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计划#004 读读读了一半的久石让

《感动,如此创造》 久石让
P102-172
这本书是之前想做一个电影原声音乐赏析的号,买来做功课用的,大师表达地比较随性,一篇一篇都比较短,像是随笔的感觉,有的是比较感性的体悟,有的是电影配乐的知识,有的直接就是职场小贴士...
但是,只会按照上司指示办事的人,会被视为优秀的部下吗?依指示工作的部下,虽然合作起来很顺利,却也显得乏味。有时,稍微喜欢作怪的任性部属反而比较可爱,具有发展潜力。上司只要将一份工作完全交由你负责,心里就希望你你提出的想法能够让他赞赏。把工作交给你与吩咐小孩子跑腿不同,如果只是照着指示工作,就显得能力不足。
我认为从事创作的人必须具备三项条件,分别是:对自己作品的坚持、不执著于个人的整体均衡感和强悍的精神,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无法顺利完成创作。
最近正好在反省一些工作上的方式态度,虽然有时候我更希望自己是个创作者,但是整体来看,我的创作空间其实相当小,有些甚至只能算作细枝末节的小聪明,而且过于听话或者过于妥协,其实是对自己作品和能力的不尊重,处于兴趣爱好的独立创作独立表达倒是没什么问题,但要做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事,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创作者,其实好像还差得很远。

另外,久石让说到了他在中国工作时候的对中国人和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方法和态度的感悟,说到全世界唯一的五弦琵琶“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现藏于奈良的正仓院里,而在中国却只存在于有克孜尔千佛洞里的一幅画里,并没有实体了。有这说起了中国和日本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上的巨大差异,日本擅长把传统保护的非常好,一丝不苟地继承,但绝不发展,而中国人认为,传承传统最好的方式是不断地与当代结合,不断迭代,虽然现世的物件或技艺已经很难看到它最原本的痕迹了,但它会永葆活力。
以此,他反省日本人是不是太没有创造力了,太听话了,日本的创造力全部用在了吸收别人好的东西之后的本地化上了,比如葡萄牙传来的天妇罗经过本地化改造变成了现在的经典日料,明治时期开始流行的吃牛肉的习惯,现在被本地化创造出了各种牛料理,诸如此类还有拉面、咖喱,这些源头舶来的东西在日本这片土地上,变成了有着明显日式烙印的东西。但这些本地化一旦完成,就又变成死守状态,绝不改良绝不发展,原封不动地继承着。
音乐也是一样,古典交响乐因为制式的禁锢到后期越来越繁琐高深,以至于无法有效地传播,直到后来与歌剧以及现在的电影相遇,打破制式的规则,融于戏剧的表达,它的美才能继续传承发扬。
她不是她,但她还是她。
这其实对非遗传承还是挺有启发的,上个月去看皮影剧,明清时代的皮影本尊,色彩造型极其高级,但如果不把它放进新故事,不用新的方式渠道去呈现,就无法继续发展,路会越来越窄,最终就只存在于博物馆里,就无法真正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