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啃老

2023-06-14 13:52 作者:林生笔记  | 我要投稿

       啃老,通俗解释,成年后继续消耗父母,当下被狭义解读为在家依靠父母方为啃老,自然被社会主流价值观唾弃。啃老之人免不了受他人非议,遭家人嫌弃,最后被戴上无用废人的帽子,啃老也是一种无奈的社会姿态,毕竟谁也不愿活在他人阴影之中。

       社会总有不成文规定,人生下来必须有用。动物产幼崽,首先教生存技巧,如何活下来。人虽属于动物,又不相同,人类繁衍除了本性使然,参杂了复杂因素,占比最大的来自人的逐利之心以及自我满足之欲,光耀门楣、青出于蓝等等一系列类似价值投资。都知道投资有风险,然而没人相信风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百分百自信绝不会。

       没有风险评估,没有抵御风险的应对机制,当风险出现时,简单粗暴待之,直接把情绪转移给风险本人本身,推卸责任。父母认为父母怎会有错,生你养你已大于天,不让啃于心不忍,啃也于心不忍。

       有时,爱有前提条件,爱里含有私欲,要你将来回馈家庭,要你养老,要你有出息脸上有光,不是让你不出家门在家啃老。这样的父母希望的不是全职子女,希望的是全职父母。

       而啃老的尖锐矛盾主要来自偏下收入家庭。养育成本低,可期望的回报高,这辈子改不了的命运,寄托下一代;无法做到的事,寄托下一代;应该说美好与希望并行。也带来一些活生生又令人生叹的实例,现在依然存在。无法供全部孩子上学,家中女孩辍学或老大是女孩的辍学打工,减少负担又贴补家用。有人说一家人做点牺牲没什么,可这牺牲里里外外透着残酷凄冷。

       还有一种现象,属于啃老但不被划入啃老,因为占据主流,所以已被社会接受认可。工薪中产家庭,掏空父母一生余粮,买房买车过上理想生活,生了孩子再把父母接来照顾孩子,父母不带孩子似乎是种罪,人不来可以钱得到。既拿了父母钱,又把父母晚年时间征用。相比上一种情形,这种啃老有过之无不及。一种是慢性病,一种是急性病,不论快慢,总之都病了。

       也许父母认为,孩子出息了,将来越来越好,反正百年后也是他们的,早给晚给都是给,虽心疼也都慷慨解囊,为了孩子生活舒坦自己忍忍。 

       富者也不例外,他们也属于啃老范畴,但社会给下了新定义,专用名词:继承。一辈子无所事事又如何,守家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活着的方式,没人觉得这样的啃老有什么不妥,没人诟病,反而投以艳羡。

       两种非主流现象,永远存在话题中心,弱势那方更中心。闲话者来自主流大军,既要遮自家丑也要揭别人短,无处宣泄的扭曲心理在诋毁他人的快感中得到平衡,占据道德制高点的神态并不那么善意。

       人生下来,最大的欲望首先是存活,这是人的求生本能,人不光有人文性,还有社会性以及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人不仅接受自然威胁,还要承受社会排挤。社会矛盾凸显,都想占据有利地势有利资源,被排挤而无容身之地的群体则被打上啃老烙印。嘲讽本身就带有胜利者的骄傲腔调。又是从何而来的优越感。

       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在用力的呼吸,呼入同样的氧气,有些人吐出的却是酸臭腐朽的陈年废气。

       任何社会现象均不能脱离当下所属环境做判断。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创作背景来自上世纪日本经济大萧条,就业危机冲击下,大批失业流离失所,人为了生存,仅仅为了活着,把人性最阴暗最自私尽数暴露。本世纪的《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也带有社会现实,当下青年的生活、情感、婚姻观等等,虽没有东野圭吾刻画的那么深刻犀利,依然值得深思。

       我们崇尚真善美,读诗歌尊孔子,说明人心的本性一直没有变,是社会变了,社会使人心变。啃老注定被载入史册,未来人翻看这段,是否会从更高层面给出中肯分析。如同今人评价明熹宗,开始出现另一种声音,他是坚持初心热爱生活的皇帝。



啃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