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從事的學伴問題回饋
前幾天在書院的學伴,回饋的問題如下:
Q是學伴的提話。A是我的回應。不同序號是不同小題。S是延伸說明。
(Q1)洪老師,因爲您發的音頻,我在上課的時候展示,然後發給家長,有些打不開,所以就把它放在某個網上了。他們晚上也帶着孩子復習。(A1)科技方便,標明出於你手,我的內容,利於教學進行,還都OK的。
(Q2)我正在想,這些東西,怎麼樣去弄,更好呢?(A2)簡化它,步驟進行分割,做成範例。詩文到手1讀2畫3唱4舞。畫就是寫的原型,中國字是形音義三合的。要有整體感,要知行串聯,樂趣與孰悉並進。
(Q3)上課中,啓發式教學畫畫什麼的,怎麼樣去引導孩子,就真是老師的功底了。爲什麼老師作吟誦?因爲創作力這一塊比較弱。而且時間花用,PPT備課成本什麼的都有限的。現在就有個書,帶音頻,拿來聽,然後跟著教給孩子。(A3)理解。知聲誦文,知音識人,樂音動身。各層作用不同。天何言哉,小子何述焉。無形狀而有所感者,實乃聲樂。
(Q4)然後有個孩子說,你這個是現代的,不是古代的。也就是他以前也有老師這樣講過這樣的課程。(A4)孩子是活在未來的,孔夫子是與時俱進的。童子要教真實的,也就是現代的。不過童子是無心的,是教他的人,有別的意思。之前不在軌道上的,都還要替著背鍋?那真是很麻煩。現代多是把詩,當成語言一科目來學習,是因為這和教育的主軸,進行的調性有關。
(Q5)也有一些專業的老師,有這樣上過,但是精力有限,還有其他各種課程,所以就變成直接用的或許更容易推行些,有沒有像書籍、或音頻的可以引進嗎?然後弄一個收費課程。(A5)之前的朋友也是這樣說,要收費他覺得難?因為把那些人把教育當一門語言來做,用的是西方概念,無法作出中國奧義。論語是從詩中來講教育,而不是把學詩當作一種文體或文學。詩中有樂趣、體育、美術、人倫、立志引導,不是分門別類,一個老師只會一點點,然後教育系統,紛紛歧出,重疊無義,勞累又無效。這是有誤解,時代的悲哀。
(Q6)後直接收費,還是怎麼樣弄法?如果不收費的話,天天在這學,心裏也不踏實,更何況還要拿出去發給家長們。(A6)踏入真實的領域之後,就會發現很多門內與門外的狀況。生活生產,組織精力,見識作法,版權推廣等等,一時間說不了那麼多。
(Q7)然後這邊的檔案,也發現說以前入學的學生,現在也差不多十五六歲了,所以冠禮成年禮,也是很有意義的。(A7)整個恢復國學教育的步調,是可以分析的。是因為傳統教育是有相對類似的程序。其中的內容和發揮成效,會隨著現狀來改變而已。
(S8)這個人,就是不要做自己不會的事。記得在順德,有位朋友來拜訪,住了兩天。隔天早上他看我在廚房,想弄點麵一起吃。他看了看,就說他來吧。想回想起來,都覺得很好笑,我是到了順德才學自己做吃的,我又沒有跟他說,這也被人家看出來了。自己想想都覺得好笑。同理,那些不在(國學)軌道上的作動?不在(教育)軌道上的人,當然也容易這樣,渾渾噩噩,隨便遊走而已。
(S9)要有正確的認識,那就深入論語,孔廟傳承裡,都有歷來正確的做法。不要誤信些近代那些怪異皮毛的作法,只把詩當作一門語言來看?那是一種錯誤。詩教中,動情發聲,文音形事,順理成章,其巍巍蕩蕩乎,煥煥文章,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可以三月不知肉味,為樂之至於斯的,那是旋律樂章。
(S10)在NOKIA的時代中,約2000年附近,國際上評比,芬蘭的幼教領先全球,持續十幾年。她們的學齡前,不是必須,但是國家支持,完全免費,入學率百分之百。從業人員多是中年婦女,碩士比例高。師生比在7:1~15:1之間。就做啟蒙,跨領域。七歲到十六歲,一律就讀完全中學。
(S11)在個人所學中,有感到,這幾乎與典籍中漢朝時後設計的制度類似。以顏回、曾參作例,兩位都與夫子有三十、四十歲的差距。然後夫子,三十五歲時去齊國。三十八歲去東周。五十五歲去衛國。五十九歲再去一次衛國。六十歲,耳順之年去宋國,然後又去鄭國、陳國、蔡國。六十三歲那年再到衛國。在這其中,夫子怎麼教得弟子三千?在各種痕跡的探究下,不可以清楚見到,其中的功力嗎?在聖經倫語之中,都有確實的紀錄。目前的整理就是論語詩教傳。
(S12)在版權問題無法克服的狀況下,可以在自己的團體內進行。網上也都有可以登記版權的地方。開這群的時候,我也常說,我在這不是要白講的。這不一定是指收費。但是不清楚,不知不懂,不學不傳儒的,那也沒必要。是要鼓勵大家,多多從事,從各各方面來進行,興作儒事。
(S13)自行束脩以上,則未嘗無誨。這是夫子的教導。一同安排,公開進行就好。
(S14)目前先這樣,作品分享,往後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