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第十三届金钟奖古筝比赛有感

2021-10-24 23:13 作者:陈影帆  | 我要投稿

        第十三届金钟奖古筝比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比赛还没结束,我却忍不住要说几句了。

        首先是选手们高超的演奏技巧令人佩服和惊叹。无以伦比的极速弹奏、复杂的双手配合,包括高强度的拍、打等,无一不在考验参赛选手的人体极限。当然,也是在考验古筝的“筝体极限”。能拿去参赛的古筝,应该都是很棒的,珍品级别的(有的听说价值高达30多万)。所以我很心疼、也很担心这些古筝会被打得魂飞魄散。好在,除了个别古筝断弦、跑码之外,其它的都表现不错,扛住了这么高强度的折腾。在这里,忍不住要为参赛的古筝点个赞。

        然而,辉煌的技巧,却掩盖不住苍白的内容。那些新创作的曲子,实在不怎么好听,有些甚至可以用“聒噪”来形容。听完之后,除了感叹选手们的高超技巧和华丽的表演之外,只剩下一堆乱响的印象,难以说到给人美的享受。

        这不禁让人要问:我们的演奏技巧,已经很高超、很全面了,还有什么“内容”,是目前的技巧弹不了的?如果没有,我们是不是应该调转方向,把精力放在内容上,搞出一些有意境有内涵,又好听又出彩的曲子来?

        但现在,专业、非专业的衡量标准和主流思想,我看还是炫技派。谁弹得快,谁就厉害,由不得有一点质疑。你说:“不要太注重技巧”,她们就说:“没有技巧,内容怎么表达?”你说,“弹奏动作不要那么夸张”,她们就说:“表演性要强”。你说:“戒烟吧。吸烟会死人的”,她们就说:“吃饭也会死人啊”……

        按照那些能把持古筝发展的官方或者专业院校人士的说法,是古筝需要改革,需要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

        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古筝几十年来的发展轨迹吧:

        本世纪三十年代,新创作筝曲《渔舟唱晚》的出现,使古筝焕发出新的光彩,也开启了筝曲创作的时代。特别是解放以来,筝艺的发展呈现井喷的状态,无论是技巧上、曲子上,还是表演形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动听的筝曲,也使古筝成为了大众喜爱的乐器。这个时期,古筝艺术的改革与发展,是沉淀已久的爆发,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它的动力,有时代的推动,也有来自于其自身嬗变的需要。

        但是,近年来,古筝的路子却越走越偏,越走越让人看不懂也不想看了。比如,我们以前弹筝,台风是自然、端庄的,叫“演奏古筝”。现在呢?搔首弄姿,叫“古筝表演”。以前,不论是改编的曲子,还是新创作的作品,如《高山流水》、《梁祝》、《浏阳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战台风》、《丰收锣鼓》、《秦桑曲》、《雪山春晓》等等,都广泛流传,深受大家喜爱。现在呢?即使是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临安遗恨》、《秦土情》、《云裳诉》、《春到湘江》等,恐怕除了学古筝的知道之外,其他人都不太知道吧?更别说《摇曳》、《呼吸》、《今夕》、《点轨迹》、《酴弥》这些了。

        曲目上,从“动听”,到后来的“快”,再到“怪”,再到现在的“快加怪”……拍打不新鲜了,就用琴弓来拉;拉也不新鲜了,就干脆不要筝码,把古筝当古琴弹。

        影响艺术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的、政治的、制度的等等。不过那些理论太高深,以我的浅薄理解和看法,我觉得当一件事情要爆发,要往前进的时候,你是阻挡不住的。就像解放后古筝的改革与发展,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往前走的,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那时,它走得豪迈,走得潇洒。可是到了近年,却像是被人硬拽着、拖着往前走似的,所以走得别扭,走得难看。

        因为“走”得不情不愿,所以也带来了不少问题。首先是官方和专业院校不够重视、坚持传统筝文化的主导方向,对传统筝文化造成了扭曲和伤害。试想一下,一个专业院校的古筝毕业生演奏会,弹奏的,大部分是对古筝又拍又打又拉的新曲子,动作夸张,表演疯魔。我甚至还见过一个古筝硕士,是跪在地上弹奏无码的古筝的。这些所谓的“探索”、“创新”,对传统筝文化的伤害,不亚于南京彭宇案的那个法官(该法官的名言是:“不是你撞的,你为啥去扶?”)。而且这个不是少数现象,在网上一搜就有很多。许多不明就里的筝人就会想:“专业的都这样,我们为啥不行?难道他们错了?”其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有句话叫:“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出来吓人就是你的错了。”你暗地里怎么“探索”、怎么“创新”,没人管得着。可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这些,那就需要想想了:我这样会不会丢老师的脸?会不会丢祖宗的脸?还有,都“探索”和“创新”了这么多年了,还在进行着重复的探索和“创旧”吗?

        其次,是造成了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的局面。各种大师班、精讲班你方唱罢我登场,收费不菲。各种古筝活动此起彼伏,什么大奖赛、吉尼斯世界纪录、古筝春晚、与名家同台演出等等,收割着众多韭菜。各种协会、学会遍地开花,拉帮结派,你争我斗,无非都为了碎银几两。就连中音、央音这样的最高学府,也热衷于考级,热衷于贩卖教师资格证。把本来是音乐艺术的神圣之地,搞得乌烟瘴气,充满了铜臭味。2020年,川音三位声乐系女教授,就闹出了招生腐败的丑闻。

        还有造成筝界内卷严重的局面。你快,我就要比你更快;你怪,我要比你更怪。你弹,我就拍;你拍我就拉。你坐我就站,你站我就躺。你弹复调,我就弹“无调(性)”;你在地球弹,我就恨不得能上火星弹……这样下去,何时是个头?而且,呈现给观众的,都是些啥玩意?

        最后,是割裂了专业与业余(民间)的纽带。老一辈筝家,从民间走进院校,创办了古筝专业。在他们的努力下,专业和民间,呈现出和谐的局面。1986年,曹正教授在扬州主持有史以来最受筝界瞩目的“首届中国古筝技术交流会”,影响是深远的。他提出的“天下筝人是一家”的口号至今令人感念。其后,张弓、李连生等筝家也曾举办过多次全国性古筝交流活动。可是,后来慢慢的,专业和民间之间,好像就越来越少交流,“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了。杨秀明先生的逝世,是否标志着客座教授现象的终结?我想,恐怕是后无来者了吧?

        这里面,有市场经济的影响,也有其它因素的影响。业余的要去跟专业的“交流”,钞票自然是少不了的。但专业的去民间交流切磋,我想应该是会受到热烈欢迎的吧?曹正、刘德海先生就是很好的楷模。可是,现在有谁见过哪个硕士生导师带着学生去民间采风的?或者学生自己跑去民间采风的?说到底,还是放不下专业的臭架子,认为自己是专业的,水平就高过民间的而已。可是,鄙视就鄙视吧,又还整天喊“传统是根”。那么,难道你们专业的,已经把“根”全部刨到了学院里面,可以把民间的一脚踢开了?

        又比如,好的音乐,应该是被大众喜爱的。可是现在,有多少作品真正受到欢迎呢?专业的高大上的曲子,民间筝人可能不太感兴趣,因为不好听,又难弹。如果还有人弹,那多数是要靠它教学生,靠它吃饭。然后,传统的曲子,专业的弹起来,又没有民间的地道。两者之间没有了“共同语言”,再加上利益的关系,要想专业和民间“一家人”,这事就注定难整。所以,国内最高等级的高大上的金钟奖古筝比赛,就越来越成为专业人士的自嗨。

        说到这,让人不禁要问:古筝艺术是不是到了该放慢脚步,反思反思,想一想以后的路子怎么走的时候?

        因为,任何事物,包括古筝艺术,都不可能一直走在发展的道路上的。就像一个学生,从零分到一百分,这是可发展的,但是到了一百分,还要求他继续“发展”,那就是扯淡了。除非考试规则改变,能考到一百二十分。

        “发展”是正确的;“一直发展”就不科学了。所以,该放缓就放缓,该停就停,这并不羞耻。我们要“可持续发展”。

        然而,说到这里不禁又有点悲哀。为什么呢?有句话说:“你唤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按目前的古筝潮流,绝大部分的人是不愿意缓、停下来的。这些人,有下层的糊涂虫,也有中层的傀儡和上层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是不会停下谋取利益的脚步,也不会自打嘴巴,否定自己的错的。

        导致目前这种现状的根源是什么?很简单:钱。

        当一切都以经济为主导的时候,“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就成了一句笑话。也许有人会说,都什么时代了,还提这个?不可笑吗?好吧,那我们换一种说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件乐器的改革,如果得不到人民大众的认可,他就注定不能普及,比如改革后的多声变调筝。一首曲子,如果得不到大众的认可,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毕加索的画,虽然有他存在的理由,但大家更喜欢的,却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靠筝界那帮要人、或者个别官员自己挥刀自宫、改变现状是不可能的了。那么,怎样扭转这个局面呢?我觉得政府应该出来管管了。只有动用国家机器,才有改变的可能。


        还是说回金钟奖吧。当然,这届金钟奖也有好的地方。比如,参赛的曲目,传统的曲子几乎占了一半,这也反映出官方对传统筝文化的重视。尽管有些曲目听起来不够民间的地道,但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还有,选手们的服装很美很仙,让人赏心悦目。这很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弥补某些方面的缺陷。选手们弹奏的表情动作,除了个别之外,也还大方得体,有所改进。


        最后,再说几句最为结尾。这篇文章发出来后,肯定会受到某些人的不认同,甚至会骂我“老古董”、“守旧”、“负能量”之类。谢谢哈,我既不老也不旧。我不想去忽悠人,也不想被人忽悠。写这些,正是因为我热爱古筝,所以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在多数人的对立面说这些。一个社会,一件事情,如果连批评的声音都不允许、都没有,那将是可悲的。再者,我有自信,一是,按照学院派的做法,古筝还能折腾到哪去?“反者道之动”,终有一天会回头反思,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二是,我始终坚信,传统是古筝艺术的根。古筝能够申遗成功,传统文化占主要部分,而我们不应该轻视、抛弃主要部分,是吧?


                                   2021/10/24


看第十三届金钟奖古筝比赛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