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练拳(二)
昔日练拳主要为自卫防身,今日练拳多只求强健身心,殊不知拳术中每一动作,皆含有自卫克敌之妙用,绝非一般运动所能企及也。
一般运动乃按人体分部运动,偏于手足者多,而于内脏神经,则不甚讲究焉,因此除能使身体粗壮,筋肉发达,甚至能跑能跳而外,实别无所长。至练拳则不然,拳中每一架式之运动效果,各有所主,且各部动作皆配合均匀,能收全体发育之功,而无倚重倚轻之弊。
其动作与呼吸能相互配合,由呼吸而鼓荡内脏,由内脏运动而达于四肢,故能使人之感觉臻于灵敏之境,有不可思议之妙,此外更含有技击制胜之绝技,所以说拳术是运动之一种,而一般运动则不能称之为拳术。
因一般运动只具有体育之价值,而拳术除具备上述种种功效外,对于身心之修养,与道德之增进,则独具特长,尤能发挥大智大仁以及大勇之精神。譬如:
一.识虚实于转瞬之际,决胜策于一发之间,随机应变,以逸代劳,是大智
也。
二.择英才授绝技,扶老济弱,当仁不让,见义勇为是大仁也。
叁.临大敌而不惶,息气定神,沉静以待,是大勇也。
四.练拳确有陶冶性情,变化气质之能,使弱者强之,刚者柔之之功。
综上以观:拳术所具备的一切功效,悉由其具有自卫技能而产生,如只求锻炼身体舍武技而不取,非但不能得拳术之益,亦难收强身之效,拳术动作每着每势俱以发挥武技为目的,如不懂技巧与用法,其动作必失正确。于是以讹传讹,久而久之,说是拳术而不能用,说是体操又不似体操动作之单纯,非牛非马何以评价耶?
俗称练国术谓练功夫,功夫二字以表示技之成就非一日之功,必须日积月累,年深日久方可成就,读书人手不释卷,积沙而成塔,练拳人拳不离手,由熟练而生技巧。练拳之道,先求步法轻灵而稳固,身手灵活而自如,发力正确,周身无夺力处,意到劲到,随心所欲,以养成善良之习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之技能,强壮身体以助技术之发挥。
初练宜端正趋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尤忌身躯不活,手脚不随,即用勐力,惟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神聚,肩松,身活,步稳,气畅,则本所学之法,勤习苦练,务期纯熟,眼到手到,步到势到,意到力到后,则择一二势缓练之,此为练势,继则联三五势急练之此为练气,趁势任意练之,此为练机,酌势之应用练之此为练理,即势以运气,借势以生机,行机以达理,此一贯之大道,久之则势稳,气贯,机灵,理纯后,得心应手,从心所欲,则不期然而然矣。
单纯功夫既已奠定,尤须双练。双练者即二人各势所长选择一着,此发彼接,以试远近角度,随手变化,至一着纯熟,再练一着,一着一着练习,必至从心所欲,臻入化境,勿论彼如何来,如何变,必使处处受制于我,至所学皆能运用自如,法随意生,手随念行,击人于不知不觉之间,必如此方能信心倍增,胆识愈壮。切不可袭取成套,练者心放神驰,手脚俱涉假象,屈而不伸,如演戏之比势,虚应故事,久之不特无益,而又害之。
所谓练拳先练形,再练法者,即须按照形势,依照应用方法去练功夫。换言之,必须每着每势每一动作合于拳理,而且藏有应用变化之能。要作到这一步,首先必须立一正确目标,专心练习。不空谈理论,实事求是,在身体力行中得经验,那才是真知,和真本领,否则纵然会一百套一千套,形势不正,着法不明,心不应手,手不应心,将何以言拳?语云:「形不正,则法不存。」欲求强身尚且不易,更谈不到自卫防身。盖自卫之术与强身之法,本为一体,此理既通,则彼理亦通,所谓一通百通,乃是自然之理。不然盲目从事,囫囵吞枣,人东我东,人西我西,空谈理论,不得以展身手,此盲人骑瞎马,不务实际所害。
愿我同道暨爱好拳术之人士,既能确确实实,虚心追求,凡事不仅求知其当然,更应该
知其以然,必如此才能为国家增强国力,为社会增添福祉。
复兴固有文化,弘扬尚武精神,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