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人为什么要努力向权力中心靠拢?
《资治通鉴》第十三卷 汉纪五
汉高后(吕太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
【原文】
二月,徙梁王恢为赵王,吕王产为梁王。梁王不之国,为帝太傅。
【译文】
二月,太后改封梁王刘恢为赵王,改封吕王吕产为梁王。梁王吕产并不到封国去,而在朝中做皇帝太傅。
【解析】
汉高祖刘邦媳妇吕雉临朝后,并没有做什么祸国殃民的大事,唯独分封吕姓为王,违反了刘邦定下非刘氏不封王的规矩。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刘姓集团的利益更触及了汉朝廷高层的利益。
上述材料中吕后封吕产为王,按道理他完全可以去自己的封地做一个土皇帝,没有人管。可他却选择留在长安,做皇帝的太傅。这是为什么呢?
在电视剧《纸牌屋》中,主角弗兰克讲过这样一句话,“权力就像房地产,位置是所有的一切,你离中心越近,你的财产就越值钱。”这句话对于吕太后、吕产乃至于整个吕氏来说也是如此。
为什么要贴近权力中心?背后的逻辑又有哪些呢?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1、占据大义的制高点。
皇帝、吕后、功臣集团,刘氏宗亲等构成了这个汉朝的顶层权力构架。其中以皇帝为权力制高点,号令天下具有大义名分。所谓大义是道德、制度、规矩的制高点。吕产获得封地留在长安,当皇帝的太傅。皇帝所了解的信息都来源吕产的灌输,那么皇权其实是变相地掌握在吕氏手中。
那么皇帝发布的命令,表面上是皇帝本身的意志所为,实际上是吕氏的意志罢了。
贴近权力中心,我们未必能获取全部权力,但是对外做事,却可以利用权力中心作自我加持,形成对其他人的影响力。可以将其理解为借势、狐假虎威、窃权都可以。
比如,你在职场中,你和领导关系好,进入领导的权力核心圈,势必有人会巴结你。同样,如果有人想对付你的话,也会忌惮你贴近权力中心。别人有如此反应是因为你权力大吗?主要还是因为你处在权力中心!
2、便于调动总资源。
权力主要体现在哪里?权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和事这些总资源的调动权限。当一个地方一把手,要人要钱,了不起获得的也仅限于他那个管辖地。但是,吕产成为皇帝的太傅,占据权力中枢,可以借用皇帝的名义能够调动全天下的资源。
手中有了资源,做起事情来就会无往不利,反过来,你具有资源的调度权,别人反过来求你、依附你。。如果某人不听话,直接把资源给断掉,让对方下跪服软。
3、可以影响规则制度最终的裁决。
权力另外一个体现就是对于规则的制定与修改。最高权力者所制定的规则必然利于他自己的。哪怕不利于自己,有什么动作也会比其他人更早知道,比别人更早脱身。
吕产在长安权力中心,政策的制定可以施加他的影响力。那么中间可以夹带他的私货,这谁也说不清。
4、资源有限,占一个是一个。
朝廷高官位置就那么多,吕氏占了一个,权力的分量就增大一分,别人权力就少了一个。
如果吕氏不占,势必要让给别人,到时候敌对势力占据了高位,以后真动起来就难以压倒性战胜对方了。领导作为权力中心,身边位置有限,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领导身边的人也有权力斗争。毕竟少一个人分享,自己就多一分。你自己去卡位,总比让你的对手卡上去更好一些。
5.信息知情权决定生死。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同意的信息,谁率先掌握谁就有更多主动权力。信息是所有决策的基础。信息不充分,接收太晚就容易作出错误的决定。权力中心就是一个信息洼地,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汇聚其中。
有了足够的信息,就能做正确的决策,用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利益。
时间往后看。平定诸吕之乱的周勃,在被汉文帝赶回封地后,天天提心吊胆,尤其是听闻有汉廷使节、官吏到来,更是战战兢兢。其原因之一就是远离权力中心,对变化的信息的滞后,不知道来的这些人是否是要自己命的。
【启发】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贴近领导,并不是说领导魅力有多大。领导是阶层的权力中心,你贴近的是权力。而这些权力带来的是各种优势、便利、甚至是利益,是所有人都需要的优质资源。
只有当你能够贴近权力中心,你才能够借助这些东西来帮助你实现你想要的。你拒绝亦或者选择远离权力中心,你也拒绝了其带来的资源。权力中心表现的是控制力、影响力。
如果不在权力中心,注定影响力、控制力会在下风。当然,权力中心又分局部中心和整体中心。整体中有中心,而整体的局部也会有所属的中心选择局部的权力中心,被替换拿掉是迟早的事。
无根基地朝着整体中心进发,又如无根浮萍。所以,最好的合适的莫过于,阶段的以局部的权力中心为基础,渐进式全力向整体权力中心冲击。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免费获取10万册电子书 。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