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代的许多经典留在了老外的镜头里,聊《中国建筑》

老旧黑白照虽没有当代彩色照片那么艳丽,但别有一番滋味。

【1】老外镜头里的老东西
1906年,一个名为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的德国人来到中国,一待就是3年。
从1906年到1909年,这个德国人穿越了中国14个省区,对分布于中华大地上的诸多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
这样详细且周密的考察,要比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伉俪早了20年。其实,这位目光犀利、炯炯有神的德国人,称得上是中国建筑领域的摄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

不仅如此,之后,恩斯特·伯施曼还曾以报告、展览、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向中国以外的地方传递他对中国建筑的认知和理解。由于不少古建筑毁于之后的战火和建国后的城市大改造,恩斯特·伯施曼当年留下的东西成为了我们自个儿了解自个儿过去的唯一途径。
那个时代的许多经典永远留在了老外的镜头里,仔细想想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儿啊!

【2】闲聊中国古建筑
这套恩斯特·伯施曼的《中国建筑》,文字少、图片多。我也不知道要怎么还原这本书的内容,只好根据书中的二十个章节对“中国古建筑”做一些流于表面的闲扯。
第一章 城墙
第二章 大门
第三章 殿堂
第四章 砖石建筑
第五章 亭子
第六章 楼阁
第七章 中线对称建筑
第八章 梁架与立柱
第九章 屋顶装饰
第十章 立面雕饰
第十一章 栏杆
第十二章 基座横饰
第十三章 墙壁
第十四章 琉璃
第十五章 浮雕
第十六章 路边祭坛
第十七章 坟墓
第十八章 石碑
第十九章 牌楼
第二十章 宝塔
中国古代的建筑往往与宗教观念、自然哲学息息相关,姑且可以说这是一种“营造法式”,简单来说,就是建筑的整体与局部要承载一定的意义,如,很多建筑与数字的强关联(如9)、各种具有象征意味的装饰与造像(如龙纹)、再者是紫禁城城门(大门)上的钉子是“九九八十一”颗——如果官宦家里的门钉也是这个数,那就是杀头的罪。
古建筑往往与城这个概念相关,而建城之初往往会考虑到一个极为突出的主题——南北中轴线。一座古代城市,其核心建筑肯定是要分布在这个中轴线上,或者是过往朝代所传承下来的相对应的东西南北方位,从而形成一种关于权力的独家韵律感。
南京的故宫早就毁了,于是,咱还是看看北京的故宫吧!

由中轴线的概念衍生,中国的古代城市通常都是矩形。
而框出这个矩形的就是城墙。
城墙的出现,可以说是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巨大区别(之一),城墙的出现意味着保护和防守,也代表着安定。城市越大越重要,城墙越高越厚、战略上的设计也更多。
就拿北京的城墙说,几个主要的城门有瓮城、箭楼(敌楼)、女墙和垛墙,远远观瞧高大的城墙与城门(还有主城门上的楼),一种威严和稳固平地而生,集实用与装饰为一体。
毫不夸张地讲,古代中国的文化,就是在一堵堵围墙中形成的,小到家庭、大到整个国家,围墙的存在塑造了一种强烈的集体感,以隔离于外界的封闭空间强化了这种团结与统一,其实是城墙的另一重(隐藏)意义。

有了墙,还需要一个门。
中国古代的【门】,除了进行隔离空间的连通功能,还可以利用门的大小、装饰的丰富程度来建立一种“等级差异”感,尤其是牵扯到权力的建筑上,我们就容易看到多重大门的设计。在诸如皇宫、皇陵、规模上乘的寺庙或皇家园林等宏大的建筑群中,多重大门造成一种神秘莫测、神圣至极的紧张感。
想想这首诗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进了门,核心建筑自然是各种殿堂。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西方古代建筑相似,往往都遵循一种轴对称——这其实也有东方文化追求中庸和谐的体现。
殿堂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基座、屋身和屋顶。由于中国的古建筑通常为木质,不像西方不少建筑是石头堆砌,于是,这种木结构的高大屋子很容易遭遇各种天灾人祸引发的火灾——像故宫的主要大殿都曾经历过天火,一旦突然烧起来那是一个火光冲天,只能烧光了再重建。
今天我们在三大殿附件看到的巨大水缸,就是当时无可奈何的救火措施,就是尽可能控制失火后的灾难规模,以免“火烧连营”,一烧一大片。
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日本的一次著名大火,江户幕府的1657年3月2日,一场持续两天的大火烧毁了江户城(今东京)的三分之二。

东西方都有“亭台楼阁”的概念,但西方的亭似乎一般出现在贵族皇室的花园中,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影视作品里看到身着华服的小姐在花园的亭中悠闲地喝着下午茶。
中式的亭有公用与私用之分。
公用的亭子,过去到处可见,通常由地方政府或富家出资修建,这其实是考虑过去为了给路人有临时避雨、遮阳、休憩的地方,。这里有个传说,鲁班就是因为看到亭子才发明了【伞】。
至于私家园林中的亭,尤其是江南园林中的亭子,基本是要和水有关的。江南的亭台,往往是一体的,如果你玩过江南的园林,记得苏州的狮子林、拙政园等,应该就懂了。
当然,像济南府著名的大明湖、杭州郊外的西湖等著名景点旁边,也有相当数量的亭子。

如果亭子继续往【高处】发展,同时,强调增加空间,那就是【楼】。
如果说【楼】与【殿堂】的区别,我可能觉得,前者更强调高度,比如说【高楼】;后者更强调宽度或政治上的功能性,比如说故宫的【太和殿】。
古代的楼,算是高层建筑物,通常这种庞然大物可以作为城市或自然环境中的地标,也可以附加一定的社会属性——比如北京现在还能看到的钟楼与鼓楼。
暮鼓晨钟嘛,鼓与钟,这就是古代最官方的报时工具。

当建筑主体架构完毕后,剩下的就是各种“软装”,如屋顶装饰、立面雕饰、栏杆、基座横饰、墙壁、琉璃、浮雕等。
如果我们有兴趣能静下心观察那些古建筑的雕梁画栋,就能发现一个事实,古代中国人在这些装饰形式上也力求将权力象征、儒释道等内容进行统一。
如果非要挑一个典型建筑,那就应该是天坛的祈年殿了吧。

相较于西方宫殿极力追求奢华宏大的内部空间——如凡尔赛宫,古代中国建筑会显得更克制,以保持厅堂的严谨与统一。
这里我想到的还是故宫,这里是帝国权力的中心,一切都展示着秩序、标准和顶级。
当然,中国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其实很早就已达到鼎盛,在形式的创新上几乎罕见。纵使今天的设计师想要设计“中式建筑”,选用的材料可以多种多样,但其样式根本不能跳开老祖宗定下的基调——因为一变,味道就不对。
这也许就是一种伟大的永恒吧!

【3】《中国建筑》阅读指北
《中国建筑》是恩斯特·伯施曼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对几十年后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分为上下册,内容分为20章,收录700余幅照片,13余万字。以我的个人阅读体验,绝对算是一本极为小众的读物。每一章的格式一致,前面的数页是用文字讲述某个门类,后面的数页则是照片和图例。
由于独立的图片缺少一定的讲解,我觉得,这本书可能对于很少深度阅读的普通读者而言,图片仅仅是图片,看完之后知道大概是怎么一回事儿,可能就结束了。
总的来看,这套精装的《中国建筑》专业度颇高,更适合如下人群收藏:第一,对中国古建筑、老照片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读者;第二,需要对古建筑有一定图片资料进行深度研究的专业读者。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看看老照片打发时间,这套书更建议在图书馆阅读。
祝阅读愉快!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诱惑哟: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