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益日记 | 李梓瑞:总有一本书,会带你触摸星空

2022-01-19 18:52 作者:云南文旅  | 我要投稿


 

公益日记

李梓瑞

资深媒体记者

在我的理解里,公益是文明的光,无论是微光还是强光,都将抵达更加公平的文明深处。

 

作为媒体从业者,跟随企业和社会团体进行公益事业的采访,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李梓瑞公益采访工作场景

 

闲暇时间,我也会组织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比如去看望孤寡老人,或者给家庭困难的孩子做一点资助。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资源不均衡必然是一个短期难以解决的状态,那么所有的爱心团体,在出钱出力的基础上,怎么才能让善意更精准地触达到需要帮助的地方,更有效地向着“公平”这个方向前进?
 

 

两次跟随融创“英苗计划”进昭通,我想我找到了一部分的答案。

 

 

1

 

从昭通市昭阳区出发,在山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司机师傅说:“快到了,再有大概半小时就到了”。

 

12月的昭通,已经到了遇雨成冰的季节。车外阴沉沉地飘着小雨,车内的暖气吹得人热乎乎的,车窗隔绝出两个世界,突然想起那个头发上结满冰晶的“冰花男孩”。是的,我们今天要去的小学就位于他的家乡——鲁甸县乐红镇红布村。
 

 

△去往学校的路途,山路崎岖

 

这不是我和红布村的第一次“会面”。
 

 

2019年,我第一次跟随融创来这里援建“英苗书屋”。当车辆到达山坡上的红布村完小时,我看到建的还不错的校舍和操场,还有衣着干净整齐的、在操场上做广播操的孩子们。没有想象中的破败贫穷,倒也不意外。
 

 

△孩子们在学校吃午餐

 

国家对教育一直很重视,加上彼时脱贫攻坚已到了下半场,村里的生活情况早已大为改观。但我还是看到了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不是任何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从教学楼、教学设备、图书馆到孩子们的穿着、餐食,都与城里并无大异。这是眼睛看不到的、意识层面的不同。
 

 

记得有一年去昭阳区一所比较好的小学采访,跟小朋友们提了一句《三体》,原意是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将来去探索更广袤的世界。3年级一位女同学凑到我身边,激动地说自己从小就爱看天文书,然后兴致勃勃地跟我讲科学家通过引力推算出来的天狼星双星,又说起红巨星、白矮星的恒星生命周期。
 

 

还有那个很多人都听过的故事:国博看展,请孩子回答问题,北宋之后是什么朝代?有孩子能答“伪楚”。

 

△英苗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回答

 

而眼前的红布村的孩子,虽然眼里也充满着好奇和求知,但是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看,都差了很多。甚至有孩子认为,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能够走出大山去当带货主播,就是很了不起的目标。
 

 

同年龄的孩子,知识面和人文素养的差距,让人感概。
 

 

△教育的均衡,不应被大山阻隔

 

不得不说,从省会昆明到昭通昭阳区,隔着340公里;昭阳区再到红布村,隔着80公里。脱贫攻坚把贫困的鸿沟缩短了,但在深层次的教育公平上面,80公里所隔绝出两个世界,远远超过了那340公里,甚至更远。
 

 

 

2

 

这次再来红布村,我内心又期待又忐忑。

 

两年前英苗书屋捐建完成后,红布村小学的图书已经有6000多册,基本可以满足各个年级孩子的阅读了。通过和融创公益项目负责人的沟通,我也大致理解了英苗计划的初衷。

 

融创当然可以捐更多钱给学校,修建更漂亮的教学大楼,或者装备一个豪华的“网红”电脑机房,甚至可以花大价钱把全省最好的老师请来讲课。但是这些短期的和外在形式上的投入,真的是最有效的方法吗?
 

 

△义工带领孩子们一起看书

 

升学应试,固然是山乡孩子改变命运不可回避的途径,目前国家的教育改革和教师流动相关政策已经在逐步解决这个问题了。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学术之研究”的人才。“三之”从哪儿来?
 

 

互联网的通达,让任何地区的孩子都有机会了解同样的信息,这是资讯获取上的公平。而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跨越时间和空间,把知识公平地带给每一个原意阅读它们的人,无疑是跨越教育鸿沟最有效的方式。
 

 

△孩子们和义工一起整理书籍

 

“所以,英苗计划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碎片信息之外,通过更多的途径,更深刻地认识山外的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星辰大海;再多做一点我们所能及的,也想多给小英苗们一些追梦的力量”?
 

 

“没错”!

 

△英苗课堂上孩子们在玩泡泡机

 

我忐忑的是,短短两年,不知道孩子们的视野是否因为阅读有了一点小小的改变。我期待的是,或许有孩子已经在书籍里触摸到星空,开始点亮心中一丝“自由之思想”的光了。
 

 

 

3

 

车子缓缓开进学校,停在操场一角。校长带着几位老师迎了上来,简单寒暄几句,就准备和志愿者们一起把新带来的图书和物资搬进校舍。

 

△义工们在搬运物资

 

这时,听到声响的几个孩子跑了过来,看了一眼,一溜烟跑了,没一会儿喊了一帮同学过来,一边撸着袖子要帮忙,一边七嘴八舌地问我们又带了什么好看的书来。
 

 

△孩子们想要帮忙一起搬运物资

 

心里一动,我突然无比确信,这次的英苗课堂上,不会再象两年前那样,志愿者在台上讲,台下的孩子们寂静无声了。我相信,今天准备的泥塑互动课程,除了让孩子们增加动手能力以外,也能讲讲泥塑的人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了。
 

 

△泥塑互动课程上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二年级的余梦妍,上次来的时候她还没上学,现在是学校里最爱看书的孩子之一。她说长大了要考清华,要改变世界。7岁的张温河,喜欢数学,因为去年数学统考拿了全镇第一,他要爸爸从浙江打工回家的时候,给他带一架遥控飞机。他说:“我以后要造宇宙飞船,把我们的宇航员送出太阳系。”
 

 

我确信,这就是知识与资讯之间最大的区别,资讯让人知道,知识让人智慧。  
 

 

我很喜欢的自媒体作者六神磊磊在一篇文章里说:“在大漠的郭靖,在大都市的杨康,虽然老师不同,但基本上都得到了同样的教育。十几年后俩人相见,武功差不多。”
 

 

△义工在讲解,孩子们都很认真的听

 

融创的英苗计划,大抵做的就是这么一桩事:把知识送到各个“大漠”,让“大漠”的孩子和都市的孩子们,触摸同一片星空;在教育的深层公平上,尽可能殊途同归。
 

 

唯愿随着更多英苗计划的落地,这样的愿景,早日成为现实。
 

 

-END-

 

 


公益日记 | 李梓瑞:总有一本书,会带你触摸星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