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慈欣开始杂谈文笔与笔力
欢迎各位指正这篇极为粗糙的文章 最近与同学交流了一下,才发现一种比较奇怪的言论,说:刘慈欣只不过是写的东西震撼,而且文笔却是捉襟见肘的。今天我们就由这一点来说一下文笔与笔力。 首先,这类观点的提出与传播者并没有明确一个观点,就是大门zrr里的三位同志反复强调的一点----描述不能代替描写 笔者在这里举个例子:"一艘大船正驶在狭窄的水道中,但前方早已架起由细小的纳米丝组成的琴大船,在通过瞬间被切成了无数薄片” 凡是看过古装行动这一段的原文,读者很容易的,就能感到上文的阅读感受与原文的不同----不能说是大相径庭,只能说是天差地别。这就是描写的力量或者说是文字的力量。同理,明明同一种科学小实验(用粉末配制橙汁),用一种描写写出来的是商家多么黑心邪恶,换一种笔法写出来的就是人类的科技是多么的神奇(当然,大门zrr在《宿命之环001》这个视频中举例的效果更好) 那为什么还会有人相信“大刘的文笔不好”这一说法呢?从营销号取得各列文段例子来看,是有人把文笔与笔力搞混了。 写作与作文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顶多800字,撑死也不会超过1200字,而即使是最短的短篇小说也要1000多字起步,大部分短篇小说也要一万字起步,这个时候就必须考虑文章的排布问题之一—如何分配文笔 让我们从两方面想一下,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同志都能像老舍鲁迅矛盾之类超一流大师那样妙笔生花,信手拈来。这并不仅仅是缺少时间打磨的问题,更要重要的是会造成语言的通货膨胀。 试想一下,如果一部小说前十章都是同一个文笔,不好也不坏,第11章到了全片最高潮时,文笔却没有提升上去,还是那个水平,其文字张力肯定要比第一张不错,后九张平庸,但是最后一张文笔炸裂也差上一些(可以理解为前面的平庸与高潮时的炸裂形成了一种张力),这就叫做“好钢用在刀把上” 另一个方面就是“浮夸”问题。浮夸的对立面是什么?即著名剧作家瓦格纳提出的整体艺术——一个作品中的所有冤素都是为作品的整体服务的,用一个极其经典的例子:读者的思绪是一个风筝被作者用文字这条线牵着,我们可以给这只风筝多加几条线来保证平衡,也可以让他翻几个筋斗,以增加文章的趣味——但必须有一个前提:所有的县最后要尽可能的汇聚在一起作者的操作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方向。 还记得我们刚刚提的描述的威力吗?那些冗余的文字就像无数根伸向四面八方的线,他们或粗或细,或长或短,彼此交错、缠绕、拉扯——结果不言而喻,咔风筝碎了,读者群也炸了(笑) 注:1关于辞藻的运用还有表达性(准确性)优先于华丽性,不过这一点其实可以归入以上两点,加之这是一个共识,故不在正文中赘述 2最后一段所述内容还表达了一点,即浮夸的词汇会影响阅读节奏,这一点我们以后还会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