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国策》相关文学问题

2021-11-12 00:05 作者:剑三磕cp小狂魔  | 我要投稿

《战国策》:战国时期国别史和著名历史散文集。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初无定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经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始定今名。共三十三篇,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编排。记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主要记录谋臣策士有关谋议及游说之辞,对当时各诸侯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多有反映。文笔恣肆生动,酣畅淋漓,写人栩栩如生,叙事曲折完整,大量运用夸张、比喻、排比等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以增强表现力。对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具有很大影响。原有后汉高诱注本,后因残缺,宋曾巩、姚宏、鲍彪、元吴师道、清黄丕烈等续有补注本。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汇注本,并附马王堆汉墓出土有关帛书,颇便参考。


《战国策》中的语言论辩艺术

 

《战国策》中记载的纵横家们驰骋辩说、议论风发之辞,可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或三言两语一针见血,或长篇大论纵横捭阖,或单方陈词条分缕析,或双方对辩词锋凌厉,呈现出蔚为奇观的论辩风采,其艺术特色和技巧对今天我们辩论、演讲、谈话以及回答他人提问仍有借鉴价值。

 

第一,言语有气势,善用铺张。铺张,即把事物各个方面尽可能全面而广泛地论列陈述。无论是演讲还是辩论,言语表达全面缜密、有自信、有气势,会让对方知道你是有备而来,不敢稍加怠慢,从而加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战国策·秦策一》记载了苏秦游说秦惠王的话:“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段话用词华丽,颇具气势,充分显示出苏秦对秦国各方面情况有着详细的研究和透彻的了解,从而增强听者对他的信任和好感。

 

第二,恰当地引史据典。言论讲究有理有据,有理就是讲道理,有据就是摆事实。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提倡从历史的经验中获得启示,找到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因此,一个人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人物和事例作为论据,并信手拈来古代的经典名句作为道理,不仅可以使自己的言辞更具说服力和真理性,同时可以展现自己渊博的才学和谦谦君子的风范。据统计,《战国策》中引用古人的事迹达143次,像苏秦在游说秦王时,就举了神农、黄帝、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和齐桓公的例子来证明要统一天下,非战不可。而《战国策》中纵横家们引用《诗经》《周易》《尚书》《春秋》等典籍中的句子和生活俗语来讲道理的也随处可见。这些名句和俗语不需要过多的分析和讲解,听者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效果上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

 

第三,巧妙运用意深趣浓的寓言。寓言,就是用假托故事或以物拟人的手法,使人从中获得启示。在论说中我们不仅要认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要考虑对方心理和承受力,避免事与愿违,而巧用寓言说明道理则是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战国策·燕策二》中记载赵惠王将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阻止惠王出兵,惠王对苏代的劝说必存戒心,这为苏代的劝谏设下障碍。若直言相劝,恐难以消除惠王的防备之心,甚至可能被当作敌人对待。于是苏代以“鹬蚌相争,渔者得利”的寓言,形容燕、赵和秦三国的关系,让惠王思考其中的道理:攻打燕国对赵国百害而无一利,最终燕赵只会如鹬蚌一样落入渔父强秦之手。惠王听后放弃了出兵的念头。

 

第四,善用形象的比喻进行说理。有些道理直接阐述,难以把问题讲明白,而借助打比方则既提高了言语的表达效果,又便于对方的理解。《战国策·楚策四》中记载楚襄王不听庄辛劝告,亲信小人,荒淫恣肆,结果遭到了秦国的连年进攻,兵败地削。情急之下他又问庄辛如何是好。庄辛则用蜻蛉、黄雀、天鹅自以为没有忧患却终遭杀身之祸来作比喻,意在强调国君不应丧失警惕,而要励精图治才能保邦兴国,若一味贪图享乐和安逸必将身死国破的道理。三个比喻由小而大,步步紧逼,顷襄王听后“颜色变作,身体战栗”,其明理设喻之效,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钟岳文相关论文

 

根据下文,分析《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辞令的联系与异同。

 

战国之文,既源于六艺。又谓多出于《诗》教,何谓也?曰: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至战国而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奚为?是则比兴之旨,讽喻之义,固行人之所肄也。纵横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也。”(章学诚《文史通义》)

 

译文:战国的文章,既说源头出自六经,又说大多出自《诗》 教,是什么意思呢?解答是:战国,是纵横术的时代。纵横学说,源出占代行人之官。看春秋时期的应对言辞,各国大夫访问别的诸侯国,出使独立应对,大概要文饰自己的言辞来表达意思罢了。到战国时就有击掌揣摩的事情,驰骋说词来取得富贵,他们的说词铺张扬厉,改变原来的样子而更加奇特,不可以说不是行人应对言辞的极致。孔子说:“诵读《诗》 三百篇,授予政事,却不通晓;出使四方,却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那么,比兴的含意,讽谕的意义,本来就是行人所练习的。纵横家一类,推究而加以发展,所以能曲折回旋而打动人情,精微委婉而善于讽谕。

 

1、联系

《左传》行人辞令和《战国策》策士辞令虽呈现出不同风格,但二者有密切联系。是《左行》行人辞令开启了战国时代“纵横驰骤而酣畅淋漓的文风”,直接影响了《战国策》之“优雅的修辞及磅礴文风”。可以说,战国时许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是春秋时代行人辞令的进一步发展。《左传》成公十三年吕相绝秦中相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气势咄咄逼人的辞令,成为战国策士辞令的先河。

 

2、相同之处

《左传》和《战国策》都继承了孔子的“诗教”观,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两者的辞令,都服务于国与国之间的外交。

 

3、不同之处(笔者学力有限,在论述不同之处时没有很好地结合章学诚《文史通义》进行分析,建议大家自己组织答案)

 

(1)时代政治背景不同

春秋时期,诸侯国宗周王、论宗性氏族、尊礼重信、严祭祀、重聘享、宴会赋诗、赴告策书。到了战国时期,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春秋时期的主流是诸侯争霸,霸主联合一众盟友与其他阵营对抗;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小国纷纷被吞并,最强大的七个国家彼此间的合纵连横成为这一时期外交的重点。春秋时期,列国外交人士常常是本国贵族,效忠于本国,各国外交策略变化较少;战国时期,士人往往追求自身富贵,不固定效忠于某国,各国外交策略频繁改变......


(注:宗周王指尊崇周王;重聘享指看重聘问献纳;宴会赋诗指在宴会上引用《诗经》来言志);赴告指各国以崩薨及祸福之事相告,前者称"赴",后者称"告";策书指周天子分封诸国时的册命书。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的七个诸侯国之间,弱者联合起来以对抗强者,称为“合纵”;强者拉拢弱者以遏制其他强者,称为“连横”。)

 

(2)目的不同

不同的时代政治背景,导致《左传》与《战国策》辞令的目的不同。正如章学诚先生所说,春秋的《左传》,其辞令只是为了文饰自己的言辞来表达意思罢了。而战国的《战国策》,其辞令则是纵横策士用以谋取个人财富地位的手段。

 

(3)风格不同

目的不同,《左传》与《战国策》的辞令表现出的风格自然不同。

 

《左传》的行人辞令含蓄委婉,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在论辩过程中,《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

 

《战国策》的策士辞令纵横驰骋,雄辩恣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战国策》的辞令与《左传》谦恭文雅、道德礼义的辞令有很大不同,为了打动人心,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直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辩析。《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

 

4、评价

《左传》行人辞令和《战国策》策士辞令,一个含蓄委境、典雅从容,一个纵横驰骤、雄辩恣肆。虽然它们所处的时代政治背景不同、写作的目的不同、表现出来的风格也有很大差异,但是,它们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都对后世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陈才训相关论文


下集预告:《文心雕龙》相关文学问题

《战国策》相关文学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