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一些荧幕和现场背后的音频故事(10)——录音文件的品质,“肥厚”or“单薄”
前几次专栏我提过关于录音文件的“采样率”和“采样深度”两个问题,那自然的,不同物理结构的乐器,不同嗓音的人所录制出来的同样乐句的波形文件自然也大相径庭,但就像有人会爱歌剧院磅礴,肥厚混响巨大的声音。有人喜欢像是英式高动态的华丽音色。有人喜欢南美过度失真的金属音色,也有人(比如我)会喜欢acg女毒单薄而尖锐的流线性音色一样,对音色的审美是存在绝对的主观性的,但从录音文件上,我们却是可以分析不同录音文件造成听感原因一样,所以我们这次就着重来讨论这个吧~




可以看到对于一个直接录制不经过后期的压缩,均衡,处理的波形文件本身,因为人在唱歌和演奏的时候不会完全机械化的发出一样的振幅和响度,所以会有非常多的不定因素在其中,导致我们所谓“干声”是“不好听”的,这个不好听的原因不是指它本身不够华丽或有感情,而是单纯的因为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响度“一上一下”或者,只有“尖锐感”而没有“身体感”的声音。
对比两种在采样角度差别非常大的同样乐句波形可以发现,大分类上可以将录音的波形文件分类为“单薄”or“肥厚”,“瞬态”or“缓入”,“明亮”or“昏暗”,“复古”or“现代”的
单薄的
:动态小但整体动态余量充足,可以进行多次的染色和放大后不易失真
肥厚的
::动态大但整体动态余量较少,不适合进行失真类的染色处理。
瞬态的
:波形的attack(音头)瞬态响度大,但sustain(身体)和relase(音尾)非常短,动态余量小
缓入的
:波形的波形的attack(音头)瞬态响度小,但sustain(身体)和relase(音尾)相对长且响度平均,动态余量大
明亮的
:频域角度的波形高频信息较多,整体更加“贴耳”
昏暗的
:频域角度的波形高频信息较少,整体更加“遥远”
复古的
:整体失谐和染色比较严重,动态余量小
现代的
:相对科学的录音条件,动态余量较大
人声质感的那些事:
碎的/小嘴唱的
吐字清晰而缺乏身体感的,适合配合流线软的伴奏
流线的/气息感的
吐字模糊但充满身体感的,适合配合碎而刺激的伴奏
张大嘴的
吐字不清晰,且模糊身体感的,适合配合结实的,铺地的伴奏
冲击的/现场的
吐字模糊,但充满身体感的,一般收音不会非常好,所以整体波形在处理阶段会变得非常的‘薄’
需要配乐结实/实录去填补过于单薄的声场,所以乐队编制偏多
其实对于录音文件的处理因为审美和响度标准会有非常多的变量,但一般后期的统一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1.如果希望整体录音质量可控,确认同样工程所使用的的采样片段的采样率和动态尽量保证一致
2.实际录音中每次收入的波形响度都是不相同的,这时候,可以先将响度峰值标准化处理,例如利用宿主软件的标准化功能,也是方便增效软件的压缩器工作
3.录音的文件的校准没有完全正确的标准,如果愿意尝试也可以在音频处理软件中尝试去给播放速度线画自动化的方式去对齐。
4.染色是客观存在的,增效软件和模拟播放器都是有的,但因为就后期制作来说也是非常主观的问题,所以与其对客观因素过多强调不如更了解想到达到的“效果”,和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