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管仲,齐桓公还能称霸吗?
齐桓公称霸的道路上没有管仲的辅佐注定很难实现,鲍叔牙在举荐管仲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治齐,高傒和叔牙足也,君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管夷吾就是管仲的字,鲍叔牙为何对管仲有如此高的评价呢,可见鲍叔牙对其相当了解,原来呀他们之前都认识而且彼此是好朋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管仲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可见俩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在齐桓公登位以后,鲍叔牙强力举荐管仲,最终被举用而且执掌齐国国政,地位高过了鲍叔牙,之后管仲对鲍叔牙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视鲍叔为自己的知己。管仲用五件事证明叔牙是自己的知己。
其一,当初管仲同鲍叔一起做买卖所获收入自己得的多,而鲍叔不认为贪财,他知道管仲贫穷。其二,管仲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事情没办好而鲍叔不认为愚笨,他知道时机不到。其三,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认为无能,他知道没遇上明君。其三,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是胆小鬼,他知道管仲家中还有老母。其四,公子纠争位失败,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管仲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无耻,他知道管仲不会为失小节而羞。管仲最后总结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管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那么管仲在执掌国政期间有哪些值得称道的事呢?
1、发展经济、提升国力:凭借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他的治国思路,就是说只有老百姓吃饱穿暖才会懂得礼节荣辱的大道理。2、顺应民意。他提出颁布政令就好象流水的源头,要顺乎民心。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不赞成的政令就应当顺势取消。对现代人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外交战略独到。桓公恼恨蔡姬而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南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尊王攘夷。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桓公打算背弃因曹沫的威逼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这些外交事件一个是弥补了齐桓公霸业所缺失的尊礼仁德,又在战略上站在更高的高度,因此他得到齐桓公的很大信任,可以说没有管仲的辅佐齐桓公霸业难成。
孔子曾经这样评价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就是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成为蛮族统治下的臣民了。使中原华夏族免于南蛮、北狄的侵扰,维护了中原稳定的秩序。可见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
当然管仲和齐桓公是互相成就,管仲成为春秋第一贤相,齐桓公则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被后世传位君臣相知的美谈。
通过管仲辉煌的一生对于我们现代人我认为有如下启示:
1、要想成就大事自己要有两把刷子。如果管仲没有才能这个最基础的东西,根本不可能成就如此大的功业。2、人生需要贵人相助。管仲很幸运遇到鲍叔牙,而鲍叔牙因赏识他的才能而举荐他,否则早就被齐桓公杀了。
3、善于补位、因势利导。管仲在外交方面处处在弥补齐桓公的过失,并因势利导使齐国占据战略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