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前每日练 | 精皮玉版白如云,纸寿千年举世珍

2023-03-31 08:30 作者:地理蹊  | 我要投稿

黑龙江牡丹江二中2022学年高三上

第六次阶段性测试(有改动)


宣纸易保存,不易褪色,被誉为“纸中之王”。青檀树树皮和沙田稻稻草是制造宣纸的重要原料。2009年,宣纸制作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图示意皖南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a)和原料晾晒场景观(图b)。据此回答3—5题。



3、宣纸不易褪色得益于原料的晾晒。图b原料晾晒场景观最可能出现在图a中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青檀树树皮晾晒是宣纸制作的重要工序。图b晾晒场铺垫鹅卵石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地表温度,进行炙烤  

B.缩小昼夜温差,防止冻害

C.架空晾晒原料,避免浸泡   

D.覆盖树皮之上,减少雨淋

 

5、随着电子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宣纸使用量渐少。宣纸淡出“寻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宣纸的价格上涨

B.宣纸需求量减少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现代纸品的普及


解题思路


本题以宣纸为背景材料,以宣纸原料晾晒场景观最可能的场所、晾晒场铺垫鹅卵石的主要目的、宣纸淡出“寻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为切入点,考查了工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及解析


3、宣纸不易褪色得益于原料的晾晒。图b原料晾晒场景观最可能出现在图a中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A

解析:宣纸不易褪色得益于原料的晾晒,这是因为经过风吹、日晒、雨淋、霜打等自然“漂白”工序后,树皮(即宣纸原料)已难褪色(其中的“色素”基本已经没了)。其中,既然是晾晒场,那就应该是以阳光晾晒为主(难免有降水。但这种原料晾晒,规模极大,铺上之后,除非收获,一般下雨或者霜露不会收掉)。所以,晾晒场(晒滩)多以背风向阳的缓坡为主——将山上植被除去,以卵石铺底,且坡度较大,辟有梯形小道(便于人工上下),外有排水渠道。

由此可知,甲地等高线稀疏,是地形平坦开阔的谷地,不适宜晾晒(比较遮阴,且有水不易排出)——甲地是沙田稻的种植区(晒树皮的时节是在沙田稻收获后的秋冬季。此时属于“干季”树皮所含水分少,降水少而晴天多)。故A项错误。乙地等高线较密集,且朝(东)南是阳坡,适宜晾晒。故B项正确。丙地和丁地虽然同为坡地(等高线均较密集),但坡向朝北(阴坡),不利于晾晒。故C、D二项错误。


4、青檀树树皮晾晒是宣纸制作的重要工序。图b晾晒场铺垫鹅卵石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地表温度,进行炙烤   

B.缩小昼夜温差,防止冻害

C.架空晾晒原料,避免浸泡   

D.覆盖树皮之上,减少雨淋


答案:C

解析:晾晒场选择坡地,且在树皮下铺垫卵石,关键在于防水(不是侧重于防水淋,而是为了防流水及浸泡)——一者,坡地利于排水,二者底部有卵石则流水不易积蓄(卵石空隙大,水流易流失、下渗)。故C项正确。卵石是铺垫在树皮之下,对树皮来说,卵石不会起到减少雨淋的作用。故D项错误。

卵石铺地,比土壤比热容小,在白昼的太阳照射下易升温,或对于拉大昼夜温差、提高地温有影响(联想葡萄园放卵石,其中就有拉大昼夜温差这一好处)。但是,卵石铺在地上而在树皮下,太阳照射面积有限(即升温幅度有限),而晾晒也不是要炙烤(炙烤一般需要火的温度)。此外,皖南地区,地处中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即使是冬季气温也较高,防止冻害的需求低(靠单纯铺卵石防冻害也不切实际)。故A、B二项错误。


5、随着电子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宣纸使用量渐少。宣纸淡出“寻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宣纸的价格上涨

B.宣纸需求量减少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现代纸品的普及


答案:D

解析:传统宣纸工序复杂,人力成本高,或有价格昂贵的问题。但是,宣纸价格是否有上涨,则没有材料可以证明(看待物价上涨的同时,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及通货膨胀的变化)。再者说,如果不是传统宣纸,而是现代机械(工艺)介入的宣纸,其价格变化较小(如拿来练纸或绘画,整体价格并不高)。故A项错误。

宣纸品质优良,用途广泛,书画届的使用仍然较多。宣纸淡出“寻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替代品的普及(现代纸品,物美价廉,普及率高),而非宣纸需求量减少(或者说其需求的减少,也是由于现代纸品的普及导致的)。故D项正确,B项错误。生活水平提高,或对于宣纸的需求增加(如钱多,搞书画来修身养性),而不一定使得宣纸淡出“寻常百姓家”。故C项错误。



课后拓展


先秦及秦汉时期,古人以甲骨、竹木简牍、丝织品(简帛)及青铜器物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青铜器、简牍等分量很重,不便于流传,也不利于收藏。简帛的材质虽然很轻,但价格昂贵,难以普及。西汉时期,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水并行使用的(在西北多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



东汉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汉和帝赞赏他的巧思,封为蔡侯,故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人们现在一般认为“蔡侯纸”并不是最早的纸)。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此后,造纸术传入欧洲。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字 | 利之王

编校 | 於   古

审核 | 利之王

欲探更多宝藏

请移步地理蹊公众号!

考前每日练 | 精皮玉版白如云,纸寿千年举世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