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取消小车尾号限行:不限号的路况反倒更好?

文/腾三毛
车图腾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日前,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正式宣布:“南昌取消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所有本地、外地车辆全部可以通行。自此,南昌也成为第一个在冬季“限行季”取消限行的省会城市。

说到限行其实不止南昌,国内大多数一二线城市每到冬季或遇到重污染天气均有限行措施,比如北京、天津、杭州、郑州、西安、武汉、成都、重庆、济南、兰州、石家庄、贵阳等,这其中有的城市甚至实行全年常态化限行。
现在看来目的大概有两个——其一,缓堵保畅;其二,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当然新能源汽车不在限行之列。
现如今,各个城市的汽车限行措施已经逐步被市民和车主所理解与接受,但似乎也成了这些城市的无奈之举,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吗?未必,南昌此番取消限行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进入深冬之际,为什么南昌能取消机动车限行呢?
▍限行前后拥堵分析
南昌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汽车保有量的过快上涨,2009年为缓解南昌地铁、快速路等重大基建工程施工带来的路面交通压力,南昌和全国多个省会城市一样,加入了城市限号的行列,先后出台了中心城区本地号牌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两桥两路”外地车牌车辆分时段限行措施。

所不同的是,机动车限行11年来,南昌不断通过各种举措,聚焦是否继续实施限号问题开出城市交通治理“处方”。今年10月,南昌市启动交通不限号试运行。
期间交通拥堵指数出现了下降,10月、11月全市交通拥堵指数为1.26、1.28,同比去年限号期1.27、1.29均下降0.01;平均车速36.7公里/小时、36.2公里/小时,同比去年限号期33.3公里/小时、32.7公里/小时分别提升10.2%、10.7%。健康指数等均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实现了“车辆不限号,交通不拥堵”的双重效益。
这又是为何呢?没理由不限号的路况反倒比限号还要好。其实出现这种情况,还要归功于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在管理中引入“城市大脑”智慧管理系统。

我们看南昌,在实行“交通不限行”措施时,相关部门依托“城市大脑”中枢系统和前端智能视觉设备,导入城市道路交通流量、车辆行驶等多源数据,从时间、空间、速度等多重维度,对区域、路段、路口交通指数全域感知、实时画像、仿真推演,为精准导调、及时疏堵、闭环反馈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算力赋能。
利用数据在线解析之下,相关部门可以实时了解道路交通运行状态,实时对时段、路段、区域等因素进行拥堵分析,利用分析结果优化调整交通组织、红绿灯配时方案等,缓解重点路段、路口、区域交通拥堵。这使得城市管理有了质的飞跃。

除了在宏观上引入数字科技统筹帷幄,在线下南昌交警的执法上,南昌也进行了很多改进。比如在排查交通堵点时,南昌实行一点一策治理,加快推进的策略;
另外10月起,南昌交警还创新推出“135”快速反应处置机制,即“1分钟快速发现并及时响应,3分钟调度指挥路面警力快速到达现场,对轻微事故、简单故障做到5分钟全力恢复交通,对较大事故全力疏导。”
自“135”快反机制运行以来,主动发现即时警情2400余起,10月-11月份全市主要道路10分钟以上拥堵警情5060起,环比8月-9月份全市主要道路10分钟以上拥堵警情5779起,下降12.44%。全市城市快速路10分钟以上拥堵警情779起,环比8月-9月份全市城市快速路10分钟以上拥堵警情988起下降21.15%。

▍空气质量达标
如果说南昌取消机动车限行,道路拥堵指数下降是表层原因,那么深层原因就是环境空气质量的表现突出。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2019年空气质量报告显示,2019年南昌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良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2天,优良率为88.2%,比排名第2的长沙高12.7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中排名第9。
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南昌市连续6年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排名第1,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全部六项空气质量评价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是中部唯一实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省会城市,且自2018年以来连续2年实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另外,南昌地表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城市及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这些,或许才是南昌能够取消机动车限行的根本原因。
从机动车限行的目的和初衷看,南昌限行的理由已然不充分,拥堵指数和空气质量的实际表现都优于大多数城市,因此取消机动车限行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不限号需要勇气担当和切实的举措,南昌此番取消限行可谓深得民心。
▍其他城市能否效仿?
同样的道理,取消限行考验的是一个城市的交通治理水平和环境管控水平。
在缓堵保畅方面,南昌“城市大脑”智慧管理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它让交管部门可以快速管控突发事件,合理规划改进道路交通设施,缓解重点路段、路口、区域交通压力,提升机动车通行效率。
南昌之外,“城市大脑”项目已经“遍地开花,从最早布局的杭州,到北京、南京、苏州、上海、重庆、郑州……据统计,我国已经有500多个城市正在布局或者已经建成城市大脑项目。

进一步解析“城市大脑”,已经实现了全息数字化构建、全分辨率实时推演、全局资源调度优化、全域多端交互协同四类核心技术层层递进的结果。
简单来说,就是在虚拟世界中构建一座“数字城市”,不仅记录城市静态的物理空间,还能够记录动态的变化;第二步,基于这座“数字城市”,能够快速完成城市事件的仿真推演和预测;第三步,及时高效地生成优化方案;最后,协调调度城市资源。

现如今,在城市规划、应急领域等方面,城市大脑目前承担的是向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建议的辅助功能。这为各个机动车限行城市提供了缓堵保畅的解决方案。
不过对于大多数想要取消机动车限行的城市来说,环境空气质量的压力才是当下难以逾越的。
总体上看,我国南方城市的空气质量要好于北方。这是由于空气污染源呈现“南少北多”的情形,北方多煤炭燃烧火力发电,钢铁工业煤耗量亦是北方高,一年中空气质量较差的天数往往较多;相比之下南方城市雨水多,空气比较湿润,植被覆盖率高,灰尘等污染物较少,比如深圳、广州、厦门、三亚等城市经常是碧海蓝天。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即便其他城市消防南昌引入“城市大脑”智慧管理系统,道路交通拥堵指数有所缓解,但要想在短期内取消机动车限行措施还并非易事,需要各个城市综合实际情况做出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