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节与女生节,消费主义歧视女性的糖衣炮弹
又到了3月初,打开电商网站,铺天盖地的都是「3.8女王节」、「女生节」或者「女神节」的海报,各类受女性消费者欢迎的物品借着这几天纷纷进行促销。我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年有这种情况了,每年我都不禁怀疑:女王节是什么,女神节又是什么,3月8日难道不叫妇女节吗?
近年来,妇女节被改出了各种各样的名字,且在消费主义的渗透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更有甚者,将日期从3月8日挪到了3月7日,而且在高校与公司,这种风气也越来越流行。总之,人们要过女神节、女生节,就算把名字改出花来,也不想过妇女节。

在当今的网络语境中,人们用女神、女王这样的词汇来称呼女性。这两个词暗含了年轻、漂亮的含义,而“妇女”这个词汇,人们觉得它听起来老土,而且不够消费主义。通过将“女神”与“妇女”区分开,实则是在鼓励女性通过消费来追求容貌上的极致,来达到父权社会与消费主义对女性的一种期许。然而,被他们所摒弃的“妇女”这一概念,在法律意义上是14岁以上女性的统称。
妇女节本身的含义,是庆祝与纪念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做出的伟大贡献,是女性公民、女性无产阶级劳动者通过各种努力争取权利的重要标志。将其演变为一种促销节,是对妇女节本身含义的一种消解。通过在这个时间点鼓吹“女神”,而抛弃“妇女”概念,更是对女性的不尊重。
现代语境中的“女神”,已经不再是西方神话中那个造福人类的女性,而是在男性的视角中受欢迎的女性。人们通过塑造“女神”,来向社会宣布一个“完美女性”的标准,从而规训女性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距离“女神”标准较远的女性,则会产生焦虑,焦虑自己的外表,焦虑自己的年龄。在商家的宣传下,这些女性就会去大量地购买护肤品、衣服和化妆品,从而实现向“完美女性”的前进。正是因为“女神”这一概念既满足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又满足了资本刺激女性消费的意图,“女神节”、“女王节”这种东西才会如此地生机勃勃。不过,这种语境下,人们只赞美女性的容貌与年龄,这些几乎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而不是后天努力的东西,这是对女性后天努力的意义的一种瓦解。仿佛女性努力工作、努力劳动,就是为了挣钱去消费,然后变成男性喜欢的样子。
当然,很多人会觉得,一些女性在“女生节”、“女王节”里也很快乐,买到了自己喜欢的商品,甚至收到了男性送来的礼物与关怀,这说明这样的过节方法并无不妥。然而,在这样一套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下,没有人能永远“达标”。在年轻的时候尚能享受这样的糖衣炮弹,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女性会发现自己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升和心智的成熟,都不如“年轻漂亮”换来的赞赏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漂亮”这一点带来的好处也将消失殆尽,由此带来的恶意也将纷至沓来,甚至连自己所属的“妇女”这一概念也遭到打击。社会对于女性的这一套畸形的评价标准,正是由“女生节”、“女王节”这样的概念宣传和放大,应当得到改变。
在这样的节日里,我们应该意识到,女性与男性一样在为社会付出,她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着,而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更好,也是让社会更好,而不是让女性自己符合其他人制定的一种标准。我们赞扬容貌美丽的女性,因为她们给世界带来了美好,也应该赞扬努力奋斗的女性,因为她们给社会带来了贡献。对任何人的评价标准都不应该是单一的。祝愿每一名妇女都能学习进步、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