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曼丢游记

2021-09-13 15:59 作者:liaojiaohong  | 我要投稿

连续下了两天的雨,沥沥淅淅,虽然不大,但气温却急剧下降,害得期待已久12月10日的月全食也没看成。阴冷的天气,渲染得我的心情也阴郁了少许。
  午饭过后,老天终于一扫阴霾没下雨了,趁着还有半天时间出去嗨皮一下,哈哈,天放晴、我放疯!
  沿开放的机场高速一溜小跑,就飚过了版纳机场,来到曼凹生态村,眼前一大片草莓地! 

 

 

  一对母女正在草莓地里可爱摆姿,呵,看来会抓紧时间的“私享家”不光有我呦! 

 

 

  草莓园的老板过来与我搭讪,说:草莓刚挂果,零零星星不是很多,要等到春节前后,那时候大面积上季了,满园的鲜红,那才叫美呢!呵呵,不要紧,俺虽不如胡哥从宏观上高瞻远瞩,但细致入微近拍草莓还是可以让你涎水三尺的! 

 

 

  让草莓园的老板白高兴一场了,俺“咔嚓咔嚓”一通猛照之后,一颗草莓也没摘,又继续赶路了。临了,那位老板还好心地招呼:“春节可一定要再来哟!”
  面对鲜红又鲜艳的草莓,我不是具备了一名清教徒应有的“目不斜视、坐怀不乱”强大定力,而是走得太匆忙了,我压根儿身上没带钱!

  经嘎洒大转盘向右直穿曼掌宰,一路向前向前,俺一个人的队伍向前进!此行的目的地是曼丢,但曼丢不在公路边,而且公路旁也没有路标,因此,你要随时观察“云胶景洪分公司第三作业区”的路标。这年头,有奶便是娘,有钱就是爷,谁让如今的胶价坚挺刺天呢? 

 

 

  过了曼坝卡,曼丢就在眼前。
  绝大多数的傣寨都依山傍水,曼丢也不例外,寨前渔,寨后猎,虽然现在不允许打猎了,但山后却有着内地城里人想着吃不着的绿色环保的山茅野菜。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是随遇而安于大自然的和谐生活。 

 

 

  而盛行于长江以南的徽派风格建筑群,也讲究依山傍水,但山是顽抗所负隅的靠山,水是阻隔来犯的护城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更多地承载了为防守而战的军事考量。 

 

 

  初入曼丢村,我还以为误入了幼儿园!因为,目光所及,全是图文并茂的卡通漫画! 

 

  仔细看,原来是些村规民约;再仔细看,除了汉字,还有傣文。
  我在想:傣族的青少年,既识傣文,也识汉字,他们看得懂;傣族的老波涛,他们只识傣文,不识汉字,他们也看得懂;傣族的老咪涛,她们只听得懂傣语,不识傣文与汉字,但她们总应该看得懂画儿吧!
  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如此细致,曼丢村的村干部不简单!

 

  进了村口,我的天,不至于吧,当天气温15℃,几位傣族妇女正烤火!呵,我这下得意了,比起她们,俺筋蹦地只有一件赛车服!版纳天气长年炎热,一年只有十二个月,居然有十个月要归漫长而炙热的夏天管!炎热夏天啊,培养出人们不怕热、不怕晒,却怕冷。尽管畏寒怕冷,她们却一个个都穿着婀娜摇曳的漂亮裙! 

 

 

  几个孩童,风一样跑过来,拿起井旁的塑料碗,咕咚咕咚灌几口,又风一般跑开了。啊,生水能喝吗?教科书上可没这么写!管他了,小孩都喝了,俺身体抵抗力总比小孩强吧!我也舀上喝几口,泉水甘洌微温,我咂咂嘴,想象着麦哲伦、哥伦布的样子,郑重命名该泉“微温泉”。 

 

 

    傣族村寨,我曾无数次游览,大大小小,新新旧旧。然而每次都没有好生留意过傣家人居住的竹楼,或许见得太多,视觉疲劳了吧;或许竹楼样式、结构都大同小异,“前人之述备矣”。然而,罢丢村是一个具有200年历史的典型傣寨,全村88户人家,82户仍居住在保存完好的干栏式竹楼中。忽然,我有一个大大的担心:终究有那么一天,它会象我所见过的绝大多数传统的傣家竹楼一样,湮没与消失吗?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有必要以说明文的形式,刻板地详尽描述之。
  傣家竹楼,经历了“竹茅-木瓦-砖木”三个阶段,目前正逐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墅类型所取代,但不管哪种建材筑房,人们习惯上仍以“竹楼”一贯统称。曼丢傣寨,目前主要保留的是“砖木”和“木瓦”两种类型的竹楼。 

 

 

   传统的傣家竹楼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以粗重的方木为柱椿,分上下两层。下层一般不筑墙设壁,四无遮拦,用于饲养牲畜,堆放柴禾、农具、杂物等。 

 

 

  登楼的木梯上去,就到了上层,楼梯的一边是阳台,一边连外室。  

 

   (画外音:从这张照片,你能感受到内地失传已久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吗?)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公尺左右。由于西双版纳高温多湿,人们都住楼上,这样,既可避免地面湿气浸入人体,又可避免地表热气熏蒸。楼上部分又用木板或竹篱分为两半——内部是全家人共同寝居,虽仅开一道小门,但凉风均能从竹楼缝隙中透入,因而即使酷热的夏天,住在屋里也十分凉爽;外间较宽敞,正中设火塘,这既是接待客人的场所,又是生火做饭取暖的伙房。不过近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有越来越多的人将伙房移至阳台单独置一厨房间。 

 

 

  院外筑矮墙或栅栏,仅半人之高,其作用仅仅两个:一、彰显自家领土主权范围,二、防止牲畜入内。 

 

   佛寺在寨子的最高处,在这里,我发现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两件植物,真是不虚此行!  

 

  一株是开着花的芦荟

 

  另一株是非常神秘而高贵的,号称世界最香的花,夜花。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整株只剩下这朵小花了。 

 

 

  寨子不大,很快就逛完了。我得回去了,赶紧上商标局注册我的“微温泉”去!

 夜花注释:

  是南传佛教寺庙种植的一种名贵小乔木花。晚上开花,天亮就凋落一地。散发出最经典的香味。

中文名:夜花

  其它中文名:“沙斑坑”(西双版纳景洪傣语)、“麻鸦亮”(勐海傣语)

 描述简介
  小乔木或直立灌木,高2—10米;小枝锐角四方形,密被极细刺毛。单叶对生,卵形,长4—11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微心形,圆形至楔形,全缘,稀中部上下具1—2粗尖锯齿,表面初密被细伏刺毛,老时脱落,留有白色瘤突状基部,而使叶面粗糙,背面被稀疏短刺毛及星状颗粒,离基三出脉外侧脉约4对,表面略显,背面隆起,细脉网状,表面有时下陷,背面不显;叶柄长5—10毫米,表面具小槽,被短刺毛。头状花序复排成具叶的圆锥状三歧聚伞花序;每头状花序下总苞片4枚,倒卵圆形,先端钝,外面被稀疏伏刺毛;花萼淡红色,管状,先端**截,外面被疏伏刺毛;花冠白色,中心黄色,管鸡蛋黄色,高脚碟状,径达2.5厘米,裂片4—8,先端倒心脏形,回旋覆瓦状排列;雄蕊2枚,内藏于管顶,近无柄,花药椭圆形,长为宽的2倍;花柱内藏,顶端具2短尖柱头。蒴果熟时红色,倒心形至倒卵形,先端平截,具小尖突,腹背扁平,长约1.5—2厘米,径l—1.5厘米,两侧具翅,多突起纵脉,分成两个扁平不裂的分果瓣,下承以宿存增大,不规则开裂的果萼。花期6月,果期花后至次年3月。

分布及生境
  栽培于西双版纳及耿马(勐定)等地的村寨中及缅寺内,海拔500—580米地区。印度中部野生,亚洲热带各地常栽培。

 途及功能
  本种花极香,是很好的观赏植物,傣族喜作簪花,果可榨油。

 夜花相关链接

  夜花有个凄美传说,大意是古印度一位美丽公主和月亮神相爱了,可太阳神横刀夺爱,欲霸占公主。月亮神打不过太阳神逃走。可公主宁死不屈,含恨自尽。死后当地的人们在恒河边为她超度,用柴禾架在尸体下进行了火葬。不久在她火葬的地方长出了一株树,夜晚开花,早晨即落,这就是夜花。
  以后随着南传佛教传入我国的西双版纳。

   在此,要隆重感谢网友“pqst ”、“高级饕餮”提供的关于夜花的资料!

 

 现摘抄pqst对夜花的描述于下:
  我是循着花的清香来到树下的。它紧挨着种在寺院院墙的一边,树梢高出院墙一两米,枝多叶茂逶迤下落,白色花冠5-7瓣,晶莹剔透,犹如润玉。橘红色的花管显出蜡样的光泽。还是早晨九点钟的样子,花已经全部落了,一些挂在枝叶间的落花也是经不起轻风吹拂。纷纷而下,树底下一大片的落花,凋而不谢。横七八竖地铺满一地。落花仍发出淡淡的清香,幽香清远。 

 

 

 


曼丢游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