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乾隆咏五台诗注释

2023-09-14 08:01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乾隆咏五台诗注释

婉 薇

五台山研究 1991-06-30

笑题明月池 (1)

壬子季春月

盘转山腰至山寺,(2)苍松怪石清绝伦。寺额明月池三字,寻胜笑昔题非真。一泓椀大隐石辨,(3)日间那乃瞻水轮。设云无乃孤名也,却是刻舟求剑人。(4)

〔注释〕

(1)笑题明月池:这首七律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三月第六次巡游五台山时写的。这块御匾,现在保存在明月池正殿内。

(2)山寺:观海寺,即明月池。

(3)泓(hóng):水深的意思。椀:碗字的异体。石罅(xià):石头的缝隙。

(4)刻舟求剑:固执疆化,不会变通的意思。《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镇 海 寺

壬子季春下游(1)

海印发光按指际,尘劳先见举心时。(2)设云此里第一谛,(3)无我无人语出谁?(4)灵隐居然见海潮,(5)有人却议近和远。如如大士莲花座,(6)一例无心付剩焦。(7) 张迁古波罗似重听,(8)何来窦诸见新安?(9)不殊调御金刚句,(10)一切有为如是观。(11)大地周遗自海中,欲咨五燮乘狮者,(12)镇之本不费甚功。此是色中抑是空。(13)

〔注释〕

(1)下游(huàn):下旬。《镇海寺》这四首七绝,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三月下旬为镇海寺写的御匾。现保存在镇海寺的正殿内。

(2)海印发光按指际,尘劳先见举心时:《楞严经》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这句话是说,琴瑟琵琶,虽有炒音,若无妙指也不能发。真如本觉,虽能象大海一样印现诸法,若不举心,尘劳先起,也是不可能的。

(3)第一谛:即第一义谛,亦名真谛,谓真实道理。

(4)无我:我,谓固定不变,有主宰作用之体。佛教认为,人身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假和合而成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我体,故谓之无我。对于任何人来说亦是如此,故又谓无人。

(5)灵隐:这里是说镇海寺是仙居之地。

(6)如如大士:即如如佛,是能觉悟真如之理的佛。   莲华座:佛座。

(7)无心:谓妄心如泡影,自性不可得。   焦:芭燕,以其是由众叶组成,没有主

干,故喻空的意思。

(8)迁:变化的意思。波罗:波罗蜜,译曰到彼岸。这里是指六波罗蜜。

(9)窦(dsu):孔穴。此处指泉眼。新安:安徽新安江,意指东海。镇海寺有一个泉眼,相传跟东海相通。这句话是乾隆皇帝对此的疑问。

(10)调御:调御丈夫,即佛号之一。金刚句:即《金刚经》的文句。

(11)一切有为如是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要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看作迁流不息、虚幻不实的东西。

(12)五蟹乘狮者:即五髻文殊。

(13)抑:还是。色:质碍。佛教认为有形有象的东西谓色。空: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成的,没有实在的本体,故谓之空。

宝塔院作(1)

莲子季春(2)

两塔今惟一尚存,(3) 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4) 未识文殊与世尊。(5)

〔注释〕

(1)宝塔院:即塔院寺,在显通寺南。

(2)壬子季春: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三月,乾隆皇帝第六次瞻礼五台,于廿日驻跸著萨顶行宫。这首七绝作于是时,并书写于匾上,现悬挂在塔院寺大藏经阁门上方。

(3)两塔今惟一尚存:两塔,即塔院寺的佛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和文殊发塔。是时,佛舍利塔保存完好。

(4)舍利:佛的白色灵(遗)骨。相传大白塔中存有佛的舍利子。丝发:相传,北魏时,文殊化为贫女,曾遗发于文殊发塔之中。

(5)世尊:佛的第十个尊号,是世所尊重,于世独尊的意思。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乾隆咏五台诗注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