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料记录:魏书2
第八处记载是说,曹操看出董卓的统治并不长久,就拒绝了董卓的征召,回到家乡。路上暂住在故人吕伯奢家里,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想要抢夺曹操的物品,被曹操杀害。
周寿昌认为,这是《魏书》美化曹操的笔法,要是吕伯奢家人真想抢夺,曹操哪里能打得过他们呢?一切都是因为曹操的多疑,
《魏书》: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周寿昌:吕氏子弟宾客果有劫操之心,则杀人已有备,操一人何能敌之?惟伯奢五子皆以父友待操,并无机心,操自疑,故乘其不备而杀之耳。负人负我,灭绝天良,正是天良不能昧处。此事自以郭、孙两说为确,《魏书》全为操文饰,隐其恶以诬吕氏,不足信也。
第九处是说曹操的士兵哗变,烧了曹操的营帐,曹操杀了几十个叛变的士兵,得以逃出生天,身边还有五百多的士兵忠诚。
《魏书》: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馀人。
第十处是曹操反对袁绍立刘虞为皇帝的话,说:“我们换了皇帝,天下还能安定吗?你们就向刘虞称臣吧!我只忠于西边的皇帝。”当时刘虞在幽州,汉献帝在长安,所以曹操才那么说。
《魏书》:太祖答绍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胡三省:幽州在北,长安在西,故操云然。
第十一处记载是说,曹操表示不会听你袁绍的,袁绍派人告诉曹操:“我兵强马壮,儿子年长,还有谁能比得过我?”曹操心里不爽,开始图谋灭掉袁绍。
何焯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当时袁绍并不强盛,他怎么可能会说这样的大话呢?
《魏书》:太祖大笑曰:"吾不听汝也。"绍复使人说太祖曰:"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天下群英,孰逾於此?"太祖不应。由是益不直绍,图诛灭之。
何焯:绍此时仅为一郡守,并未得韩馥让州,未应意盛若此。
第十二处记载内容如下。曹操众将都认为应该要回师援助,曹操说,“不管我回不回去,武阳肯定没事。”就去援助武阳守军。
《魏书》:诸将皆以为当还自救。太祖曰:"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菑。使贼闻我西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拔武阳必矣。"遂乃行。
第十三处,于夫罗,南单于的儿子。中平年间,于夫罗帮助汉朝抵御匈奴,正好本国叛乱,于夫罗父亲被杀,于夫罗带着部下留在中原,成为祸患。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前赵开国皇帝刘渊(字元海)的祖先。
《魏书》:於夫罗者,南单于子也。中平中,发匈奴兵,於夫罗率以助汉。会本国反,杀南单于,於夫罗遂将其众留中国。因天下挠乱,与西河白波贼合,破太原、河内,抄略诸郡为寇。
《晋书·刘元海传》:中平中,单于羌渠使子於扶罗将兵助汉,讨平黄巾。会羌渠为国人所杀,於扶罗以其众留汉,自立为单于。
章怀:於夫罗,前赵刘元海之祖。元海为乱晋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