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9 贝克莱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9、贝克莱(公元1684—1753年)
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主观唯心主义者。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哲学中神秘唯心主义的代表”[1],列宁称他是“老牌唯心主义者”[2]。他做过神学教授及爱尔兰国教会的主教,并两次到美洲传教。政治上,他拥护君主立宪制。
主观主义的感觉论,是贝克莱哲学的基础。他宣称,世界上根本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外界的万物是人的“感觉的组合”或“观念的集合”[3]。因为人感觉着它,它才存在,所以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于人的“心外”,只能存在于人的“心中”。他的结论是:“存在就是被感知”[4]。这一主观唯心主义的原则,贯穿在他的全部认识论之中。他把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 感觉片面夸大,说成是脱离客观物质的“唯一的存在”,因而他的所谓感觉、经验,不过是唯心论的先验的东西。按照贝克莱的观点,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只是人的感觉,那末除了“我”以外的人们也都是我的感觉。这样,必然得出荒谬的结论: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就是“我”和我的感觉,“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承认别人的存在,这是最纯粹的唯我论”。[5]狄德罗曾讽喻这种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者是一架“发疯的钢琴”,它想象“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身上”[6]。
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谬论和人们的常识以及自然科学存在明显矛盾。为了摆脱困境,他采取种种诡辩作掩护,并引进神为他撑腰。他宣称:世上的事物如果不为我所感知,不存在于我心中,那就一定存在于上帝的心中;人们所以会引起感觉、能从经验中获得科学知识、认识自然,都是由于上帝的“刺激”和“巧妙的安排”;上帝的意志构成自然规律,所以自然科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了解上帝的意图。贝克莱企图以此来论证经验、科学和宗教三者的一致,调和科学和宗教的矛盾,这里,他又接近了客观唯心主义。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贝克莱的谬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除了从哲学两条基本路线的高度上指出它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极端唯我论的反动实质以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贝克莱所以硬把外部世界说成是由神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感觉的组合”,并宣称只在这一前提下承认自然科学,无非是为了维护宗教以适应反动统治的政治需要。这正是贝克莱“唯心主义哲学的本质及其社会意义”。[7]
贝克莱极端仇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他公开宣称,他的哲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虔诚地感知到上帝的存在”[8];他叫嚣要对一切“不能忍受宗教”的思想进攻;他特别猖狂地攻击物质学说,认为这是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胡说“一旦把这个基石抽掉,整个建筑物一定倒塌”[9]。
贝克莱的哲学思想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已由革命走向反动。他的反动谬论对后来的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逻辑实证论等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都有很大影响。
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斐洛诺斯的三篇对话》等。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69页。
[2] 《列宁选集》第二卷17页。
[3] 《人类知识原理》20页。
[4] 《人类知识原理》21页。
[5] 《列宁选集》第二卷36页。
[6]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32-33页。
[7] 《列宁选集》第二卷24页。
[8] 《人类知识原理》93页。
[9]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