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代宁武府历任知府考

2023-09-14 08:06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清代宁武府历任知府考

董常保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06-30

摘要:宁武府于雍正三年(1725)设置,隶属山西省。(乾隆《宁武府志》卷六“职官”中的“知府”条首次记载历任知府,但仅至乾隆十七年(1752)。从乾隆十七年至宣统三年,时间跨度达159年,均无宁武府历任知府的成体系记载。鉴于地方文献的散佚,历任宁武府知府的任职离职年限亦残缺。通过查检雍正至宣统朝的相关史料文献,考究并理清历任知府的任离时间,既可弥补其缺漏,又可为相关学者提供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史料。关键词:清代;宁武府;知府;考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07(2019)02-0095-09

明代中叶以来,蒙古部落南侵频繁,明朝统治者为了保障山西全境的安危,进而加强京师防务,于成化二年(1466)在“宁武古军口”始设宁武关。宁武关北控大同,南障太原,与雁门关、偏头关构成山西北部一条重要军事防御屏障。嘉靖二十年(1541),九边重镇之山西镇(亦名太原镇或三关镇)改设驻扎宁武,辖宁武关、雁门关、偏头关,时号“外三关”,与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之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内三关”相对,共同构成保卫京师的屏翰。清承明制,屯卫如故。清雍正三年(1725)新置宁武府,辖宁武、偏关、神池、五寨四县。宁武设府后的知府,从雍正三年至乾隆十七年虽有记载,但因避讳和抄写之误,还需商榷;从乾隆十七年至宜统三年,历任宁武府知府均文献不存,实为可惜。作为“三晋屏翰”之宁武府,考证梳理出历任知府,既补其官员传承缺失的遗憾,又可从任职知府的出身、民族、籍贯以及仕宦功绩等探究清王朝任用宁武知府的规律。

雍正朝

张淮,雍正三年至四年署(暂时代理)。(乾隆)《宁武府志》"职官”中“知府”条载“府初设,以中粮同知署府事,雍正三年任。”  按:张淮于宁武府新设之雍正三年,以中粮同知署知府,雍正四年交卸。

郎瀚,雍正四年至十一年任。(乾隆)《宁武府志》“职官”中“知府”条载:“郎瀚,汉军,雍正四年自京师亲赍府印任事。”1据《清代吏治史料(目录二)》中“《为署山西大同府事、宁武府知府郎瀚不能审出实情,请照例降级调用》(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九日)”四6,再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⑤》载:“郎瀚,年五十二岁,镶红旗汉军祖尚佐领下人……四年解饷到京,户部引见。旨:郎瀚人去得,着补授山西宁武府知府。十一年署大同府事,因应州劫墓一案,降一级调用……乾隆二年八月初一日。”5-综上,郎瀚于雍正四年任,雍正十一年六月署理大同知府期间,未审出应州劫墓案的实情,被降一级调任。

宋廷佐,雍正十一年至十二年任。(乾隆)《宁武府志》“职官”中“知府”条载:“宋廷佐,汉军,雍正十一年任。”[据《清代吏治史料·目录一》中“《请准宋廷佐补授山西宁武府知府》(雍正十一年十月初三日,兼管礼部尚书事张廷玉)',再据《清代吏治史料·目录二》中“《为宁武府知府宋廷佐患病难以供职请休致》雍正十二年三月初五日”四2。综上,宋廷佐于雍正十一年十月补任,在任期间参与纂修(雍正)《山西通志》,雍正十二年三月因病休致。

杨弘志,雍正十二年至乾隆三年任。(乾隆)《宁武府志》“职官”中“知府”条载:“杨志,汉军,雍正十二年任。” 按:《宁武府志》所载“杨志”当为杨弘志。据《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九辑)载“杨弘志,镶红旗汉军金琯佐领下人,年三十八……奉旨补授山西直隶代州知州。十一年大计,山西巡抚石鳞荐举卓异,于(雍正)十二年二月内,给咨赴部。四月二十日,吏部带领引见,奉旨补授宁武府知府。” 再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①》载:“杨弘志,镶红旗汉军人,年三十二岁。由官学生雍正四年三月内补用吏部笔帖式,雍正六年五月内考试各部院汉军笔帖式,考中一等第一名。引见,奉旨特用山西直隶代州知州。” 从雍正朝史料可知,杨志当为杨弘志避乾隆皇帝讳而省。另据(乾隆)《建昌府志》卷二十四“秩官”载:“杨宏志,镶红旗汉军官生,(乾隆)五年由宁武府知府服阙任,十年卒。”团杨宏志亦当为避乾隆皇帝讳而改。综上,杨弘志于雍正十二年二月补授宁武知府,乾隆三年因丁忧卸任。

乾隆朝

魏元枢,乾隆三年至十二年任。(乾隆)《宁武府志》“职官”中“知府”条载:“直隶丰润人,进士,乾隆八年任。”“按《宁武府志》所载魏元枢“乾隆八年任”误。据《与我周旋集》中《份州太守魏公传》载:“乾隆三年外转宁武府知府,府固新改,至即请创宁武庙学,起鹤鸣书院……明年(乾隆十二年)调繁汾州。”国据《宁武府志》黄佑原序“宁武太守同年魏君臛庵……君以乾隆三年来守是土……” 及《宁武府志》“艺文志”魏元枢《望华楼记》中“乾隆三年戊午秋,元枢自西曹郎来守此土。”  再据《缙绅全书(乾隆十三年春)》在“汾州府知府”条中载:“魏元枢,直隶丰润人,进士,乾隆十二年七月调。”B²0

综上,魏元枢于乾隆三年秋任,期间编纂(乾隆)《宁武府志》初稿,于乾隆十二年七月调汾州府。

周琬,乾隆十二年任。(乾隆)《宁武府志》"职官”中“知府”条载:“顺天大兴人,乾隆十二年任。”据《清代缙绅录集成①》中《缙绅全书(乾隆十三年春)》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周琬,顺天大兴人,廪生,乾隆十二年十月调。”2综上,因前任知府魏元枢调任汾州府,周琬于乾隆十二年十月调任宁武府知府,十三年离任。周景柱,乾隆十三年至十七年任。(乾隆)《宁武府志》"职官”中“知府”条载:“周景柱,浙江遂安人,举人,乾隆十三年任。” "周景柱于乾隆十三年任,期间修纂(乾隆)《宁武府志》,十七年转任蒲州知府。

李维梓,乾隆十七年至十八年署。(乾隆)《宁武府志》"职官”中“知府”条载:“李维梓,山东长山人,监生,乾隆十七年署任。”"按:李维梓于乾隆十七年至十八年署宁武知府,期间刊刻(乾隆)《宁武府志》,二十二年调任汾州府同知。

张鐘,乾隆十八年至约二十三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②》载:(乾隆二十六年六月年内用江苏苏州府同知)张鐘,正白旗汉军人,年五十三岁。由缗绎生员,现任户部郎中,保送道府,引见,奉旨记名,以简缺用。乾隆十八年五月内签升宁武府知府。”[ 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⑩》载:“张鐘,正白旗汉军姜绍美佐领下人,年五十三岁。原任山西宁武府知府,因属员亏空革职……乾隆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九日。”]450综上,张鐘于乾隆十八年任宁武知府,约于二十三年因属员亏空被革职。

薄岱,乾隆二十三年至三十六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⑩》载:“薄岱,顺天府大兴县进士,年五十岁,现任吏部验封司员外郎。乾隆二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引见,奉旨记名,以简缺知府用。今签升山西宁武府知府缺……乾隆二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i]!“据色布腾巴尔珠尔等《奏报伴同并照料投诚土尔扈特特台吉等官员昏庸且办事不力折》(乾隆三十六年九月)[文献编号014876,宁武知府薄岱在处理土尔扈特部族回归事宜上,办事不力,推诿敷衍,被指责年老衰退,难以胜任,于乾隆三十六年被革职。综上,薄岱于乾隆二十三年六月任,三十六年九月因办事不力被革职。

陈嵩年,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②》载:“陈嵩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进士,年四十三岁,现任礼部仪制司郎中。乾隆三十六年七月报送引见,记名,以简缺知府用。今签升山西宁武府知府缺……乾隆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4²按:陈嵩年于乾隆三十七年正月任,三十九年春调任他处。

胡绍南,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②》载:“胡绍南,河南汝宁府汝阳县进士,年四十八岁,现任刑部陕西司郎中。乾隆三十八年四月报送引见,以繁缺知府用,今签升山西宁武府知府缺……乾隆三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国据(乾隆)《太原府志》卷三十一“职官”中“知府”条载“胡绍南,进士,乾隆四十一年任,河南汝阳人。” 综上,胡绍南于乾隆三十九四月年任,四十一年左右调任太原府知府。

沈之燮,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②》载:“沈之燮,江苏人,现年六十一岁……四十一年九月内,奉旨山西太原府,员缺紧要……前任巡抚巴延三奏补宁武府知府,四十四年奏调山西平阳府知府。”2再据钱大昕撰写的《山西分守冀宁道沈公墓志铭》载:“讳之燮,字汝枚,荫园其号。(乾隆)四十一年,引见记名,即擢山西宁武府知府。四十五年,调平阳府。”   综上,沈之燮于乾隆四十一年任,四十五年调平阳府。

李铎,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六年署。《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⑩》载:“李铎,山东青州府寿光县进士,年三十六岁。遵川运军粮例捐同知,本班先用。今签掣山西宁武府同知缺……乾隆四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据(民国《寿光县志》卷十二载有富阳董文恭撰《琪园李太史传》"公讳铎,字振文,琪园其号也……升授宁武府同知,署理知府之官,以疾卒于官。”团综上,李铎于乾隆四十五年知府沈之燮调任平阳后,署理宁武府知府事,约乾隆四十六年卒于署任。

吴重光,乾隆四十七年署。《周忠武公实记》中“正殿匾”载有:“江烈孤忠。乾隆四十七年,署宁武府、知直隶代州事,吴重光敬。”4按:当为原宁武同知李铎卒于署任后,直隶代州知州吴重光继而署理宁武府事。

盛禄,乾隆四十七年至五十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②》载:“盛禄,镶红旗满洲人,年四十四岁,由副榜考取方略馆议叙中书……四十七年五月内用山西宁武府知府,五十年正月内调太原府知府。”[d按:盛禄乾隆四十七年五月任,五十年正月调任太原府知府。

王秉韬,乾隆五十年署。《周忠武公实记》中“正殿匾”载有:“识春秋义。乾隆乙巳(乾隆五十年),署知府王秉韬题。”4《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②》载:“王秉韬,镶红旗汉军人,年六十五……乾隆四十九年题升山西直隶保德州知州……五十九年九月内用安徽颍州府知府。”[4按:原任知府盛禄于乾隆五十年调任后,时任直隶保德州知州王秉韬署理宁武府事。

裘行简,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三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②》载:“裘行简,江西人,年三十一……五十年四月内命往山西补用知府。”[d⁴据《满汉名臣传》(续集)第七十五卷“裘行简传”载:“裘行简,字敬之,江西新建人……五十年擢山西宁武府知府,五十三年调平阳府……”   综上,裘行简于乾隆五十年四月前往山西以候补知府用,同年擢升宁武府知府,五十三年调平阳府。

高璨,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六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②》载:“高璨,镶黄旗汉军人,年五十三岁……(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内用山西太原府知府。”[]据《清代缙绅录集成③》中《缙绅全书(乾隆五十三年春)》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高璨,镶黄旗汉军人,五十二年十月升。”   另据《高宗纯皇帝(乾隆)实录(一八)》(乾隆五十六年九月下)载:“……询明高璨在宁武府任内,听伊兄高玮与代州丁忧知县贾辉结姻一折……且高玮现已病故,无从究问。高璨着交部议处。”   综上,高璨于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到太原赴任,因前任知府裘行简调任他处,故调补宁武知府。乾隆五十六年九月,因其兄事件牵连被革职并交部议处。

张力行,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②》载:(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内用山西宁武府知府,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内调汾州府知府)张力行,湖南人,年五十七岁……五十六年五月服阙,赴部候补。十月内命往山西以知府补

用。”[w]27按:张力行于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到任,五十七年十二月调汾州府。

李奕畴,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②》载:“李奕畴,河南人,三十九岁由进士改庶吉士……五十七年十二月内命往山西,以知府补用。”[ds《清史稿》列传一百四十六本传载“李奕畴,字书年,河南夏邑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大考改礼部主事,典贵州乡试,游迁郎中。五十七年,出为山西宁武知府,调平阳,有政声。”   综上,李奕畴于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补授,五十九年调平阳府。

张端城,乾隆五十九年至六十二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②》载:“张端城,直隶人,年三十八岁,由进士分部学习……(乾隆)五十九年二月内用山西平阳府知府。”[5据(民国)《南皮县志》卷八“文献志二”中“学历”载:“张端城,字研溪,号梅坪。乾隆癸卯甲辰联捷进士……授山西宁武知府,多所兴除,聘名儒主讲书院,士皆感奋。署太原府,旋署雁平道……寻升陕西督粮道。” 《清代缙绅录集成④》中《缙绅全书(嘉庆元年春)》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张端城,研溪,直隶南皮人,五十九年三月升。” 综上,张端城于“(乾隆)五十九年二月内用平阳府知府”,到山西后,李奕畴调任平阳府,故张端城转任宁武府知府,于乾隆六十二年(嘉庆二年)调任他处。

嘉庆朝

麻永年,嘉庆二年至六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丝》载:“麻永年,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监生,年五十六岁,现任刑部湖广司郎中………今签升山西宁武府知府缺……嘉庆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据《清代缙绅录集成⑤》中《缙绅全书(嘉庆五年冬)》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麻永年,保举,江西庐陵人,二年二月升。”  再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②》载在“麻永年”履历旁批注:(麻永年)乾隆六十二年内用宁武府知府,休致。”   综上,麻永年于嘉庆二年任,嘉庆五年冬仍在知府任上,下任知府邹文琳于嘉庆六年秋任,故其当为嘉庆六年休致。

邹文琳,嘉庆六年至九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骂》载:“臣邹文琳,江苏镇江府丹徒县监生,年四十六岁。川楚例捐知府,单双月即用,今掣得山西宁武府知府缺……嘉庆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据情代缙绅录集成⑤》中《缙绅全书(嘉庆九年春)》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邹文琳,江苏丹徒人,六年九月选。”   综上,邹文琳于嘉庆六年九月任,到嘉庆九年春仍在知府任上,下任知府戈瑶于同年三月选任,其当于同时离任。

戈瑶,嘉庆九年至十七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④》载:“戈瑶,直隶河间府景州贡生,年四十一岁……今签掣山西宁武府知府缺……嘉庆九年三月初一日。”]1再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②》“戈瑶”条批注“嘉庆九年三月内用山西宁武府知府,终养。嘉庆九年三月内引见,中才;嘉庆十六年三月内引见,平常;嘉庆十七年十一月内引见,中才。”[w]502综上,戈瑶于嘉庆九年三月任,分别在嘉庆十六年和十七年两次引见,御批均一般,当于十七年终养。

德克精阿,嘉庆十七年至十八年初署。《山西神池县民李帼因工人吴显拔苗偷懒殴伤其身死案》(嘉庆十七年七月)“据署宁武府知府德克精阿呈…"[s]据周忠武公实记》中“寝宫圆”:“双忠千古。嘉庆癸酉(嘉庆十八年),署宁武府德克精阿敬书。”[a]4综上,德克精阿于嘉庆十七年戈瑶离任后,至十八年正月,署理宁武知府事。

李汝楹,嘉庆十八年至嘉庆二十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④》载:“李汝櫃,陕西同州府大荔县监生,年四十八岁……于嘉庆十七年十二月分签掣山西宁武府知府缺……嘉庆十八年正月二十八日。”]再据《周忠武公实记》中“大门对”载有“嘉庆甲戌(嘉庆十九年),知宁武府事李汝櫃敬题。”[d]4综上,李汝福于嘉庆十八年正月任,嘉庆十九年为周遇吉祠题写对联,于嘉庆二十年卸任。

嵩山,嘉庆二十年至道光元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5》载:“觉罗嵩山,正蓝旗满洲觉罗毓昌佐领下监生,年四十二岁……嘉庆二十年二月分签升山西宁武府知府缺。”[3]24《清代缙绅录集成⑧》中《缙绅全书(嘉庆二十五年夏)》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嵩山,满洲正蓝旗人,二十年二月选。”  综上,嵩山于嘉庆二十年二月签升,二十五年仍在任,按清代官员三年任期计算,其卸任时间当在道光元年。

道光朝

曹贻桂,道光元年至三年任。《周忠武公实记》中“正殿对”载有:“道光二年,知宁武府事,津门曹贻桂敬题并书。”s]42综上,曹贻桂在道光二年在任宁武知府,前任知府嵩山于道光元年离任,而继任知府李成礼于道光三年任。按清代官员任期三年计算,曹贻桂于道光元年任,三年离任。

李成礼,道光三年至十六年任。《清代缙绅录集成⑨》中《缙绅全书(道光四年夏)》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李成礼,山东聊城人,监生,(道光)三年四月选。” 据《清代缙绅录集成②》中《缙绅全书·中枢备览(道光十六年夏)》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李成礼,山东聊城人,监生,(道光)三年四月选。”  再查检历年《清代缙绅录集成》,所载在任知府均为李成礼。综上,李成礼于道光三年四月选任,十六年夏离任。

王有壬,道光十六年至十七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③》载:“王有壬,现年六十三岁,系浙江海宁州人……(道光)十六年补宁武府知府,十七年调太原府知府……”9-"据《清代缙绅录集成⑩》中《缙绅全书(道光十七年秋)》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知府加一级王有壬,浙江海宁州人,丁卯,十六年五月升。”  综上,王有壬于道光十六年五月升任,十七年调任太原府知府。

虞协,道光十七年署《周忠武公实记》中“刘夫人墓对”载有“道光丁酉(十七年),署宁武府知府虞协敬题。”4可知,虞协于道光十七年前任知府王有壬调任后,继任知府李光涵上任前,署理宁武府事。

李光涵,道光十七年至二十九年任。光绪《顺天府志》卷一百三载:“李光涵,初名攀龙,字芸圃,大兴人……道光九年成进士……十七年,简授山西太原遗缺知府,补授宁武府知府……在宁武任十二年,上游倚重,保荐卓越。” 据《清代缙绅录集成⑩》中《缙绅全书(道光十八年夏)》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知府加一级李光涵,芸圃,顺天大兴人,丁卯,己丑,十七年九月授。”  再据情代缙绅录集成@》中缙绅全书(道光二十九年夏)》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知府加一级李光涵,顺天大兴人,己丑,十

七年九月授。”[x]s"再查检历年《清代缙绅录集成》所载,在任知府均为李光涵。综上,李光涵于道光十七年九月补授宁武知府,在任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九年六月离任。

丁国鼐,道光二十五年署。《周忠武公实记》中“正殿对”载有:“道光乙已(道光二十五年),署宁武府,候补知府丁国鼐熏沐并书。”[450按:道光二十五年夏及二十六年宁武知府是李光涵,当为李光涵因公事暂时离开宁武,丁国鼐以候补知府身份署理宁武府事。

李元庆,道光二十九年至三十年任。《清代缙绅录集成⑩》中《缙绅全书(道光二十九年秋)》中“宁武府”条“知府”载:“李元庆,湖北竹溪人,戊子,二十九年六月授。”   据《文宗显皇帝(咸丰)实录(一)》(道光三十年十二月下)载:“有人奏参陕西臬司多慧,性情贪鄙,在山西多年把持公事等语……该员因知府李元庆患病,代为弥缝。”   再据《文宗显皇帝(咸丰)实录(一)》(咸丰元年二月上)载:“多慧在山西……及为休致知府李元庆,弥缝病状…"[]综上,李元庆于道光二十九年六月任,到任后身患疾病,虽经山西按察使多慧多方弥缝,但终因多慧被参,患病事实泄露,于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因病休致。

咸丰朝

保龄,咸丰元年至五年任。《清代缙绅录集成②)中爵秩全览(咸丰二年冬)》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保龄,满洲正红旗人,附生,元年四月补。”[]4据《清代缙绅录集成①》中《缙绅全书(咸丰四年春)》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保龄,满洲正红旗人,附生,元年四月补。”[再据《清代缙绅录集成②》中《爵秩全览(咸丰六年春)》在“太原府知府”条中载:“保龄,满洲正红旗人,贡生,五年十一月调。”[]综上,保龄于咸丰元年四月补任,五年十一月调任太原府知府。

介昌,咸丰三年署。《周忠武公实记》中“寝宫对”载有“咸丰三年,署宁武府事,辽州直隶州知州介昌敬撰。”4按:咸丰三年宁武知府是保龄,当为保龄因公事暂时离开宁武,介昌以辽州知州身份署理宁武府事。

奎文,咸丰五年至六年任。《清代缙绅录集成②)中《嚼秩全览(咸丰六年春)》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奎文,蒙古厢黄旗人,五年十二月选。”[m⁷6按:奎文于咸丰五年十二月选任,六年离任。

铃祥,咸丰六年至九年任。《清代缙绅录集成②》中爵秩全览(咸丰六年夏)》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铃祥,满洲红旗人,六年十一月授。”[4]”据《清代缙绅录集成②》中《缙绅全书(咸丰九年夏)》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铃祥,满洲红旗人,六年十一月授。”   综上,铃祥于咸丰六年十一月任,九年四月左右离任。

常文遴、阿克达春,咸丰七年署。《清代缙绅录集成②》中《爵秩全览(咸丰七年夏)》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缺。”[4]据(咸丰)《续宁武府志》常文遴《序》曰:“未事葳,适于卸任,代者旭东阿君。……咸丰丁巳孟秋上浣山左常文遴题。” 再据《清代缙绅录集成骂》中《爵秩全览(咸丰七年秋)》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铃祥,满洲红旗人,六年十一月授。”2综上,铃祥于咸丰六年十一月授宁武府知府,因故未能及时到任,咸丰七年夏仍无在任知府,直到咸丰七年秋才上任。在此期间由常文遴和阿克达春先后署理。二人在署理宁武府事期间,共同编纂完成宁武府第一部续志。

刘武,咸丰九年至同治二年任。《清代缙绅录集成5》中《缙绅全书(咸丰十年秋)》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刘武,陕西朝邑人,附贡,九年四月授。”  综上,刘武于咸丰九年任,约于同治二年离任。

同治朝

文梁,同治二年至光绪二年任。《清代缙绅录集成小》中《缙绅全书(同治四年夏)》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文梁,满洲正蓝旗人,监生,二年三月

补。”15《清代缙绅录集成》中《爵秩全览(光绪二年冬)》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文梁,满洲正蓝旗人,监生,(同治)二年三月补。”[]7综上,文梁于同治二年三月补任,光绪二年冬或三年春离任。文梁在任期间,于同治六年编纂的《周忠武公实记》,保存大量周遇吉祠的珍贵史料。

光绪朝

郝重庆,光绪三年至七年任。《清代缙绅录集成》中《缙绅全书·中枢备览》(光绪三年夏)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郝重庆,山东高唐人,贡生,三年正月补。”  据《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一“光绪七年六月”载:“山西巡抚卫荣光奏:甄别庸劣不职各员,宁武府知府郝重庆应请以同知降选。” 再据光绪《神池县志》卷九“事考”载:(光绪)四年朔州教匪熊六盘距宁武之上白泉村,邑令田金峰奉郡守郝重庆檄饬防守。”[]综上,郝重庆于光绪三年正月补任,四年参与镇压宁武下白泉熊六的白莲教起义,七年六月被降职。

王守愚,光绪七年至九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幻》载:“王守愚,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监生,年四十一岁……今签掣山西宁武府知府缺……光绪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据《清代缙绅录集成④》中《缙绅全书》(光绪八年冬)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王守愚,河南祥符人,监生,七年六月选。”[]综上,王守愚于光绪七年签任,八年冬仍在任,当为九年离任。

俞廉三,光绪九年至十二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⑥》载:“俞廉三,现年五十七岁,系浙江山阴县人……(光绪)九年补宁武府知府,十年闰五月到任……十一年四月署任河东道,十一月交卸……十三年闰四月调补太原府知府……”B0-据《清

代缙绅录集成6》中《缙绅全书》(光绪十二年秋)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俞廉三,浙江山阴人,监生,九年七月升。”  综上,俞廉三于光绪九年七月升任,十年闰四月到任,十三年闰四月调任太原府知府。

吴鸿恩,光绪十三年至二十七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⑥》载:“吴鸿恩,现年六十二岁,系四川铜梁县人……(光绪)十三年八月到省补授宁武府知府……十六年五月调署太原府知府……十九年大计,保荐卓越,是年回宁武府本任……” -据清代缙绅录集成动》中《缙绅全书》(光绪十六年冬)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吴鸿恩,春海,四川铜梁县人,壬戌,十三年五月授。” 再据睛代缙绅录集成@》中《缙绅全书》(光绪二十七年春)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吴鸿恩,春海,四川铜梁人,壬戌,十三年六月补。”1综上,吴鸿恩于光绪十三年五月补授,八月到省后补授宁武知府。十六年五月调署太原知府,同年冬回任。十九年保荐卓越,仍回宁武府继续任职。光绪二十七年春仍在任,同年调任太原府知府。吴鸿恩于光绪二十四年编纂《山西宁武府忠义孝弟祠观法录》,其书是继同治六年文梁编撰《周忠武公实记》后有关周遇吉祠的又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张喜田,光绪二十七年署。《山西巡抚岑春煊奏为分别举劾属员各情折》(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六日)载:“查有署宁武府知府、请补代州直隶州知州张喜田声名平常,嗜好甚深,请以原品勒令休致。”Bas按:张喜田当于吴鸿恩离任后署,署理期间被弹劾休致。

保谦,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年任。《清代缙绅录集成@》中《爵秩全览》(光绪二十七年冬)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保谦,满洲镶蓝旗人,缗绎生员。”国据《情代缙绅录集成心》中《缙绅全书·中枢备览》(光绪三十年春)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保谦,满洲镶蓝旗人,缗绎生员,二十七年五月选。”  综上,保谦于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任,三十年离任。

桑案,光绪三十年至三十四年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⑦》载:“桑案,现年五十二岁,系顺天府宛平县人,祖籍浙江……(光绪)三十年五月奏补宁武府知府,七月接奉吏部咨复,准其补授……五月十七日由吏部带领引见,奉旨著准其升补。”     据《清代缙绅录集成抑》中《缙绅全书·中枢备览》(光绪三十二年春)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桑案,顺天宛平人,附生,三十年七月升。”:“直到光绪三十二年夏,都有桑案的起任时间,即“三十年七月升”。从三十二年秋开始,直到三十四年冬止,均无桑案的起任时间。按书写体例的差异推断:桑案于光绪三十年七月升任,三十二年秋离任,直到三十四年冬才正式卸任。

王文员、呼延庚,光绪三十四年署。《光绪朝朱

批奏折(第二五辑)》(内政·职官)《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八日)再,署宁武府知府王文员,据报在任病故,所遗员缺,自应遴委接署。查有尽先部用知府呼延庚,堪以署理……" 按:《爵秩全览》(光绪三十四年冬)所载宁武知府是桑案,则王文员在桑案暂时离任后署理,于光绪三十四七月病逝于府署。呼延庚于同年七月继署宁武知府事,直至新任知府到任后交卸。

宣统朝

李祖年,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二年春任。《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⑧》载:“李祖年,现年四十二岁,系江苏武进县人,由监生应光绪十七年乡试,中式举人。二十年恩科会试中式贡士……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签掣山西宁武府知府。” “据《清代缙绅录集成@》中《爵秩全览》(宣统元年冬)在“宁武府知府”条中载:“李祖年,江苏武进县人,进士,三十四年十二月选。” 再据宁武近期发现的《重修宁武府学宫记》碑载:“振家于庚戌之春权篆斯郡……前任李公祖年虽发起此举,迄今未葳事而调任泽州。……岁在庚戌七月初七日……花翎选道补府署理宁武府正堂加一级记录一次孙振家撰文……大清宣统二年孟秋月谷旦立。”查检《清代缙绅录集成》,从宣统二年春至四年春止,所载宁武府知府均为李祖年,但都无任职的起任时间。按书写体例的差异推断:无任职的起任时间或当为曲笔,既表明李祖年于宣统二年春调任泽州,亦暗含在此期间无正式任命的知府。

孙振家,宣统二年至四年署。《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⑦》载:“孙振家,现年三十五岁,系山东临清州人……遵新海防例,报捐知府,指分山西试用。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经钦派大臣验看,本月十五日由吏部带领引见。奉旨照例发往。”1再据宁武新发现的《重修宁武府学宫记》碑文所载。孙振家于光绪二十九年发往山西以试用知府,因知府李祖年调任泽州府,于宣统二年春署宁武府事,随着民国改元,孙振家便成为宁武府最后一位署任知府。

从雍正三年设府至民国元年废府改县,宁武府存在了187年,前后共有54位知府(含署),其中39位是正式任命的知府,15位是署任知府。通过对清代宁武府历任知府的考证,大致梳理出其任离时间,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所考证任职知府的出身、民族、籍贯等,可为研究清代选官任官的规律和原则提供第一手史料。期间所任知府,

或有为、或庸碌、或谋私、或鞠躬尽瘁,为官者当以民为本,正衣冠而行正途,达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之价值。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清代宁武府历任知府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