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的异界再发现以及摄影瓶颈产生原因研究
人是需要依赖想象世界对物理现实世界的屏蔽,才能得以生活下去的。
比如吃荤菜,本质上就是在吞食动物的尸体,为了避免“尸体世界观”对“美食世界观”的影响,人们竭力得让食物看起来不那么像尸体,因此,丸子,包子,饺子,粽子,鱼片,鸡块等等后加工产品应运而生。
这种现代价值观生长下的年轻人,便见不得整鱼、整鸡、乳猪、全羊这些东西,因为那层隔绝的薄膜被捅破,人们重新通过这些尸体意识到,自己也是动物的事实。
同样,所谓拍照,就是屏蔽自己的日常知觉,而进入一种异世界探索的过程,布列松的世界是时间切片凝固的世界,杉本博司则是时间黏稠着流淌的世界,艾格斯顿的世界是色块的世界,在不同的感知模型下,同样的世界原型经由模型转化成为了不同的照片成品。
再回想中平卓马的植物图鉴,大约有几分这样的意思。
推论演绎下去,所谓学摄影史,就是在学不同历史阶段摄影师,由于摄影器材物质基础的变化,结合时代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从而诞生的拍摄模型。
后来人所做的,不过是结合当下能选的器材,当代的热点命题,拍摄者的精神世界,混合过去的拍摄模型,输出一些东西罢了。
那么,所谓瓶颈,无非是被器材的固有使用方式束缚,这就是器材党不同体验的兴盛原因,因为这是相对比较容易修改的变量。
当代的热点命题,说不定离人太远,人们不得不选择无动于衷。
拍摄者的精神世界是个大问题,人通常是不自知的,需要依托他人来觉察自身,因此,又陷入了之前提及的“与异己者的沟通之难”以及“回音壁式的交友趋同”。
所谓拍摄经验,越是深入,越是路径依赖,渐渐发现这个模型已经过饱和输出,又没有新的突破,拍摄创作的事,自然就搁置下来。
至于研究过去的模型的事,确实是个良方,但限于研究者的人数不多,且做这事经济效益确实稀少,于是,学习和发展速度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