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做保安,因外国人刺激发奋考上北大,26年后张俊成怎么样了?
常言道,强者自渡,圣者渡人。从一介小保安走到一校之长,张俊成不仅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逆袭,还带动了一批人走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北大校园里的一群保安们靠着自己的努力,使“北大保安”从单纯的职业名词变成了某种意义上逆袭知识分子的代表。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中,共有500多名保安考学深造,有些人考上了大专,而有些人考上大学甚至是研究生,还有一些从此走上了学术道路,甚至成了大学里的老师。
而这一切,都与一个叫张俊成的人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一
1976年,在山西长治的一户张姓人家,一个男婴悄然降生。从小到大他没什么过人之处,是世间普通的大多数,他的名字叫张俊成。
由于成绩不好,张俊成到了17岁就没有继续再念书了,表哥帮他在长治市找了一份汽修厂的工作,他顺从安排到了厂子里做了一名冲压工。
这份工作做到第8个月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张俊成的一生。
当时,北京的一家保安队来到山西长治招人,张俊成也听说了,他有心参加这次招工,看着这个刚刚18岁的小伙子,厂领导也支持他想出去闯荡的心愿,就这样,张俊成成功报了名,告别父老乡亲,坐上了去北京的大巴。
首都很大,张俊成在这里感受到了与老家不一样的风土人情,然而这种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这个年轻人敏锐地察觉到,这里虽然大,虽然机会多,但全身上下没什么突出之处的他,很难对这些新鲜事物产生掌控感,一股害怕的情绪蔓延在张俊成的心里。
别无选择之下,张俊成决定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彼时,他被分到了北京大学保安队做门卫,日常工作地点就是有着“北大第一门”的西大门。
从那个时候起,张俊成兢兢业业上岗,勤勤恳恳工作,每天将腰杆挺得笔直,任谁都能从他身上看到精气神儿。
由于业绩突出,两个月后,他被提拔为西门班班长。
二
站在中国顶级学府的门前,19岁的张俊成一度觉得自己走上了人生巅峰,这里迎来送往进进出出的除了从小就是高材生的学生们,还有全国闻名的大师级学者。
校园里到处都是认真学习的身影,张俊成下班后走几步路,就能看到博雅塔和未名湖,这里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很喜欢北大的气氛。
然而,有几件事的发生,打破了张俊成刚刚建立起来的自信心。
第一件,是张俊成偶然从《晏子春秋》中读到一个故事,讲春秋时期,曾有一个车夫为齐国政治家晏婴驾车,这个车夫坐在有华盖的马车下,神气活现得驾驶着马车招摇过市,显得志得意满。
张俊成陡然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自己,他发现自己一直以来感受到的自信与“高人一等”的那份驱动力,并不是来源于自己本身的优秀,而是身处顶级学府北京大学,撇开北大不谈,他只是大千世界里一个微不足道的保安,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
这个发现让张金成感到几分灰心。
第二件事,是张俊成在工作中遇到的。像北京大学这样的顶级学府,平日里有很多人来参观,这些人里有不少是外国人。
有一次,张俊成遇到几个年轻的外国人想要进北大,但因为没有证件,张俊成不让他们进去。几番僵持之下,几个外国人悻悻地走了,但走之前回头朝着张俊成比了个大拇指向下的动作。
这个动作张俊成看懂了,他们在对他表达不屑。这让张俊成很是恼火,但知道这一切是因为自己不会英文,没办法跟他们交流。
几件事的刺激之下,张俊成决定要自学英语。
当时张俊成的班次分为坐岗和站岗,坐岗相对轻松一些,他就利用这个时间段来看看英文书。
没想到,张俊成读书的样子被全校师生看在眼里,久而久之,人们都知道北京大学西大门有个自学英语的小保安。
有道是,人不自渡天不渡。自渡者,人恒渡之。张俊成的努力被一些学者教授看在眼里。
有一次,张俊成在埋头念着英文单词时,门口有一个女士路过,听到他完全不标准的发音,走上前问他在做什么,张俊成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在自学英语,女士笑了笑,说:“孩子,你能学习是个好事儿,但我听你这发音,不像是英语,倒像是德语,你这么学下去,外国人听了会气疯的。”
见张俊成羞愧的样子,这名女士随即替他纠正发音,这次之后,张俊成每次碰到那位女士,对方都会过来帮他纠正几次读音。
后来张俊成才知道,为自己纠正读音的女士,是北大英语系教授曹燕。
没过几天,曹燕教授特地找到张俊成,给了他两张听课证,一张是英语强化培训课,一张则是成人高考考前培训班。
张俊成虽然很想要去听课,但一则担心自己听不懂,二则是高昂的培训费用,足足要一万多,他拿不出这个钱。
等张俊成磕磕巴巴满怀羞惭地对曹燕教授说了原因后,只听对方轻轻跟他说:“这是免费的。”
张俊成知道自己这是遇到了贵人,差点哭出声来,对曹燕教授说自己很感激她。但曹燕教授只是说,自己不要张俊成感动,要看到张俊成的行动。
原来,曹燕教授也是暗中观察张俊成一个多月,看到这个小伙子的确是有毅力有恒心,这才出手帮助他。
三
在北大,张俊成遇到过很多贵人,比如北大西语系的张玉书教授,就很喜欢拉着张俊成在校园里散步,一边散步一边给他将黑格尔和马克思,并给他推荐一些书单。
而北大东语系的教授章学诚每次如果张俊成的岗前,都会过来问问张俊成学习情况,鼓励他要继续努力,人生要有规划。
张俊成也并没有辜负这些教授们的帮助,他花八块钱从北大门口的地摊上买了一件白衬衣,每次去听课前,他就穿上这件白衬衣,这是他心中对知识最朴素最直白的尊重。
即便穿上了这件衣服,张俊成在课堂上也不敢跟任何人讲话,他心中始终有一股自卑情绪在,只得每天都告诉自己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
当时张俊成每天都会写日记,把自己的决心记录下来,每天只能睡是三个小时,熄灯后,他就打着手电继续学习。
一个没有什么学业功底的乡下少年,要在短时间内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考学,简直是难如登天,但张俊成生生扛了下来。
后来有人问他当时有多努力,张俊成只是回答:“我见过每个时间段的北大。”
1995年秋季,张俊成参加了成人高考,考取413分,超过录取线两分,被北京大学法律系(专科)录取,被媒体称为“北大保安成人高考第一人”。
消息传出后,引来不少北大学生来看他,请他到教室去做演讲,他的事迹又被收录进《北大燕园卫士》校刊,照片被印到了北大的地图册上。
后来,张俊成花了三年时间,顺利拿到了北京大学法律专业自考专科毕业证。
媒体闻风赶来采访他,他一下子成名了,当时一个记者写道,张俊成这个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的年轻人,英语却念得特别有味道。
随着张俊成拿到大学文凭,他的事迹带动了北大的一批保安都来考学,当年有十几名北大保安在他的带动下参加成人高考过自考,人们笑称,张俊成带领了一支北大学霸保安队。
后来,北京大学有心留下张俊成在这里继续工作并深造,同时许诺为他的家人在北京安排工作。
这对于一个穷乡僻壤来的年轻人来说,无异于天上掉馅儿饼,让北大没想到的是,张俊成婉拒了这份礼物。
北大保安队被他带动去考学的事情,给了张俊成极大的感触,看着自己几年来发生的转变,他蓦然想到留在家乡与他一样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继续接收知识的伙伴,以及更多像他当年一样放弃了学习,关闭了通往知识这条道路大门的孩子,张俊成想帮助这些孩子们。
基于这个朴实的愿望,张俊成放弃了北大为他打开的大门,悄悄退回了那片生养他的土地。
当年曹燕教授和张玉宁教授等人不求回报的对处于人生困境中的他施以援手,他们就像一道光那样照亮了他前进的方向。
如果没有他们,也许张俊成的坚持不一定会有成效,也许再过一个月,苦苦学习而不得法门的张俊成就会放弃,是他们在当时“解救”了张俊成,如今,张俊成也像做一束光,努力照亮正处于迷茫的孩子们的路。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张俊成回到长治后,在一所中专学校做起了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张俊成见过很多种类型的学生,有些是尚未对学习燃起兴趣,有些是过早地放弃了自己。
张俊成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切实情况对他们的未来给出合理的建议,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染讲台下的学生,让他们明白中专并不是人生学习道路的终点,相反是人生的开始。
2015年,张俊成和4位朋友一起联手创办了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从老师变成了一校之长。从回到长治成为教师的那一天,他就牢牢记住了恩师张玉书教授的叮嘱。
张教授说:“教师这个职业,要先从思想上引导孩子们,思想上通了一切都通了,然后再传授知识。不要照本宣科,把理论和规律结合到生活实践中去。”
张俊成明白,如果没有弄懂知识就去胡乱给学生讲,那无异于误人子弟。
如今,张俊成依旧将自己的心血挥洒在自己创办的这所学校,他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尽可能多地唤醒年轻人学习的动力,进而改变对方的人生,就像当初曹燕教授和其他所有帮助过张俊成的“贵人”们一样。
张俊成说,从事教育行业这么多年,他很认同一句话: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结语:
张俊成的经历励志而热血,其中有来自社会各界的真诚相助,但归根结底,是他自己那颗不放弃想要变得更好的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正应了那句“自渡者,人恒渡之”。
作者:黑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