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尺八与现代洞箫及日本尺八关系初探 (更多资料文献暂不放出,此文仅做科普)
今天闲着没事以g调箫为蓝本画了下尺八的大概孔位,

对比六孔箫可以看出来,尺八将第一五六孔上移,省略了第二孔,以洞箫的习惯来看一尺八寸管所吹音阶为f调的61235,可以看出来尺八的五孔形制反而是为五声音阶而生的,我现在一直很疑惑,为什么日本人选用了五孔的形制,根据宋乐书的记载,


洞箫尺八也好,长笛也好,均为六孔形制,甚至宋代的洞箫尺八还开有膜孔,这些都是日本尺八不具备的特点,虽然后面记载的确宋代也有五孔的篴,但是从叙述先后上来看,五孔并非常规制式,很多人以沈括记载汉长笛“剜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似今之尺八”张口推测说宋朝尺八就是五孔,但是人家宋乐书里也明确写了洞箫尺八之制六孔,外加安徽一北宋墓葬出土过青白瓷的类箫乐器,20厘米,为外切五孔加笛膜孔

(但是经过我推测开孔比例大致推算,发现无法演奏完整音阶,这个应该是个瓷摆件而非实用乐器),所以大概率宋朝是五孔六孔形制共存的。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五孔形制我一度猜测是因为朱熹推崇五声音阶所致,但是后来一查发现这个瓷类箫乐器入葬时间比朱熹出生还早。然后咱们先看下尺八的老祖宗晋柯亭笛。

根据图中所示,它的音阶关系是3 #4 5 6 7 1 2 3(正角伏孔我不清楚是咋回事),换个思路筒音作6,音阶是67123456,我们如果想得出现代尺八的612356的关系,只需去掉负责47两音的图中附孔第五孔和第一孔即可,所以猜测柯亭笛极可能就改自五孔形制,只是多加了两个负责47偏音的指孔。而五孔形制可能是自汉至宋明一直在民间流传,至明清消失。
然后我们再看尺八的流传情况,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尺八已经与唐尺八毫无瓜葛,唐尺八已经完全失传,至于失传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唐朝所传日本的几支尺八中可见端倪。首先唐尺一尺八寸换算现在是54厘米,而日本的几支尺八无一到达50厘米,全部是四十多厘米,说好的尺八为什么不足一尺八寸呢?我们先翻开对吕才制作尺八的记录:"才制尺八十二枚长短不一。"古代有十二律吕,对应十二个调,吕才明显是把所有调都做了一遍,而中国音乐中最重要的黄钟大吕两调,对应现在的称呼是f和#f调,根据物理学推算,筒音为54厘米的振动波长,用唐尺八制式来做,一尺八寸管用筒音作5来定义,其调为#f,应为黄钟正调。那到这里会有人说了,刚不是说黄钟是f调吗?这里涉及到古今的音律定位问题,古人没有物理学公式,定音是靠管径长度计算的,古人那会就以一尺八寸管吹出来的音准来做黄钟,这个你不能用现在西方的调式调性完全划等号。就比如现在古琴都是调正调f调,但是你翻民国的老录音,对下音准,清一色#F调,直到建国后到八十年代,吴景略先生和戴树红先生所合奏音高依然还是#f,所以可以推断在古代,黄钟正调实际音高就是#f。而如今使用f调g调已经是很现代的词汇了。话回原文,而日本的那几支,根据筒音作5来推测,其为B C bD和D调,都远离黄钟正调。对此我是这样猜测的,古代定音主要靠管乐,由吕才传可见,尺八又是唐初所定制的调律乐器,所以在乐团中尺八的地位非同小可。而黄钟为君,日本在唐朝眼中乃番邦,故不传以一尺八寸黄钟管及临近管制,只将其余形制予以传授。但中国音乐又大多以黄钟为调,导致了传入日本的尺八很多情况下不便演奏,于是在尺八传入日本没多久,就被日本从编制中剔除了,仅有皇室成员作为个人爱好吹奏,进而逐步失传。当然以上仅为个人猜测,仅供参考。其后就是宋尺八,这点我搞不明白,明明南宋《乐书》都白纸黑字记载了“洞箫或谓之尺八或谓之竖笛或谓之中管”,然而一帮学者明明论文中引用了这句,却选择性失明,硬要说因为现在尺八五孔而洞箫六孔,说洞箫在,宋代是类似尺八的乐器。包括到明朝焦周所著《焦氏说楛》中都明确指出,“箫盖尺八也”

如果你说宋朝箫不可考,那明朝的箫实物总在吧,明显我们现在所常见的箫在古代就是尺八的一种,不是像尺八,是就是尺八,甚至可能是其中的常规制式。明朝所存故宫瓷箫和一支铁箫

总长度均在57-58厘米左右,正好合明尺一尺八寸长度。但是古人应该也发现了尺的变化,所以这两支箫上均出现了唐尺八上没有出现的用来调音的出音孔,其有效发音长度依然还是唐尺的一尺八寸。而同时期的日本,却依然没有一尺八寸长的尺八。所吹一节切,仅30厘米出头,长度仅为宋朝的一尺。而翻阅宋乐书,却发现了一句很有趣的记载“短笛长尺有咫”。首先我们先论证下这个短笛到底是横吹还是竖吹,上文引用的乐书截图,在洞箫和长笛短笛间安插了一个雅乐笛,根据记载是横笛。那么长笛综合汉马融《长笛赋》,则应是竖吹,而短笛和长笛同列,应同为竖吹乐器。而咫在古代是八寸的意思,所以这个“长尺有咫”,应理解为长一尺到八寸左右,不然如果理解是长一尺有八寸就和箫一样长,那有意思的就来了,这个长度则正好大致符合日本一节切的30厘米出头长度。另外这段记载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一句“伏今时所吹五孔竹篴以融所记论之则古篴不应有五孔”虽后半句不知所云,但是前半句的确表明宋朝时期确有五孔的竹篴,前文洞箫尺八又有“中管”的叫法,并且“中管居长篴短篴之中”,所以我这里大胆猜测,其实尺八在宋朝依然是个大类,其中包含洞箫,长笛和短笛三种,长笛其中较长的管制长笛由于孔距过大,在流传中已经被淘汰,而日本的一节切正好是学去了其中的流行于民间的五孔制的短笛,天吹亦是初步出现内切技术改良后传入日本的短笛,其后在明清时中国又淘汰掉了不易吹奏短笛,仅留存洞箫一制,而日本则在短笛一节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出现代尺八的雏形普化尺八,从明朝后由于两国实行闭关锁国,文化上不再密切交流,于是本是姊妹乐器的洞箫和一节切便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发展路线。
然后我们转过来看唐尺八和如今的六孔洞箫形制的演化。我曾一度怀疑唐尺八和现代六孔洞箫指法不同,但是查到了日本所藏五支唐尺八中的四支测音频率数据,发现和现在的六孔箫筒音作5指法基本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洞箫筒音作5指法,起码在唐朝就已经出现。然后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对比了两组玉雕尺八的数据,由两位不同的演奏者测试,两人的音差达到了惊人的半音!这在现在的内切吹口上是几乎不会发生的事情。至于内切吹口何时出现不得而知,有人说是宋朝出现,可惜没有实物。但是到明朝时期,见于故宫的成化窑瓷箫藏品,内切形制就已经成熟了,所以推测最初应是产生于宋代。但可以肯定内切吹口的出现极大程度的稳定了音准,再也不会出现像唐尺八一样不同人吹奏能偏差半音的问题了,并且内切吹口又极大的节省了气息,而古时的箫又没有如今的共鸣需求,所以内切取代外切就成了必然。有意思的是同时期的日本鹿儿岛也出现了内切的五孔天吹,但是内切工艺明显较原始,个人猜测极有可能是外切到内切的过度时期所传日本,然而此乐器昙花一现,很快消失了,原因不得而知。而后我们从指孔入手分析,前面分析了柯亭笛到五孔尺八制式的变化,而柯亭笛向六孔洞箫的转化却较为复杂。依然如上图推测,

用筒音作5来看待柯亭笛的音序是5 6 b7 1 2 b3 4 5,如果需要把柯亭笛变为六孔洞箫5671234(此处先不细究为4还是#4)的音序,需要把图中第四孔和第一孔各提高半音,然后第五孔附孔变主孔,并去掉正角附孔。工程量较改五孔可谓是质变,所以我个人觉得如今的六孔制式并非是吕才一人之功,应前人为了能更好的表述音乐七声音阶,已经实验做过铺垫,吕才仅是在调律上做了微调,并未大改。正巧日本正德太子也有一支类唐尺八乐器,而正德太子却是隋朝到初唐时期,至正德太子去世,吕才依然还是孩童时期,所以可见唐尺八的制式亦非吕才独创,乃另有前人。此处也顺带考究一下福建的南管箫,因为我自己之前制箫练手时用的便是福建的细毛竹料,发现比较我们河南地区的毛竹,这种直径24~28的细管径的福建毛竹明显密度要低,包括听一些做箫的师傅讲,说福建的紫竹也是如此,密度不如江浙一带,而古人又是不会调内径的,所以我个人推测福建的南管箫是由于被地区的制作材料限制,所以因地制宜本地取材选用了本地密度更高的粗厚毛竹桂竹斑竹料后出现的本地特色性乐器,尤其制作工艺依然保留了选取一尺八寸的竹材习惯,和明朝的两支瓷箫铁箫制作上可谓如出一辙,所以福建南管箫亦是尺八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地域性分支,至于为何现在的日本尺八和福建南管选材上高度相似,是古以借鉴之还是两地民众的不谋而合就不得而知了。至于现在常说的南箫,乃近二三十年借鉴日本尺八的融合品,此处不再考究。
最后一点就是我之前大学时一直迷惑的,为什么唐诗宋词里从未出现尺八字眼,就算翻看乐录类文献,尺八也相当少见,不由得怀疑尺八并非是一个常用称谓,在当时尺八可能另有称谓。此处从明朝《说略》中可见端倪(注意其中竹木是传抄错误,应为竹膜,原文见宋乐书)

文中引用了几处记载,最后得出了尺八是笛的结论。此处牵扯笛箫分家的问题,从唐宋包括明朝的乐书中可以看到,起码在唐朝时期,现在意义上的横笛竖箫还是没分家的,唐代包括唐朝以前,文献中的箫全部指代排箫。至宋代才开始以洞箫指代竖吹尺八,但是并未一刀两断,从摘抄的那段老僧吹尺八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段原文是引用自宋代的一个文献,截图我忘了存手机),依然混用笛的称谓,所以唐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玉笛,极有可能就是尺八。而唐朝的乐录记载里更是少见尺八,但是壁画和人佣却几乎必然见到吹尺八的人,唐朝各乐录里也经常能看到“竖笛,短笛,长笛”的配置记载,而唐尺八是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制,根据我上文的推论,“长笛,短笛,竖笛”极有可能就是不同长短的尺八在唐代的称谓,不然只写尺八别人便不知道其中用的何种具体形制了。文学作品诗词里自然更不用特殊指代,管你横竖长短,一个“笛”字便足矣,不然来一句谁家尺八暗飞声,岂不直接破坏诗词意境了。而至宋代尺八又有了新的指代词箫后,往后尺八一名就彻底退出历史记录了,给后世造成了此类乐器自宋朝试失传的假象。那尺八失传了吗?有些形制的确失传了,比如“长笛,短笛”和其中的五孔制式,的确已经被放弃了,但是宋明两朝记录中都有明确表示洞箫又叫尺八,此一支形制至今一脉相承并未失传,甚至较日本尺八从一节切尺八到普化尺八的改动更小,仅仅吹口处为了追求更稳定的音准,从外切转变为内切。甚至直至建国初期,洞箫依旧保留着基音唐尺一尺八寸六孔的中管制式,至现代才被规范化的gf两调和更准确的八孔制式替换。然而此篇文章并非鼓动大家抵触尺八,艺术本应就是多元化和包容的,中日尺八的发展只不过是两国人民在不同的文化选择取好下走了两条不同的路,既不要盲目吹捧亦不要无事唏嘘,但是无端引战不可取,妄以日本文化取代中华文化不可行,望诸位看官明察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