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胁痛:肝络失养证

2023-08-22 09:23 作者:从零开始学中医  | 我要投稿


     肝络失养:舌边红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临床与西医的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包括胸膜炎,胁间神经痛,肌纤维炎,甚至有些病人找不到任何原因,就是胁痛,西医叫神经官能症。甚至有些肝硬化、肝癌的病人也会伴有胁痛。

舌诊上焦:

      失眠:舌尖红,火扰神明。

      心烦、心悸:舌尖红,热扰心神。

      口干、咽干:心火旺盛。

舌诊中焦:

      胁痛:舌两边红为肝胆火盛。

舌诊下焦:

      五心潮热:舌根凹陷且苔白,为湿浊下注,但舌两侧红又为肝胆火盛,往往湿热迫汗外出而手脚潮热或湿汗。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证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治法:养阴柔肝。

      临床表现: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方药:一贯煎加减

      本方功用滋阴柔肝止痛,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肝络失养而导致的胁肋隐痛、口燥咽干诸症。

      滋补肝肾,养阴柔肝:生地黄20克、枸杞子10克、黄精1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

      滋阴养血,柔肝缓急:当归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

      疏肝理气止痛: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

      7剂,水煎服,日1剂。

      胁痛的病因特点

      肝乃将军之官,性喜条达,若因情志所伤,或暴怒伤肝,或抑郁忧思,皆可使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发为肝郁胁痛;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或因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发为胁痛;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可发为胁痛;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经气失于疏泄,可以导致胁痛;久病耗伤,劳欲过度,或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阴血亏虚,均可使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养肝,脉络失养,拘急而痛。

     胁痛治疗要点

     治疗胁痛宜疏肝柔肝并举,以防辛燥劫阴之弊。胁痛病机以肝经气郁,肝失条达为先,故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是治疗胁痛的常用之法。

     然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治疗之时宜柔肝而不宜伐肝。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温香燥,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肝阴,甚至助热化火。故临证使用辛燥理气药疏肝解郁的同时,要注意配伍柔肝养阴之品,以固护肝阴,以利肝体。因此,对于胁痛初起,以气滞为主者,在使用柴胡、苏梗、香附、郁金、枳壳、木香等疏肝理气之品的同时,可配合沙参、麦冬、白芍、枸杞、生地等养肝柔肝,可获佳效。

      如何鉴别胁痛的“气郁”、“湿热”、“血瘀”、“阴血不足”等证?及其治法方药。

      我们应从胁痛的特点以及诱发或加重的因素,结合兼症与苔脉加以区别。如胁肋胀痛,攻撑走窜,痛无定处,时轻时重,常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多属气郁;胁肋痛势如灼如燎,触按痛甚,常兼纳呆,恶心,口苦,或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数,多为湿热;胁肋刺痛或钝痛,持续不已,阵发加剧,痛有定处,可有闪挫伤史,或胁下有癥块,多为血瘀;胁肋隐痛,悠悠不休,时因烦劳诱发或加重,舌红少苔,脉弦或细数,多为阴血不足。

      气郁者治以疏肝理气,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柴胡、枳壳、青陈皮、川楝子、佛手片、白芍、甘草等。湿热者治以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柴胡、枳壳、栀子、黄芩、大黄、郁金、龙胆草等。血瘀者治以祛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常用郁金、桃仁、当归、红花、炮甲片等。阴血不足者治以滋阴养血,柔肝和络,方用一贯煎加减,常用生地、枸杞、首乌、沙参、麦冬、当归、芍药等。 


胁痛:肝络失养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