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说《牡丹亭》原作仍有“案头之作”的意义?(二) 闺门旦研究者

2023-08-16 10:03 作者:闺门旦研究者  | 我要投稿

只有阅读原文,才能深深体会出作品的幽默意味和作者的高级情趣。

戏剧剧本是为演出写作的,演出则需要有趣有味,引人发笑。汤显祖并不完全是用插科打诨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更多的则是用高层次的幽默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作者在使用雅句,包括化用的唐诗宋词以及自己编写的包含典故、成语的唱词道白中,时常有意改变了原来的意思,在特定人物上,往往有意东拼西凑,故意让这些诗文具有牵强附会的意思,用于调侃、打趣。

在《婚走》中,陈最良念白“今朝有约明朝在,酒滴青娥墓上回。”这句“今朝有约明朝在”,化自唐末五代时期诗人罗隐的“今朝有酒今朝醉”,作者的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柳生在《叫画》中唱道 “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把这一句中的两个成语完全改变了原意,读起来倒也有趣。

《硬拷》中,主考官苗顺清带着随从在杜宝府中见到新科状元被吊打,随从便道“状元悬梁、刺股”。这句话显然是意带双关,既指状元十年寒窗苦读,甚至悬梁、刺股,又暗示状元被吊到房梁上遭毒打。不读原文,怎能感到这里存在的幽默呢?

春香也有好笑的句子呢。她在《寻梦》中道白“伏侍千金小姐,丫鬟一位春香。请过猫儿师父,不许老鼠放光。”把陈最良比做猫,随时监督她和小姐的行为,语句幽默、夸张,充满对老塾师的调侃。尤其是“不许老鼠放光”这句,实在太形象了,给人以各种遐想而禁不住好笑。

春香寻找小姐,转达老夫人对她的担心时,丽娘有些烦躁,不免絮叨了丫鬟几句,春香则埋怨小姐“娇鸟嫌笼会骂人。”这句台词化自唐诗“鹦鹉嫌笼解骂人。”原有的“嫌笼”,含有不满意行动受到限制之意;把“鹦鹉”改为“娇鸟”,则突出她是未出过闺房的娇小姐。看起来不经意的一句台词,作者却巧妙地化用了原诗的意境,非常贴切。

有时作者会故意把一些姓名相似的人物弄混,而显示说话人在文史知识上的低下。在柳梦梅与杜宝激烈交锋中,杜宝的部下斥责柳生“嗔怪你会平章的老相公,不刮目破窑中吕蒙。”与“破窑”有关的是北宋名相吕蒙正,而吕蒙则是三国时代东吴的大将,杜宝的部下是把这两个人物搞混了。

《怅眺》一出,写柳梦梅与韩秀才相逢,两人各自提起唐代先祖柳宗元与韩愈往日在文坛的事迹。作者在这里有意采用“戏说”和附会的手法,让两人夸耀自己祖先的长篇大论中处处充满错谬,其中张冠李戴、夸大事实的语句比比皆是。例如韩秀才讲南越王赵佗的事情,便在出场诗中吟道:“越王歌舞今何在?时有鹧鸪飞去来。”此诗乃李白赞扬春秋越国国王勾践的诗句,却安到了南越王赵佗身上。尤其是两人大谈先祖诗文和被贬的原因这一段,都是作者为增添戏剧的情趣而编造出来的。后面韩秀才在谈论赵佗王和汉王刘邦时,把与之有关的两位著名辩士陆贾与郦食其混在一起说,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不仔细阅读文本,并查看有关史实是根本看不出来的。

戏中还有看起来更荒唐的地方呢。在开棺前石道姑对柳梦梅说“大明律:开棺见尸,不分首从皆斩哩。你宋书生是看不着皇明例”。明明写的是南宋的事,却说明朝法律规定开棺盗墓者皆斩,这纯粹是用于搞笑的。

还有把现实和梦境故意搅在一起说的。《圆驾》末尾这一段也很有趣:

〔旦欢介〕陈师父,你不教俺后花园游去,怎看上这攀桂客来?〔生〕姑姑喜也。这丫头那里见俺来?〔贴〕你和小姐牡丹亭做梦时有俺在。

在这里,杜丽娘把现实和梦境混在一起,说陈师父你要是不让我们去后花园游玩,我也不会做个春梦见到柳生,和这位眼前的状元郎喜结良缘呀。而柳梦梅从未见过春香,问旁人这丫头是谁?春香回答更为绝妙,说你和小姐牡丹亭做梦时我在场呀。

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人或事搅在一起说,在朝代上故意弄颠倒等现象,是元杂剧的写作特点。汤显祖不仅吸收了上面两种搞笑的手段,又创造了把现实和梦境混在一起写的手法,这大大增添了戏剧的趣味性。

这些都需要仔细阅读原作剧本才能体会到。

 

昆曲戏迷朋友也应搜寻到青春版的剧本,与原作对照阅读。青春版改编者都是对汤显祖及其作品有多年研究的学者,她们花了大量精力对原作进行改编,基本保持了原作的原貌。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经过改编,终于让这一部意义深远的戏剧能够有头有尾地出现在舞台上。

青春版主要是删除那些冗长的段落和不重要的折子,通过拼接把几出当中的重要内容合并为一出。这样,不仅主题突出,而且整体更加精炼。此外,对一些重要的唱词也进行了删改。对照原作和青春版的剧本进行阅读,对于昆曲爱好者也是一种乐趣呢。

例如最为脍炙人口的【皂罗袍】,原作在“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后面还有春香的两句道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青春版将其删除,使这段【皂罗袍】更加精美。

《寻梦》里,青春版删去了春香出场的一段道白以及丽娘起床后与春香的对话,直接从【懒画眉】开始,通过【忒忒令】【嘉庆子】等几支唱段,到【江儿水】达到高潮。通过这样删改,不仅文本更加凝练,还突出了“寻梦”的主题,极为适合舞台的表演。

《写真》里,青春版对原作中杜丽娘和春香的两段唱词进行了修改。原唱词是:

【雁过声】〔旦照镜叹介〕轻绡,把镜儿擘掠。笔花尖淡扫轻描。影儿呵,和你细评度:你腮斗儿恁喜谑,则待注樱桃,染柳条,渲云鬟烟霭飘萧;眉梢青未了,个中人全在秋波妙,可可的淡春山钿翠小。【倾怀序】〔贴〕宜笑,淡东风立细腰,又似被春愁著。〔旦〕谢半点江山,三分门户,一种人才,小小行乐,撚青梅闲厮调。倚湖山梦晓,对垂杨风袅。忒苗条,斜添他几叶翠芭蕉。

青春版在前一曲中删去了“眉梢青未了,个中人全在秋波妙,可可的淡春山钿翠小。”在后一曲中 删去了“谢半点江山,三分门户,一种人才,小小行乐,撚青梅闲厮调。”另外,原来由春香唱的“宜笑,淡东风立细腰,又似被春愁著”这几句,都改由丽娘唱。而且,“又似被春愁著”中的“著”,改为“搅”;“倚湖山梦晓”中的“梦晓”,改为“梦绕”。这样的修改的确具有合理性,它让这两段唱腔成为这出戏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唱段,也更加适合舞台的表演。

这里有几个字的发音和意思值得注意。“你腮斗儿恁喜谑”中的“谑”字,发音为xue的四声,它没有另外的发音,不能读作nue的四声。该字意为玩笑、调笑。有一句成语叫做“谑而不虐”,意思是开玩笑而不过分,不使人难堪,它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两个字发音上的区别。

“又似被春愁著”中的“著”, 应发zhuo的二声,含有“附着”、“加于…之上”的意思。这句唱词直译就是“好像被春愁笼罩”。青春版把这个“著”字改为“搅”,并且把“倚湖山梦晓”改为“倚湖山梦绕”,让这两句唱词又获得另一种意思和情趣。

青春版不单是删除,在必要时还有添加。

通过阅读,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在第四出《拾画》中有添加的戏词。在原作“看这美人,半枝青梅在手,却似提掇小生一般”之后,添加了“他可是俺梦中的美人哩?”这句话。这是为柳生认为画中人似乎是自己过去的梦中人做出的铺垫。

在《幽媾》中,青春版在关键处更增添了较多的内容,关于这点,本人在另一篇文章曾有详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青春版的这段增添有重大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作中的疏漏。众所周知,青春版对剧本原作的修改有一个重要原则,那便是“只删不加”。如果不是有比较明显的疏漏需要增添内容的话,青春版的改编者是不会这样做的。

显然,没有对原作与青春版剧本进行对照比较,就不会发现上述问题。


为什么说《牡丹亭》原作仍有“案头之作”的意义?(二) 闺门旦研究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