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直以来,人类都在追求绝对的因果”的思考
对于“因果”,我更偏向于是机械决定论的概念。按照这种决定论,自然界被看作是一个不间断的因果链条,原因和结果具有严格确定的、不可移易的必然联系,认为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这属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突出表现是拉普拉斯妖案例。
那么是“一直”吗?是所有人类都是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需要看一下机械唯物主义观的历史沿革。
世界观是我们看待现实世界如何运作的“元图像”。不过我们要知道,它仅仅描绘了现实世界的暂时性概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理论和发现预示着世界观会发生改变。近代以前人们一直相信“地球处于宇宙中心”的“地心说”观点。到了17世纪初,伽利略推翻了地心说,他声称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因此受到迫害。我们所认为的现实世界不过是当下世界观的投射。然而,随着每一个新理论和新发现的出现,我们都会修正对世界以及对生存法则的认知,而这些新的认知往往在许多方面给我们带来深远影响。
16世纪以前,西方的世界观一直都被罗马天主教的教义左右。教义部分地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基础之上,指向理性和信仰的结合。之后,尼古拉斯·哥白尼、约翰内斯·开普勒和伽利略等早期科学家在物理学、天文学领域推动了一系列变革,演化出更加依赖分析推理、以数学规律而不是以精神原则或迷信为基础的自然世界观。哲学家兼数学家笛卡儿追随这些人在天文领域的发现——包括日心说的提出——找到了他所坚信的科学知识的绝对确定性以及绝对真理,他把宇宙形容为一个巨大的钟表。到了17世纪,牛顿进一步拓展了笛卡儿的理论,把宇宙描绘成一个巨大的机械时钟,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信仰的机械范式的世界观。牛顿的理论主导了当时的科”科学界和哲学界。
机械论世界观认为,世界由孤立的惰性物质组成,彼此分离,只通过因果关系互动。在它所描绘的图景里,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我们就像机器上的齿轮,相互分离,与宇宙无关。分离是牛顿式世界观的本质,它否认一切关联性,每个人都是相互分离的个体,处在一个冰冷的朴素的世界,不带任何归属感和目的。
机械论世界观的另一个核心原则是决定论——根据现状预测未来情境。决定论限制了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但更糟糕的是,它驱使我们避免不确定性,寻求确定性。从文化层面分析,焦虑之所以盛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确定性的沉溺,它使我们害怕和逃避未知。
这种世界观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机械、沮丧。因果律代替了存在的意义和目的,而这正是分离性导致的。著名的生态哲学家亨利克·思科利莫夫斯基(Henryk Skolimowski)曾说:“我们认为的宇宙,只是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如果我们不断地设想一台机器在运转,那么我们就变得像机器一样思考。如果我们用分离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我们就会透过这种孤立的镜头看待生活。想象一下,将黑乎乎的太阳眼镜一直贴在脸上,你看到的事物就不会像其他人看到的那样。黑色的镜片会过滤光线。机械论世界观就是一台黑暗过滤器,大多数人透过它看世界。
到了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总结来说,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可以说渊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勃兴于近代科学革命中,19世纪后半叶受到挑战,20世纪初渐趋衰微。
随之问题又出现了,既然机械自然观在20实际已经被辩证主义世界观取代了,那为什么大多数人依旧是秉持着机械自然观?如果以经验主义方法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就好像那句话,“人类一直以来,都在追求绝对的因果”,这句话是对的。但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虽然马克思的辩证自然观已经从理论上证明了机械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已经对之前所有的唯物观进行了批判。但问题是,马克思的批判不是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而只是理论上的哲学批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小接触和学习的依旧是牛顿的科学发现,这些知识所最终导致的世界观只能是机械世界观,而分离又是机械世界观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以现在的教育,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成为哲学家、思想家,学习科学能够创造经济意义上的价值,而哲学并不直接能。虽然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普及,但是有多少人看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著作,有多少人看过马克思本人所有的思想著作,有多人看过还真正理解了这些思想?大多高校把它作为必修课,但实践而言就是水课,一方面是不务实,无法创造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很难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小朋友进行兴趣驱动,他们对世界还保持单纯的好奇,机械自然观对于世界的探索更有趣,而辩证思考是相对而言是复杂的。所以如果人类不能将对资源物质获取的本能中进化出来,不能从底层的教育做出改变,机械自然观必然依旧是世界的现实图景,除非,有别于传统牛顿式的理论和科学发现取得了重大进展。很幸运,我生活有量子力学的时代。
虽然机械世界观难以改变,但庆幸的是,依旧有人在做着前仆后继的努力,这一次是科学理论的突破而不是哲学思辨,这也就意味着,人类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机械世界观的前提将轰然倒塌。而这个理论,这种有可能改变世界观的力量就是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体现在三个重要的概念中,而原理有可能能重塑我们的世界观,让“痛苦”这一种主观情绪不再一直伴随自己。第一,拥抱不确定性。与牛顿的决定论相反,量子力学核心的新发现之一是宇宙充满了不确定性。20世纪初期,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发现,在量子力学领域内,确定性不再占上风,不确定性才是量子世界的基本结构。这个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应该把它视为一个好的信号。拥抱不确定性使我们摆脱了机械论范式对我们的层层束缚。把不确定性当作推动帆船的风,让我们迎向我们追求的生活。不确定性孕育了新的可能。第二,宇宙处于纯粹的潜力状态。不确定性意味着潜在性,所有结果都是可能的。现实更像是被创造出来的——一种永恒的流动状态,而不是一种固定的存在状态。随着看法和思维的转变,我们也身处可能性的流动中。我们不再是巨大机器中的惰性齿轮,而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第三,宇宙本质上不可分割。宇宙似乎是一个彻底连接、相互渗透的整体。不可分割性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理解赋予我们意义、目的和连通性。一旦我们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分界是完全模糊的,那么不可分割性就会引发同情和共情。我们将看到不可分割性成为健康关系的基石。
受至于篇幅原因,对由量子力学引申的世界观就简单论述了,它不是本文的重点,甚至它也有可能是错误的,但不去尝试就不可能改变,积极拥抱变化本身就是对机械自然观最好的反抗。
所以最后,回到最开始的这句话,“一直以来,人类都在追求绝对的因果”。这句话不对,也对。不对是因为人类的本质是自然界物质随机碰撞的结果,人类的追求、意义、价值从来都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大部分人所谓的赋予就是应用的机械自然观,而这种机械自然观主要是因为牛顿时代科学进步所兴起,又被马克思主义思想所终结,从历史长河来看它并不是“一直”。但是它又对,对是因为它就是目前世界的现实图景,我们从出生到死都受这种机械自然观的控制,它难道又不是“一直”吗?我们的出生不是自己选择的,甚至世界观也不是。大部分人从生到死,从来没有所谓的自我决定,这个角度上来说,自由意志的存在与否又值得思考了。总之以上就算是我个人的思考了,对不对是价值的一部分体现,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本身,更好的便是辩证思考。
上文的很多内容直接引用至《可能性法则——量子力学如何改善思考、生活和爱的方式》,也算是推荐这一本书的方式,本文只涉及了书籍第一章的内容,感兴趣的可以阅读原著。
引用
百度百科《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梅尔·施瓦茨,可能性法则—— 量子力学如何改善思考、生活和爱的方式.[M] 中信出版集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