限制。法国最后在17,000长吨、23,333长吨、35,000长吨级的设计方案中,决定执行23,333长吨级的设计方案。方案中明定船长213米、船宽27.5米,前甲板布置2座四联装305毫米口径主炮塔,后甲板布置3座四联高平两用炮塔;装甲带厚度230毫米,水平装甲厚度150毫米,最高航速30节。此设计草案在1931年5月提交至法国国会审核,但在经过2个月的激辩后,认为建造一艘比德国级吨位大两倍[d],并仅针对德意志级的战列舰不符需求,因而将此计划退回。尽管原计划被退回,但国会仍同意法国海军可在7月份时重新提交修改后的设计草案。

时任法国海军参谋总长海军中将乔治·杜兰维尔下令设计人员将305毫米55倍径主炮换成330毫米/50倍径1931年型主炮,以便能对抗意大利的旧战列舰;不过这项更换同时增加3,000长吨排水量,使总吨位达到26,500长吨。为了能安置330毫米口径主炮,船全长增加2米,船宽增加2.5米,但最高航速降至29.5节。舰上预计加装2座双联5.1英寸口径高平两用炮塔,装甲带与甲板防护部分也比原设计有所加强。重新提交的设计草案经法国国会审核后,于1932年正式通过。首舰敦刻尔克号于10月26日正式下单,并在12月24日开始建造。

在德国人得知敦刻尔克级开始建造后,于1935年开始建造2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反制,此级舰配置9门283口径C/34型舰炮,在火力与装甲防护上皆优于德意志级。德国甚至在1935年与英国签署新协定前,便已打破凡尔赛协约,在舰艇上装设重型武器。尽管如此,法国人仍认为敦刻尔克级的设计能承受280毫米口径炮弹的攻击,因此暂不需要研发新战列舰。
然而同是法国海军对手的意大利,认为敦刻尔克级破坏原本地中海的平衡。为了反制法国海军,贝尼托·墨索里尼在1934年5月26日宣布将依照条约给予的权利建造新战列舰。几天后,阿根齐·斯特凡尼在报告中提及已经开始建造2艘总吨位35,000长吨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为了因应新情势,法国除了加速研发黎塞留级战列舰外,也开始改善原敦刻尔克级的垂直装甲设计,在1934年7月16日下单后,立刻于11月开始建造二号舰斯特拉斯堡号。

敦刻尔克级的主要武器为8门330毫米/50倍径1931年型主炮,并采用主炮塔全布置于前甲板的设计。最初建造时,首舰敦刻尔克号的标准排水量预计26,500长吨、船体全长215米、船宽31米、吃水8.57米深,推进系统可输出107,000匹马力、航速29.5节、装甲带最大厚度241毫米。[斯特拉斯堡号在垂直装甲上有所加强,其余设计数据皆与敦刻尔克号相等,因而在排水量略微增至27,300长吨,吃水深度也增加0.16米。由于本级舰与英国皇家海军虎号战列巡洋舰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亨利·勒马松认为敦刻尔克级近似于战列巡洋舰而非战列舰。虎号与敦刻尔克级的整体数据相似,不过本级舰主炮全布置于前甲板,使得敦刻尔克级的炮塔装甲重量比虎号减少27%,推进系统也比虎号更现代化。除相对降低炮塔装甲重量外,本级舰在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加强10厘米,使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达330毫米,比起虎号的正面装甲厚度多许多。在水平装甲甲板方面,敦刻尔克级的厚度在115至125毫米之间,也同样超出虎号的设计水准。

在四联装主炮塔的设计中,最大问题点在于若不幸被炮火击中,可能使整座炮塔瘫痪,进而面临舰上至少一半的主炮无法使用。为了降低损失,敦刻尔克级的四联装主炮塔内设有舱壁,将主炮塔分隔成左右两部分,使损伤范围能缩小。此方案在凯比尔港海战中证实有效,当时敦刻尔克号第2号主炮塔的右半部遭381毫米口径炮弹击中而瘫痪,但因舱壁的保护使该炮塔左半部仍能运作。
为避免各主炮塔的弹药库过于靠近而增加殉爆风险,2座主炮塔相隔间距27毫米。当法国设计师在1911年设计诺曼底级时,认为27毫米的船宽即可配置四联装340毫米口径主炮塔,不过在设计本级舰时船宽则规划到31毫米尽可能地确保舰体能装设四联装330毫米口径主炮塔。为了避免所需船宽过大,炮塔内各主炮的支架是以成对方式支,这一概念后应用于敦刻尔克级与黎塞留级上,但因成对的主炮间距仅1.69米,同时射击时会因炮弹之间的尾流效应导致过度分散[45],此问题直到黎塞留号战列舰在1948年改装后才得以解决。
四联装330毫米口径主炮塔由圣尚翁制造厂制造,其重量1,473长吨,近似于意大利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使用的三联装381毫米口径主炮塔。炮塔的最大仰角为35度、枪口初速870米每秒、最大仰角时射程可达41,500米,弹道轨迹相对平坦。射击速度平时为40秒一次,但在理想状况下可提升至30秒一次。炮塔水平旋转速度为每秒5度,炮口上升速度则是每秒6度。尽管主炮塔在理想上可于任何仰角下填充炮弹,但在实际状况下,当炮管在较高的射角时容易发生炮弹卡在后膛的状况,因此在实际操作时,最多仅在15度仰角下填充炮弹。
敦刻尔克级使用的炮弹口径为330毫米,其长度1.65米、重量570千克,几乎是德国德国级使用的炮弹2倍重。这种330毫米口径的炮弹属被帽穿甲弹,在法国海军登记为1935年型,这一型号的穿甲弹又分成OPf与OPfK2种型号。舰上预计使用的高爆弹为1935年型的延伸型,但最后并未使用。尽管大口径的火炮易于对付敌舰,但若将炮口朝接近船艉方向射击时,容易使指挥室遭受到射击后产生的火花、烟雾、嘈杂等干扰,因而在炮口水平转向上无法实际发挥至最大角度。另一个困扰在于本级舰的船体体积相对较小,无法减缓大口径火炮射击后产生的强大反作用力,因此在射击时容易对舰艇自身造成伤害。
敦刻尔克级采用的次要武器属于高平两用炮,这是首次有主力舰装设此类型武器。此类型火炮可同时反舰及远距防空,后来的黎塞留级与英国乔治五世级皆使用此武器。[51]3座四联装副炮塔全放置于舰艉,其中1座炮塔位在机库上方,另外2座则放置在后船楼左右两侧。副炮塔的设计如同330毫米口径四联装主炮塔,由20毫米宽的钢制舱壁分隔左右两对火炮,这两对火炮分隔0.55米,其中2座炮塔仅只有20毫米的防碎片装甲护板保护。
在反舰模式下,130毫米口径火炮使用33.4千克重的半穿甲弹,这种炮弹研发自130毫米口径1933年型穿甲弹,其枪口初速为800米每秒,在炮口仰角45度时最远射程达20,800米,防空模式时则使用29.5千克重的定时引信高爆弹,这种炮弹为1934年型,其枪口初速为840米每秒,在炮口仰角75度时最远射程达12,000米。副炮射击速度约每分钟可发射10到12轮,炮塔水平旋转速度为每秒12度,炮口上升速度则是每秒8度。然而130毫米口径火炮实际反舰效率不足,法国海军后来研发火力更强大的136.8毫米及138.6毫米口径火炮,这些火炮以单装方式安装在后来建造的驱逐舰上,但最终未安装在本级舰上。相较之下,轴心国海军则偏好使用150毫米口径左右的火炮,如德国沙恩霍斯特级与俾斯麦级使用的28年型15厘米速射炮,以及意大利维托里奥·维内托级使用的152毫米55倍径火炮。
130毫米口径1932年型火炮另一个问题点是近距离防空状况下效率不够充足,主要是每分钟10轮的射击速度对付俯冲轰炸机过于缓慢。尽管法国海军的副炮口径在同盟国海军中略为中等[i],但美制的马克12型5英寸38倍径Mk 30主炮,搭配马克37型火炮射控系统,其火炮射速达每分钟15轮,在短时间内甚至可将射速提升至每分钟22轮,比起法国海军使用的副炮系统更有效率地对付水面与空中目标。英国皇家海军使用的133.3毫米口径双用途炮在特征上与法国海军使用的130毫米口径火炮相似,但在搭配RP10与RP10Mk2型号的射控系统下,炮塔水平旋转速度及炮口上升速度可提升至每秒20度,在同时搭配高角控制系统下,可将副炮性能发挥至最大,使其能力超越法国海军的副炮系统。

敦刻尔克级的防空武器包括5座37毫米口径1933年型半自动化双联装防空炮塔、8挺13.7毫米口径机关枪配置在四联装炮塔内等,相对改装后的黎塞留号而言,本级舰缺少轻型速射炮等防空武器。1920年代后期,法国海军舰艇经常将37毫米50倍径防空炮当作轻型防空武器,这种武器必须手动装载弹药,供给此武器的弹药夹每盒可供6轮射击次数的弹药,射击速度在理想状况下可每分钟20到30轮,但实际上只有10到15轮。这样的性能在当时同口径武器之间算是非常地慢。相比之下,英国的砰砰炮与瑞典的博福斯40毫米/L60型火炮射速皆在达120至200rpm之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法国海军决定开发一款新型武器,这种武器名为37毫米70倍径1935年型防空炮,并配置在1936年型自动化双联装防空炮塔内,每组射击指挥仪与1门炮或2门炮相连,其射速预期达165至172rpm之间。然而此设计遭遇许多困难,因此无法赶在首舰敦刻尔克号完工之前安装在舰上。

敦刻尔克级上的舰载机设施包含干舷甲板、机库、弹射器和起重机等,这样完善的设施为1920年代旧战列舰改装方面取得重大进展。[69]例如英国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曾在1929年于舰艉加装飞机弹射器,但因为该舰舰艉缺乏干舷甲板,在北大西洋航行时,飞机弹射器经常被海水冲刷,最后不得不在1932年移除。本级舰的弹射器长22米,位于船轴线后四分之一处。运转方式为空气压缩,操作时以103千米/小时的速度将3.5长吨重的飞机发射升空,起重机的最大载重为4.5长吨,机库附近另有设飞机保修室。舰上预计搭载的飞机为4架罗尔130式水上飞机,停放时可将机翼折叠起来,以成对方式停靠在机库内,1架则待命在弹射器上随时准备升空,另1架则可能垂吊在起重机上待命。机库内的飞机利用轨道移动至升降机,再布署至弹射器上升空。当任务结束时,飞机驾驶员会在海上降落并滑行至舰艇旁,再由起重机将飞机移至舰上。航空燃料的储存槽位在舰艉上方,其周围设有冷却和自动洒水系统,以及设置惰性气体来保护废燃料等防护措施,保障周边安全。

敦刻尔克级的装甲布局,每处参数代表该处区域的装甲厚度,单位为毫米;水平装甲以蓝色表示,垂直装甲则以红色表示。敦刻尔克级两同型舰在装甲保护上,敦刻尔克级的装甲重量相当于预计排水量的35.9%,这在当时的战列舰中是最高比例,连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纳尔逊级也仅占预计排水量34%。在装甲布局上,本级舰采用重点防护概念,这种新型概念不同于德舰建造思维。上层建筑总长126米,相当于全长的60%,与纳尔逊级的57%相当,不过没有特别为前侧设计装甲保护。
装甲带能抵抗德国280毫米口径海军炮,装甲倾斜角度11°30',厚度225毫米,包括前舱壁装甲厚度210毫米,后舱壁装甲厚度180毫米
主甲板装甲厚度115毫米/125毫米;下甲板装甲厚度40毫米
司令塔前方与两侧装甲厚度270毫米,后侧装甲厚度220毫米,上方装甲厚度150毫米/130毫米
主炮塔的炮座装甲厚度为310毫米,正面装甲厚度330毫米,装甲倾角30°,第1号主炮塔后侧装甲厚度345毫米,第2号主炮塔后侧装甲厚度335毫米;主炮塔顶部的装甲厚度为150毫米
130毫米口径四联装炮塔的炮座装甲厚度为12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厚度135毫米,后侧装甲厚度80毫米,其中2座炮塔的装甲护板仅20毫米
在建造二号舰斯特拉斯堡号时,法国海军局建议必须在原本的垂直装甲进行改进,以下为更改的部分:
装甲带283毫米,装甲倾斜角度11°50',包括前舱壁装甲厚度228毫米,后舱壁装甲厚度210毫米
主炮塔炮座的装甲厚度340毫米,第1座主炮塔正面装甲厚360毫米,第1号主炮塔后侧装甲厚352毫米,第2号主炮塔后侧装甲342毫米,主炮塔顶部的装甲厚度为160毫米
由于斯特拉斯堡号的装甲防御升级,增加了749公吨的装甲重量,因而装甲重量占预计排水量百分比增加到37.2%。
水下防护设计方面,敦刻尔克级采用三明治防雷隔舱、轻型水密隔舱、多重内浮力隔舱,或在隔舱之间填充水或是泡沫橡胶等物质,来吸收鱼雷的爆炸力。倾斜装甲带外面的隔舱最大深度为1.5毫米,内部充满硬胶质泡沫颗粒。隔舱内侧相邻一16毫米厚的舱壁,包围着一0.9毫米宽的空隙舱,间着紧邻3.9毫米深的油燃料舱。燃料舱被0.7毫米宽的空隔舱包围起来,之后相邻一10毫米的隔舱,后方为一特殊钢材制作的30毫米宽防鱼雷舱壁。在前侧及后侧与弹药库和船龙骨成直角的区域设有防鱼雷舱壁,这些舱壁厚度在40至50毫米之间,燃料舱周围更以填充著硬胶质泡沫颗粒的隔间保护着。本级舰将隔舱最大宽度为7.5米,而当时其他国家战列舰的隔舱设计,最大宽度不超过5米,相比下本级舰的设计超出许多。
在设计敦刻尔克级时,其概念在26,500公吨的预计排水量上,确保舰体拥有能对抗德国德国级装甲舰的能力。然而因敦刻尔克级船全长215米,仅勉强能在布雷斯特海军造船厂200米长的船坞建造,使最大航速上限制在29.5节。舰上使用6台英德莱特蒸气锅炉以及4组帕森齿轮传动汽轮机。在二号舰斯特拉斯堡上,使用的英德莱特蒸气锅炉是在彭霍特造船厂当地建造。这些蒸气锅炉在温度350 °C、压力27千克每平方厘米下运作,锅炉长5.33米、宽6.5米、高5.34米,6台锅炉以2台为一组,设置在3个锅炉房内。舰内布局将机械装置与锅炉分离成不同舱房,此设计概念最早出自法国首艘条约巡洋舰杜肯号,可保证当船舰受到损坏时,仍能确保航行能力。
在每个轮机舱中共有2组涡轮机,而每组涡轮机驱动一螺旋桨;不过在规格上,2同型舰的螺旋桨规格有所不同,首舰敦刻尔克号上使用的是直径4.2毫米三叶螺旋桨,斯特拉斯堡号上使用的则是直径4.045毫米四叶螺旋桨。每个轮机舱包括2台高压27千克每平方厘米涡轮机、中压8.5千克每平方厘米涡轮机、低压正向与逆向涡轮机,这些涡轮机组成HP1系列当作巡航涡轮使用。在四分之一的输出功率下,驱动两轴时可提供15.5节航速,四轴以上时则可提供20节航速,此时HP2涡轮机最大功率在34%至50%之间。轮机舱之间配置4组涡轮发电机,共可产生900千瓦特的电力。

尽管在二次大战初期时,曾在大西洋海域尝试搜寻德舰施佩伯爵海军上将号、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等,但最后都无功而返。在意大利蠢蠢欲动的态势下,法国海军将敦刻尔克号调往地中海海域。然而在抵达凯比尔港过后2个月,法国在陆上战役传来噩耗,随后于6月22日向纳粹德国投降,这迫使停靠在凯比尔港的法国舰队仅能静待下一步指示。
1940年,为了因应意大利与地中海的情势,斯特拉斯堡号随袭击部队于4月24日抵达法国在北非的海军基地凯比尔港,然而法国陆军在6月份时便因战败而投降,位在凯比尔港的海军舰艇也只得全部被迫停战。英国为了避免纳粹德国取得法国舰艇,遂派遣皇家海军欲劝降法军,但当得知法国将领们拒绝英国任何一个条件后,开始发动凯比尔港海战准备击沉在凯比尔港内的法舰。战争开始后,斯特拉斯堡号在港内谨慎地躲过15英寸口径炮弹攻击并顺利地离开港口,后来在5艘驱逐舰的护卫下向东北方逃离。当英国人得知本舰已经离港准备逃走时为之震惊,立刻调遣胡德号与皇家方舟号上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进行追击,然而斯特拉斯堡号已倾全力逃离,英国人最后不得不在21:30时停止追击。尽管斯特拉斯堡号在海战中仅受轻微伤害,但舰上仍有数名船员伤亡。最后,本舰沿着萨丁尼亚岛西部海岸,顺利地返回土伦。

英国此时为了避免纳粹德国获得法国舰艇,遂派遣皇家海军欲劝降法军,但当得知法国将领们拒绝英国任何一个条件后,立刻发动凯比尔港海战,准备击沉在凯比尔港内的法舰。尽管敦刻尔克号在战斗中尽全力反击,但只有对胡德号舰体造成轻微损伤,以及2名英船员伤亡,而敦刻尔克号也因无法抵抗英舰的15英寸口径炮弹而受到重创,仅能搁浅在停泊处的另一边岸上。第一波攻击结束后,法国海军原乐观预估敦刻尔克号能迅速恢复运转,同时向阿尔及利亚新闻社发送公报,然而此举同时引来英国的第二波攻击,使得本舰受到第二次重创。总结这2波攻击中,敦刻尔克号上共阵亡210人,并经过很长的临时维修才得以于1942年2月回到土伦。
回到土伦后的敦刻尔克号仅能停在干坞准备大修,但因材料和劳动力短缺,导致修理进度缓慢。当同盟国成功登陆北非后,德国国防军迅速占领自由区作为报复,并开始策画抢夺停靠在土伦的维希法国舰队。为了避免德军计划得逞,法国海军决定将所有舰艇凿沉。尽管敦刻尔克号还在维修,且舰长艾米尔以没有书面命令为由拒绝凿沉舰体,但最终被拉加利索尼埃号上的指挥官说服而凿沉。破坏船体的炸药随后放置定位,引爆后的大火迅速吞没整个船身。其残骸随后由轴心国人员接管并拆解,当战争结束时仍有一部分的残骸留在土伦,直到1958年才卖给拆船商报废。在返回土伦后,维希法国人员考虑到在地中海域仅剩斯特拉斯堡号这艘主力舰能正常运转,因而任命本舰为新舰队旗舰,由让·德·拉波尔德海军上将担任舰队总司令。不过因燃料供应不足,舰队一直驻扎在港内,仅有几次为了护卫从凯比尔港归来的船舰而出港巡航。当同盟国于1942年11月成功登陆北非后,德国国防军迅速以占领自由区作为报复,并开始策画抢夺停靠在土伦的维希法国舰队,而法国海军也决定将所有舰艇凿沉作为反击。当德军装甲师于11月27日凌晨抵达海军基地大门时,在旗舰斯特拉斯堡号上的拉波尔德立刻向全舰队下达凿沉命令。尽管德军试图阻止,但法军仍成功将本舰凿沉,爆炸后的大火迅速吞噬整个船体,随后缓缓地坐沉在2米深的淤泥中。轴心国人员随后接管破损的舰体,拆卸还能使用的部分。1944年,盟军在龙骑兵行动后接管本舰残骸,原试图将舰体脱浅,但因损坏过于严重而打消念头,转而当作水下爆炸的试验平台。1955年3月22日,斯特拉斯堡号从法国海军除籍,并在5月27日出售给拆船厂拆解。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在设计有许多创新之处,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但其仍有不足。尽管如此,敦刻尔克号战列舰和1937年建成的斯特拉斯堡号在二战初期仍是法国海军与纳粹德国海军对峙的主力战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