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兴衰1-大禹治水,世袭王朝的建立
巫师说-历史上的王朝兴衰1
序言:金字塔结构的阶级社会模式最终都会崩溃
巫师我近些日子思考历史上的王朝兴衰,归纳总结,得出一个结论:任何形式的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政治的手段,而不是政治的目标。人类历史上所有金字塔结构的阶级社会模式,不论是什么样的制度,什么样的法律,什么样的道德,最终无一例外都崩溃了。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从历史来看皆是如此。自公历元年开始,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制度,法律和道德能超过三百年还生机勃勃,强壮有力。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从古至今的讲讲,简要的阐述一下观点。
第一篇:大禹治水,世袭制王朝的建立。

据《史记》记载,古代尧舜禹时期,中原地区决定谁掌权当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唐尧传位给虞舜,同时传了允执厥中四个字。虞舜传位给大禹,随后到了大禹这代,就用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建立了夏王朝。史书记载,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把首领之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近代受西方民主文化的影响,好些人以为古代禅让制和现代欧美国家的民主选举制度类似,谁当下一任部落首领,是人民议论,投票表决出来的结果。但我认为那样想实在是太天真。假如禅让制真那么先进和优秀,那就不会后来被世袭制取代,并且在历史上再无翻身的机会。自大禹建立夏朝,确立世袭制以后,到1912年2月大清王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几千年来中国的政治一脉相承下来都是世袭制王朝,所以很显然的,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肯定是一种原始落后,相对于世袭制毫无优势的政治制度。所以了解古代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对了解世袭制为什么能取代禅让制并被后来的历代王朝一直沿用下来,是很有必要的。

尧舜禹时期的科技水平应当是处在石器时代,还处于部落酋长(首领)制度社会结构,对一个部落来说,武力建设是第一优先,只要部落里的战士多,战斗力强,就可以去征讨其他部落,掠夺粮食财宝,俘获男女当奴隶来供养自己部落的经济。部落武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部落首领所能控制地盘的大小,所能奴役人口的多少。地盘大小和奴隶数量就是一个部落的强盛与否的标志。所以起码尧帝和舜帝在当时都出身于中原地区最强大那几个部落的首领家族,掌控着庞大的地盘和众多的奴隶。
石器时代,部落和部落之间基本以丛林法则为关系基础,大部落要想长盛不衰,永久保持强大,就得确保部落的首领人物有能力带兵打仗,为部落取得战争的胜利。万一部落首领打仗的时候战死病死了,那么就从首领的兄弟,亲戚中挑选优秀的人才继承首领之位。所以最早的禅让制,就是大部落首领的家族内部推举新首领的决策机制。能参与这个决策机制的,必然是部落内地位较高的长老人物,以及和部落首领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等。外族小部落是没资格议论,干涉的。面对尧帝和舜帝这样的大部落,小部落要想不被屠杀灭族,只能是把猎得的野兽,耕种的粮食,部落的美女和财宝都优先进献给大部落的首领,以博取大部落首领的好感和庇护。
当年尧帝在位的时候,突然的连日暴雨,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洪水淹没了尧帝统治区域的大部分田地,房屋。据说当年洪水的高度和山陵一样高了,估计至少能有3米左右的深度。于是尧帝部落的房屋,粮食,财宝都淹没在了洪水里,很多人也被洪水冲跑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尧帝带着幸存的部众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难度日,熬到了洪水退去以后,尧帝决定治理水患,就开始招纳能治理洪水的人。此时尧帝的手下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有崇部落的首领鲧,鲧接了尧帝的命令以后,就带领人手在洪水来临方向的山关谷道修堤建坝,以阻挡洪水淹没田地和房屋。一开始鲧的治水方法还是起到了效果的,洪水被阻拦在了堤坝之外,尧帝统治部落的人们又安居乐业了几年。但随着暴雨的规模一年比一年下的多,洪水也一年比一年汹涌,很快鲧修建的堤坝就拦不住洪水了,可能是出现了溃坝的问题,尧帝部落民众的房屋田地,粮食财宝又都淹没在了洪水里,又冲跑了不少人口。损失惨重的群众们把怨气都发泄在了鲧的头上,说尧帝让鲧带领大家修了这么多堤坝,耗了那么多粮食和人力,结果还是被洪水把一切全淹了。人们一致的认为鲧治水有过,应该以死谢罪谢。然后尧帝由于年老,又不想担卸磨杀驴的不义之名,就把帝位传给了舜,舜即位称帝以后为了平息群众的怨恨,惩罚鲧部落,把鲧部落的人都流放到了羽山,应该是鸟不拉屎的地方,然后鲧就死在了羽山。

舜帝虽然惩罚了鲧部落,但是水患并没有消除。于是舜帝又召集部众,商议治水的事情。这时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场面,那些要求惩罚,处死鲧很积极的手下们,没一个主动站出来承担治水的重任。舜帝问来问去,也没寻到一个合适的治水人选。最后舜帝一拍脑袋:这治水的重任,还得让有崇鲧部落的人来干!于是舜帝派人去接回了被流放的鲧部落,因为鲧已经死了,就指定鲧的儿子禹来继位有崇部落首领。
禹接手治水任务以后是经历了一番思考的,按父亲鲧的老方法继续修堤筑坝,只能起一时之效,不能长远的防住洪水。一旦发生溃堤,又是无数的田地,房屋被洪水淹没,到那时自己的部落还得承担治水失利的责任。于是禹经过一番研究考察,找到了洪水的根源——黄河泛滥。黄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河流之一,历朝历代的中国政府都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来治理黄河,疏通河道。到21世纪的今天了,黄河还经常的泛滥造成洪水淹没周边地区的城市和村庄。所以在石器时代,人们要治理黄河,疏通河道的难度可想而知。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必然是要联合中原地区的各个大小部落,启用几万,十几万的精壮男丁才行的。
禹带领各部落的民众,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在付出了很多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经验和教训以后,治水工作是很有成效。然后大禹并未止步,又带领民众挖渠建湖,为天下百姓们兴修水利工程。经过几十年的水利建设,中原地区再遭遇暴雨基本不会再淹掉田地和房屋了,同时在干旱季节,取水灌溉田地变得容易了,所以中原粮食产量也大幅提高了。然而粮食产量的提高,对小部落来说却是没什么好处的事情。
舜帝部落因为连年的暴雨,洪水损失了不少人口,治水成功了以后,舜帝急于增加本族部落的人口,恢复军事实力。与此同时舜帝也得防着其它部落的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威胁到自身的霸主地位。因为舜帝部落作为中原地区的霸主,对各个小部落向来是予取予夺,没得商量,小部落因为无力和舜帝的部落抗衡,只能是任其宰割,要什么给什么。所以舜帝的部落当年可能是对周边的小部落实施了一些残酷的压制政策:要粮食,要女人,要奴隶。其压制力度想必是极大的,每年小部落民众辛勤耕种,收获的粮食大部分得交给舜帝的部落,小部落的女人,都得先被舜帝部落男人们先挑一遍,舜帝部落不要的,才会留下来给小部落传宗接代。所以在治水成功以后,民众对舜帝部落的横征暴敛是敢怒不敢言,矛盾那是愈发的严重。
尧舜禹三王统治时期,禅让制再禅让,大部落的首领之位也是禅让给那些大部落里有“王族血统”的人。决定谁当下一任首领,主要还得看现任首领想禅让给谁,大部分诸侯是没有资格参与谁当下一任首领决策的。作为部落首领的尧帝,舜帝虽然禅让了部落首领的王位,但那个位置的权力是徒有虚名,其话语权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天子”,或者现代的“联合国秘书长”。虽然大禹凭借治水的功绩,得到了舜帝禅让的部落首领之位,但各部落之间的关系仍然是遵循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舜帝的部落靠着武力依然控制着大片的土地,其部众都享受着高人一等的特权。舜帝部落从其它部落索取的粮食堆满粮仓,每个男人都拥有两个三个以上的女人;而小部落手里的粮食则是仅够维持生存,没饭吃了去舜帝部落乞求赏赐,部落里也是几个男人配一个女人的状况。如此的日子久了,小部落的首领们就不约而同的达成了共识:要改变被压制被剥削的命运,只能联手反抗,叛乱造反了。
当联手造反成为了小部落首领,民众们的共识以后,对舜帝部落的反抗和斗争就开始了。各部落首领就开始集体的叛乱,抗拒交粮,交女人,受到如此的反抗,舜帝部落肯定要动用武力去镇压,当众的审判,处死几个小首领来威吓民众们。但民众们显然是没有被吓倒的,打不过舜帝的部落,还躲不起么?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小部落放弃土地和房屋,整个部落集体逃跑流亡的情况。逃跑流亡的小部落越来越多,舜帝部落可以压榨的对象也就变少了,但是舜帝部落明显不肯放弃他们控制地区剥削压榨其它部落的制度,只是剥削压制的力度可能减轻了一些。如此调整暂时稳定住了局面,但舜部落和各小部落已经离心离德,舜帝部落在中原地区已然是民心尽失。
所以在史书记载中,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把首领之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大禹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人们早就不想让舜帝部落再强大起来,继续压榨剥削他们了。于是天下的诸侯却都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夏朝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大禹分封了土地给各部落,也废除了舜帝部落那一套压榨剥削小部落的制度。大禹新建立了一套征收粮食的制度,大大减少了各部落需要交纳给统治者的粮食,估计还废除了小部落需要向大部落进献女人的制度。大禹新建立的一套制度,显然比舜帝以舜帝本族部落利益为核心的制度更得人心,更能得到民众的拥护。
夏王朝的“夏”字就说明了大禹建立的王朝是以农业为根基建立的。农业的耕种,收获的关键时期基本都得看夏天能不能风调雨顺。夏王朝首领之位的世袭,是先有诸侯,百姓们拥护下制度的世袭,才有夏禹子孙们权力的世袭。彼时诸侯首领之位虽然是“禅让制”,但大部落横行霸道,贪得无厌。弱势的百姓们经年累月的忍受着大部落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生杀予夺都在奴隶主们的一念之间。如此的“禅让制”之下,换谁当首领,其实都只是换个人来剥削,奴役人民而已。这一点,当年的诸侯和百姓们最清楚,所以当贤明的大禹王建立了新的制度以后,诸侯百姓们集体的抛弃了“禅让制”,而选择了拥护“世袭制”。
大巫师
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