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制造系列汇总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中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 域。相关资料显示,2020 年全球碳排放 350 亿吨,其中电力行业排放 125 亿吨、工业 90 亿吨、交通 75 亿吨、建筑 40 亿吨。其中,工业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近 1/4,是电力之外第二大碳排放来源。

截至 2021 年年底,中国制造业的能耗总量以及碳排放总量在第二产业中占到 2/3,在中国能耗总量以及碳排放总量中亦占到 1/3。而工业作为用电大户,如果包括生产制造环节所消耗的电力,其综合碳排放比重还会继续攀升。要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碳中和”, 除了大力发展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降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外,制造业的“碳中和”转型发展,是实现全球“碳中和”的重中之重。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从根本上来讲是发展模式变化、经济结构转型。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低碳发展规划,加快布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以获取绿色技术和产业角力场上的国际竞争优势。对中国而言,务实的做法已不是评估气候变化的长远损害,而是如何有效、低成本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 更是发展问题,不仅事关产业问题,也是事关生活方式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包括生产制造环节所消耗的电力在内)的碳排放在总体碳排放量中占比始终处于 60% 以上,是中国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在提出“3060”“双 碳”目标,力争于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 2060 年前 实现“碳中和”后,中国政府制定了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工业 制造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并制定出台了科技、财税、金融、碳汇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同时,各部委也修订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出台了煤电、石化、煤化 工等产能控制政策,加强高排放制造业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并开展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回头看”等工作。此外,还提升了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坚决抑制制造业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如严格落实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措施。
中国工业企业也积极行动,中国宝武、河钢、包钢、鞍钢等国有工业企业陆续发布企业“碳中和”行动计划,以联想集团、远景科技集团、宁德时代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也开始在“零碳制造”领域进行有益的尝试,建立“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等示范项目,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全球其他国家也均制定面向“碳中和”的科技战略或计划,并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美国的减碳政策以研发关键清洁能源和推动本土制造为特点。工业制造过程的碳排放量目前占美国碳排放总量的近 1/3,为了有效推动整个制造业的低碳创新和发展,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启动了一项跨学科的工业脱碳研究计划,美国能源部建立工业技术创新咨询委员会(ITIAC),以制定全面降低美国工业碳排放战略,还拨款 80 亿美元用于区域清洁氢项目,支持清洁氢能源的生产商、潜在消费者以及应用清洁氢能源的基础设施的区域性发展。同时,投入超 68 亿元利用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无碳污染能源生产清洁氢,投入超 34 亿元用于清洁氢制造和回收的研发项目。
欧盟的减碳政策以领先技术、制定标准影响全球供应链为特点。欧盟以《欧洲绿色协议》为基础,协调欧盟研发与创新框架计划“地平线欧洲”、欧盟“创新基金”等多个科学计划以重点支持气候友好技术研发和商业示范,并投入超过 3400 亿元支持清洁能源创新、工业转型及低碳建筑和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商业示范。并计划在 2021 年至 2030 年间,每年新增超 2.4 万亿元投资,加快向清洁能源转型。
欧洲工业界也在制造业减碳领域频频发力。比如,在钢铁和化工领域,总部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钢铁公司(SSAB),与铁矿石商 LKAB 和能源公司 Vattenfall 联合,对斯德哥尔摩周边的钢厂进行燃料技术升级,使用无化石电力和氢气替代传统炼钢所需的焦煤,减少了炼钢过程中 90% 以上的碳排放。
日本的减碳政策以开发利用新能源、创新减排技术、发展绿色产业为主线,利用税收、财政补贴等手段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碳减排工作,调动社会力量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持续投入研发经费至新能源开发利用中,在《革新环境技术创新战略》 中提出投入约 1.5 万亿元,用以促进包括可再生能源、氢能、核能、碳捕集利用和 封存、储能、智能电网等 39 项重点绿色技术的快速发展。在《2050 年碳中和绿 色增长战略》中,日本政府更进一步提出在海上风电、电动汽车、氢能等 14 个重 点领域的的发展目标和具体的减排任务。日本工业界同样积极推进工业减排,分别在海上风电、电动汽车、氢能等 14 个重点领域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具体的减排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实现“碳中和”需要抑制传统化石能源行业的发展,但更为重要的是发展替代性的清洁能源。源于新能源具有的制造业属性,我国发展新能源有先发优势。正如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所言,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却有别人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清洁能源的应用具有制造业属性,在配套设施等固定成本稳定后,随着使用人数或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规模效应将显现。我国可充分利用制造业优势,力争在全球绿色转型进程中实现“弯道超车”。
总之,以“碳中和”“零碳”为目标的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由之路,也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在世界各国努力实现“碳中和”或者“零碳”的大背景下,作为全球碳排放大户的工业制造业,必须也正要加速走向“零碳制造”之路。
我们和大家系统地分享了零碳制造系列的相关知识,大家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来回顾学习,如果大家有更多的想法,可以和我们联系并相互交流。微信咨询:LGF27913725(请备注公司名称+姓名)
一、什么是“零碳制造”
二、“零碳制造”的内涵及建设图谱
三、制定“零碳制造”标准的原则
四、“零碳制造”的路线图
五、鄂尔多斯:资源型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样本
六、中国宝武集团:钢铁行业高碳转型的典范
七、联想集团:“零碳制造”优等生
八、施耐德电气:助力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减碳
九、宁德时代:将零碳工厂进行到底
十、宝马集团:汽车电池的全新生命旅程
十一、欧莱雅集团:“零碳”运营之道
十二、松下集团:为美好生活创造减排影响
十三、“零碳制造”面临的挑战
十四、推动“零碳制造”的几点建议
免费服务:
(在舍得低碳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碳市场展望,中国碳价调查,碳交易,碳资产,大宗商品碳关税,碳关税专家交流,欧盟碳关税计算,碳减排制度,发达国家碳排放政策,ISO14064-1,碳计量,碳排放,低碳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案例,可持续发展调研,循环经济,ESG,钢铁ESG,乡村振兴
CCER,CCER制度,CCER项目减排效益测算,CCER电力方法学,林业碳汇,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碳汇造林方法学,林业碳汇专家交流,绿色金融
碳中和,电力碳中和,水泥碳中和,玻璃碳中和,化工碳中和,钢铁碳中和,电子制造业碳中和,CCUS,CCUS技术及应用,氢能,抽水蓄能,太阳能热发电
智慧园区碳中和,零碳智慧园区案例,华为零碳智慧园区,华为智慧园区建设和运营,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智慧建筑碳中和,商业建筑碳中和,房地产碳评估,智慧交通碳中和,数据中心碳中和,远景零碳
汽车碳中和,汽车行业碳中和,中国乘用车双积分,2022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广东汽车碳足迹,汽车左B柱LCA,汽车白车身LCA,废旧轮胎再生橡胶LCA,新能源汽车人才供需
绿电,绿电专家交流,电价政策,电力市场政策,澳洲电力危机解析,新型储能政策专家交流,户用储能,户用储能成本与收益计算,欧洲户用储能专家交流,国内储能项目进展,虚拟电厂,储能,长时储能
锂电池,电池回收,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发展趋势,动力电池市场回顾,传统车企电动化战略,动力电池全球市场格局,锂电材料专家交流,磷酸铁锂专家交流,磷酸铁,石墨化专家交流,4680、麒麟电池专家交流,电池隔膜行业竞争壁垒,磷酸锰铁锂
付费服务(零碳工厂、零碳园区):
1、个人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培
2、上市企业、各类园区的组织层面碳盘查、产品层面碳足迹、碳中和规划、碳配额资产托管、国内外碳信用申请和交易(CCER、林业碳汇、VCS、G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