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解读】甄嬛为什么愿意浣碧进入王府?只能说替身文学真是害死人

这期对甄嬛心理的分析就有点胡说八道了。
首先,甄嬛就是一个有傲气的人,她自己根本就不能接受替身文学,要是能接受就不会倔强出宫了。甄嬛后期打纯元只是利用皇帝对纯元的感情而已,她不是“接受自己是替身,委曲求全”,而是因为对皇帝已经没有了情,她回宫就是想单纯的利用权利来报仇,所以皇帝怎么看待自己根本无所谓,打纯元牌完全是功利性质的。
其次她让浣碧进王府根本就不是因为浣碧长得像自己,认为果郡王也喜欢浣碧。她很清楚地知道果郡王除了自己不喜欢任何人。让浣碧进王府,一是因为浣碧苦恋果郡王多年,对浣碧是一种成全;二是因为那个场面如果不让浣碧进王府才是真的下不来台,毕竟浣碧已经把路堵死了,先是通过小像事件让皇帝相信他们是两情相悦,而后就直接暗示甄嬛把自己送进王府了,如果甄嬛不同意才是真的说不过去。
看了这么多期视频,觉得up主在分析女性心理方面真的有所欠缺,很多东西都是凭自己臆测,把许多权谋操作强行解释为“爱”。其实仔细看过甄嬛传就知道,这部剧的情爱是很少的,更多的是对于权力的争夺,爱只是一种掩饰和表象。
甄嬛和果郡王确实是相爱的,他们的爱也很纯粹,甄嬛爱果郡王并不是单纯的“觉得他人很好”所以爱,而是因为果郡王给了甄嬛“自我”,他爱的是甄嬛这个人,是甄嬛身上的美好特质,而不是别人的美好特质在甄嬛身上的投射。甄嬛之所以接受果郡王,也是因为果郡王把甄嬛的高傲的“自我”归还给了甄嬛,而这种“自我”在皇帝面前是卑微的,渺小的,可以被践踏的,皇帝是可以说出“能有几分像菀菀,已经是你的福气了”这种话的人,这就是果郡王和皇帝的不同之处。
而前半部分甄嬛对于皇帝的爱,更像是懵懂的青春少女对于君王的仰慕,她爱得很克制,爱得步步为营,爱得小心翼翼,但在一步步得宠的过程中,她逐渐对皇帝展现了自我,她的倔强,她的傲气,她的机敏和大局观,她的政治才华,但是皇帝不爱这些,可以说,正是因为甄嬛一步步展现了自我,皇帝才不爱她。皇帝爱的是纯元的美好品质在甄嬛身上的投射,甄嬛只是一个象征物,甄嬛是谁都可以,可以是玉娆,可以是端妃,可以是任何纯元美好品质的集大成者,因为他从一开始爱的就不是那个甄嬛。
所以这么有骨气的、找寻自我的、不愿被人轻易践踏的甄嬛是不可能接受替身文学的,也不可能因为浣碧长得像自己就把浣碧硬塞给果郡王。
甄嬛不仅自己有傲气,对于“爱”也是有很高追求的,正是因为她对于爱情的纯粹追求,皇帝才不适合她,她才会爱上果郡王。而回宫时她就已经下定了决心,此后在宫中做到“无心”,她的路之所以能走的那么稳健平顺,正是因为她把宫斗看作单纯的权利游戏。
所以浣碧把自己嫁进王府的那一出戏,浣碧本人做到那个份上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浣碧或许对王爷抱有幻想,但甄嬛一定是冷静和理智的,她很明白在那个场景下,如果自己不为浣碧说情,把浣碧嫁入王府,反而会勾起皇帝无限的疑心,会让皇帝怀疑“两情相悦了七年”的那个女人会不会是自己。她的求情是当下的无奈之举,也是保全自己家族与果郡王的必要抉择。毕竟果郡王如果一直不娶,他们之间私情被发现的风险就会越来越大,果郡王成亲是板上钉钉的事,只是时间问题罢了,那都到这份上了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浣碧推给果郡王。甄嬛把浣碧嫁入王府这件事上是绝对理性的。
解析甄嬛传需要对女性心理有很强的把握能力,同时也需要不把女性看做单纯的恋爱脑,包括宜修,她对于皇帝的爱一定是权力和欲望占大头,她后期所说的“爱”爱的并不是皇帝这个人,而是皇帝所象征的权力,是父权制顶端的权力集大成者在不同性别上的投射,她爱的是皇帝这个身份所象征的无限荣耀,和自己的皇后身份所象征的权利和荣耀,包括她死的时候纠结的并不是“你害死了先帝”,而是自己无法成为母后皇太后的事实。
对于皇后心理的分析,可以看up主“元日安”的视频。相对来说up的分析太过于浅显和单薄了,之所以有粉丝说内容越来越水,是因为理解的不够到位,不够深刻,不够拥有大局观。
其实甄嬛传是常看常新的一部剧,它可圈可点的地方如果只是流于表面的人物情感关系,肯定做不到十多年了还为人津津乐道。甄嬛传的魅力就在于它一环扣一环的紧凑剧情,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网,和这些看似具体的人背后抽象的权力流动。这些深层的东西通过演员的细节表演和导演的合理安排体现出来,这才是作为影视剧难能可贵的地方。
总之就是觉得up主需要在挖掘深层次的人物行为逻辑和权力流动上面多下点功夫吧,希望up视频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