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冒着危险护送几个大木箱回延安,里面究竟是什么终于文件?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的庄严宣告,回荡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这个声音让广场上30万人欢欣鼓舞、热泪盈眶。就在同一时刻,这个声音通过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实况转播响彻云霄,亿万中华儿女,通过电波共同分享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的声音,是由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送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就是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它当时位于河北石家庄井陉矿区,被誉为“为新中国奠基的开国第一广播电台”。在那个没有电视的年代,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承担了转播开国大典这一光荣的使命,在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旧址 河北石家庄井陉矿区
然而,您可能想不到,这个后来声名赫赫的电台,它最初的诞生地,却是在陕北延安的两间简陋不堪的破窑洞。那么,中国第一家人民电台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
1939年,中共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因为手臂摔伤,前往苏联进行治疗。返程回国之时,他却冒着危险,亲自护送几个大木箱来到延安。那么,这几个大木箱里装的是什么呢?
1940年3月 周总理回到延安锻炼手臂
打开一看,原来是几个铁疙瘩。经过仔细地拼接组合,铁疙瘩终于现出了原形。这个玩意差不多有一人高,像个铁柜子上安了很多按钮。就在大家纷纷猜测的时候,周恩来揭开了谜底。这是一台广播发射机。那么,周恩来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风险,运回来这样一个宝贝呢?
共产国际援助的广播发射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作为抗日战场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向沦陷区和国统区发出自己的声音。可在当时,延安和其他根据地出版的报刊,受到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层层封锁,很难发送出去。偶尔有少量党报偷运出去,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秘密传阅,影响极为有限。因此,建立影响广泛的广播电台,就成了当务之急。
1939年8月,周恩来因为手臂摔伤,前往苏联进行治疗。正是借这个机会,他和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进行商谈,成功争取到一台广播发射机。
季米特洛夫
机器是有了,运输却是个大问题。因为1940年前后,蒋介石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调集数十万大军,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怎样才能把这台广播发射机运回延安呢?最后,还是周恩来经过反复考虑,想出了办法。
广播发射机很高很大,非常显眼。周总理便想到把它拆卸成几个零部件,装到木头箱子里,然后一路跟着总理坐飞机到迪化,也就是现在的乌鲁木齐。为了安全起见,下了飞机之后,这些木箱子分成几路,经过兰州西安等地,沿途经过周恩来的反复交涉和斗争,最终才运到延安。
广播电台的心脏——发射机终于到位了,毛主席、周恩来决定,迅速建立广播电台,并且成立了专门的筹建工作小组,由周恩来任委员会主任。保障全军通信联络的军委三局局长王诤和新华社社长向仲华一起,担任广播委员会委员。
1940年春,中共中央筹建广播台。左起:王诤、李克农、廖承志、杨尚昆。
筹备组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即将诞生的第一个人民电台选定台址。那么,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哪里才是最安全的地方呢?关注走一个咯~明天继续为您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